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雨;刘朝荣;邓月华
为探讨地佐辛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本研究选择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和曲马多组(B组)各25例.术毕前15min给予负荷剂量,A组注射地佐辛0.1 mg/kg,B组注射曲马多2mg/kg.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镇痛泵配方:A组地佐辛0.6mg/k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B组曲马多600m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两组均以2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单次剂量为0.5ml,锁定时间15mi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征、镇痛及镇静效果、PC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均无呼吸抑制现象,各临床指征稳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8h、12h、16h、24h及48h镇痛及镇静效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后不良反应、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比B组快(P<0.05).结果表明,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与曲马多相比,疗效相当,但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对胃肠道功能抑制作用低,更适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
作者:张帆;章杭;李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一期切除吻合术结合术中灌洗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效果,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采用此方法治疗的38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创口感染2例,经创口换药后治愈;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发生吻合口漏1例,终死于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治愈35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果表明,一期切除吻合术结合术中灌洗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武伟;何桦波;王雄;王绍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观察自制愈疡汤保留灌肠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自制愈疡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3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完全缓解22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两组完全缓解的患者均无复发.结果表明,自制愈疡汤保留灌肠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燕;梅笑玲;高善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肠壁血管硬化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回顾分析2008~2010年我院收治的以肠壁血管硬化病变为主的2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资料.结果显示,此2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年龄均较大(76岁、68岁),均以急性腹痛起病,其病理改变均以肠壁中小血管硬化、狭窄伴血管炎性病变为基础的继发性改变为主.结果表明,缺血性肠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早期诊断较困难.对临床中老年人出现急性腹痛及血便时应考虑其病史及基础疾病,高度警惕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作者:周林霞;浦国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10年2~10月,我院采用自制的消痔膏和消炎栓联合用药治疗痔78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痔患者156例,均符合1975年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肛门肿胀、疼痛、出血、痔脱垂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18~72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8~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王玉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我科采用主瘘管低切高挂支瘘管截断引流术治疗蹄铁型肛瘘57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7例患者中,男41例,女16例;年龄21~56岁;病程3个月至10年;低位蹄铁型肛瘘39例,高位蹄铁型肛瘘18例;单侧蹄铁型肛瘘32例,全蹄铁型肛瘘25例;均为后位蹄铁型肛瘘.
作者:谭斌;武鸿斌;张学辉;张昊;秦中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拖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蹄铁型肛瘘的临床疗效,将84例高位蹄铁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多切口拖线引流治疗(试验组),另一组采用弧形切开内口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在治愈率和术后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4天疼痛程度、创口水肿情况、肛门功能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拖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蹄铁型肛瘘疗效较好,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仲贵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总结以急腹症就诊的结肠癌患者的外科诊治体会,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以急腹症就诊的2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6例,肠穿孔7例,肠梗阻8例,腹腔内出血3例,病因不明3例.全部行手术治疗,1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乙状结肠造口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2例行经腹前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 148.87±47.32) min;平均术后住院(17.87±5.48)d.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4例,创口感染2例,肠瘘1例,短期腹泻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果表明,结肠癌急腹症不同于一般急腹症,术式选择以挽救生命为第一原则,依病情和病变部位而定,实施个体化方案,以达到延长生命之目的.
作者:赵灿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系统性评价中药和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纳入2005年1月1日至今的关于中药和西药保留灌肠治疗UC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Rev Man 4.2软件对文献的异质性进行检验,并分析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显示,共纳入5项RCT研究.中药和西药保留灌肠的痊愈率分别为44.7% (110/246)和16.1%(37/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58,P<0.00001).中药和西药保留灌肠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 (242/246)和82.6% (190/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8,P<0.00001).结果表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的疗效优于西药保留灌肠.
作者:黄宏俊;张清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混合痔41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4例,现回顾分析14例吻合口狭窄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26~77岁.
作者:蔡长聚;臧同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5~2008年,我科采用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37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7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4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痔诊断标准,其中男78例,女59例;年龄25~76岁.其中截瘫患者2例.
作者:何毅;胡建军;贺天喜;俞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应用单吻合器行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的疗效,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直肠残端用7号丝线行手工荷包缝合后,应用单吻合器进行吻合.结果显示,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切缘组织均无癌细胞浸润.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结果表明,应用单吻合器行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费用低.
作者:陈斌武;黄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11月应用双吻合器行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68例患者资料.结果显示,68例患者吻合效果较佳.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无出血与盆腔感染.随访3~60个月,肝转移15例(22.1%),腹股沟淋巴结转移3例(4.41%),无吻合口复发,3年后死亡3例.结果表明,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成功率高.
作者:谢睿;方泉;谢君钦;陆杰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PPH联合低位肛瘘切开术治疗痔合并低位肛瘘的疗效,本研究将60例痔合并肛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PPH联合低位肛瘘切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联合低位肛瘘切开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24h疼痛及首次排便疼痛VAS评分、止痛药使用次数、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术后水肿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PPH联合低位肛瘘切开术既能将两种肛肠疾病一次性治疗,且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短、创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王爱华;宾东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环状混合痔是痔发展进程中较为严重的病理阶段,无论是病理解剖,还是生理功能,其已具有不可逆性,此时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就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霖;王佳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0例,治疗组采用PPH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7%(296 / 300),明显高于对照组 75.7%(227/ 300),P<0.05;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外剥内扎术.
作者:樊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35岁.因反复便后脱出肿物18年,近期肿物脱垂不能回纳、肛门疼痛5d,于2010年11月10日入院.专科检查(膀胱截石位):7、11点位肛缘赘皮增生,水肿明显,触痛明显,内痔脱出肛外,痔黏膜充血、糜烂,肛门指诊未触及硬性结节,指套无血染,肛门镜检见3、7、11点内痔.入院诊断:嵌顿性混合痔.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于3点位行内痔结扎术,术中发现肛门右侧有一脓肿,范围6~12点,故行切开根治术,7~11点位挂活动橡皮筋旷置引流,排出脓液约30ml,术后给予抗感染、换药等治疗.术后恢复良好,于2010年11月17日出院,共住院7d.随访至今,无复发.
作者:赵琼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骶尾部藏毛窦多需手术治疗,但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偏长.为此,我科对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术后应用复方黄柏液换药,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术后应用复方黄柏液换药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共8例,均为男性,年龄17~24岁,病程1~2年.
作者:卢福辉;管仲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益气养阴通便汤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选择53例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6例)和西药组(27例),中药组患者口服益气养阴通便汤治疗(每次200ml,每日2次),西药组患者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治疗(每次10g,每日 2次),治疗3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持续时间、便意强度、排便困难程度和大便干结症状改善情况及总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西药组除便意强度评分外,其他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 <0.01);治疗后中药组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100% vs 18.52%,P<0.01).结果表明,益气养阴通便汤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疗效肯定,安全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田均;谭大宏;万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特点,回顾分析近3年收治的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资料.结果显示,该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 和D-二聚体增高三联征为主;急诊肠镜检查有诊断价值;本组28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良好.结果表明,缺血性结肠炎以三联征临床表现和急诊肠镜检查便可确诊,以阿司匹林为主的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居海红;邓德昌;方晓明;沈文晓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