学术投稿

混合痔切除内痔部锁边式缝合外痔部间断褥式缝合治疗375例

何峰;胡旭东

关键词:混合痔切除, 内痔, 锁边, 间断褥式缝合, 外痔,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治疗, 年龄, 肛裂
摘要:采用混合痔切除、内痔部锁边式缝合、外痔部间断褥式缝合治疗混合痔37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3例,女132例;年龄17~68岁;病程1年以下126例,1~5年120例,5年以上129例.合并肛裂74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贝复济促进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为观察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商品名贝复济)对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将116例环状混合痔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51例,分别应用bFGF和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表明,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9.3±1.6)天,比对照组(18.6±3.6)天明显缩短(P<0.001).创面表皮生长速度,治疗组(5.8±0.6)mm/3天,比对照组(2.6±0.8)mm/3天明显增快(P<0.001).2组均未见明显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说明外用bFGF可加速痔术后创面的愈合过程,减轻患者痛苦,应用安全.

    作者:张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苦参洗剂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

    将苦参洗剂用于肛肠病术后坐浴治疗252例,疗效显著,突出表现为消肿止痛、减少渗出物、促进创口愈合.与硝矾洗剂组和高锰酸钾组相比,创口愈合时间平均缩短5~7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茂香;周锡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龙脑消痔露治疗痔疮肿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选择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败毒的中药制成龙脑消痔露.将60例有肿痛症状的痔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同时作龙脑消痔露的抗炎、镇痛、安全性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脑消痔露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动物实验证明,龙脑消痔露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痛觉反应百分率,具有一定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作者:钱海华;杨柏林;陈玉根;李国年;陈红锦;许惠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服甘露醇在肛肠疾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采用甘露醇导泻的方法来代替肥皂水灌肠做肛肠疾病手术前肠道准备,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对象与方法:肛肠疾病(痔、肛瘘、肛裂等)20例,随机分为口服甘露醇组和肥皂水灌肠组,每组10例,年龄20~43岁.口服甘露醇组:在手术前晚(晚饭后1h左右),将20%甘露醇注射液0.5h内分2次服完,服150ml 1例,250ml 6例,350ml 3例,同时口服5%葡萄糖盐水1 000~1 500ml.肥皂水灌肠组:肥皂水溶液800~1 200ml在手术日晨灌肠,直到无粪便为止,一般每例需要灌3~4次.

    作者:汤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针刺第二掌骨下腹穴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100例

    我们选用针刺第二掌骨下腹穴用于缓解肛肠病术后疼痛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陈旧性肛裂、肛周脓肿、肛瘘患者共200例,男86例,女114例;年龄15~78岁;病程0.5~22年.将其分为针刺第二掌骨下腹穴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麻醉方法等方面基本一致,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赵麦焕;俞小女;杨淑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利尿合剂治疗痔瘘术后排尿困难62例

    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中药利尿合剂治疗痔瘘术后排尿困难6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50例

    自2000年3月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外剥缝合内扎注射侧切术加中药坐浴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维宜;杨军;沈武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痔上粘膜齿形结扎悬吊加注射治疗环状痔

    我们采用痔上粘膜齿形结扎悬吊加注射治疗环状痔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立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放射网状小切口取栓治疗环状嵌顿痔63例

    1998~2003年,我科应用放射网状小切口治疗环状嵌顿痔6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0例,女13例;年龄15~70岁.其中15~20岁5例,21~40岁25例,41~60岁30例,61~70岁3例.

    作者:张树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注射硬化扩压法治疗Ⅲ、Ⅳ度痔病480例

    1998年6月至2002年1月应用消痔灵注射硬化及自制肛管支撑管复位固定扩压治疗Ⅲ、Ⅳ度痔病48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9例,女261例;年龄26~78岁;病程0.5~50年.Ⅲ度316例,Ⅳ度164例.合并肛乳头肥大98例,肛裂98例.

    作者:刘克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洁悠神用于肛肠病术后换药

    我们将洁悠神用于肛肠病术后换药,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2例肛肠疾病患者,男100例,女92例;年龄22~68岁;病程3天至18年.外痔32例,混合痔64例,肛周脓肿50例,肛瘘46例.

    作者:万开成;崔晓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V形切口剥扎治疗环状混合痔35例

    我们采用双V形切口剥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30~65岁;病程5~30年.其中急性嵌顿痔15例,合并肛裂7例、肛乳头瘤5例.

    作者:章登武;李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辨证熏洗治疗肛肠病572例

    自1998年以来,我科辨证熏洗治疗肛肠病57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军;张洪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PH治疗重度内痔35例

    采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治疗重度内痔(Ⅲ、Ⅳ期)3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6例,女9例;年龄33~76岁;病程2~45年.其中Ⅲ期23例,Ⅳ期12例.3例中度贫血,5例经过硬化剂注射治疗,7例做过传统的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用过治痔软膏、栓剂或口服药物治疗无效.

    作者:沈宇飞;林建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28例肛门及肛周病临床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对有病理资料的128例肛门及肛周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结核病、肿瘤的误诊率分别为100%和50%,说明病理学检查对减少肛门及肛周病的误诊误治非常重要.

    作者:曹桂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痔痛灵洗液在肛肠科的应用

    我科应用痔痛灵洗液对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嵌顿痔及痔瘘术后肛缘水肿等患者进行熏洗坐浴,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81例,男266例,女115例.血栓性外痔66例,炎性外痔107例,嵌顿痔82例,痔瘘术后肛缘水肿126例.

    作者:闫志新;张敬华;刘丽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异位内切扩肛在肛肠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为寻求肛肠科手术适当的内括约肌切断方法和位置,以提高疗效,设计了异位内切扩肛术用于相应的肛肠科疾病的治疗.该法避开母痔区及肛裂外痔所在位置,行异位小切口内括约肌挑出切断并轻柔扩肛,创口开放,自行愈合.结果显示,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创口愈合时间缩短,尿潴留少,未见水肿、感染发生.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疗程短、远期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福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肛肠病术后疼痛机理及治疗

    肌肠病术后疼痛不但可引起排便困难、尿潴留等诸多并发症,还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使患者情绪紧张,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的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本文对肛肠病术后疼痛的诱因和机理进行了阐述,对目前临床使用的镇痛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陈宝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五菊二黄熏洗剂治疗肛周疾病640例

    我科运用五菊二黄熏洗剂治疗肛周疾病6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治疗组640例,男373例,女267例;年龄6~73岁.对照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10~70岁.两组病程3~5年.

    作者:杨群荣;李伟华;朱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咪唑安定加芬太尼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静效果临床观察

    研究咪唑安定加芬太尼用于结肠镜检查时镇静效果、遗忘程度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对24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生理盐水5ml;实验组:芬太尼0.05mg加咪唑安定0.06mg/kg,观察其镇静分级,记录检查中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对检查过程中的感受情况、遗忘程度、检查后的满意度.结果:芬太尼0.05mg加咪唑安定0.06mg/kg用于结肠镜检查镇静程度明显,遗忘程度高,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无任何后遗症.结果表明,芬太尼0.05mg加咪唑安定0.06mg/kg在结肠镜检查中作为清醒镇静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邱小蕾;崔西玉;刘洪珍;黄燕霞;罗笑雁;傅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