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患者男,41岁,回族.2013年10月以“炎性混合痔”转入我院.入院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肛周专科检查:肛周左侧可见红斑及呈簇集性水疱,对侧无分布,表面未见皮损,触痛明显,截石位3点皮赘形成,同时皮缘上水疱侵犯.指检: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肛内未及异常.追问病史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请皮肤科会诊:带状疱疹.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沙巴义丁·吐尔逊;艾利希尔·吐尔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观察人工再造回肠储粪袋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全结肠切除术后排便的影响,将48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4例采用全结肠切除后回肠末端造J型储粪袋后与直肠吻合治疗,对照组24例不造人工储粪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排便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大便不成形例数、水样便例数、排便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果表明,人工储粪袋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全结肠切除术后排便影响很大,可以明显减少长期腹泻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福杰;张文俊;刘艳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了缩短肛周脓肿治愈时间,笔者采用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法治疗耻骨直肠肌以下脓肿1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6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32岁;病程3~12d,平均6d.皮下脓肿10例,低位肌间脓肿2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52例,低位蹄铁型脓肿31例.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骶麻或局麻.直肠指诊探查脓肿侵犯部位、范围及肛隐窝有无凹陷、硬结,肛门镜下查看肛隐窝处有无红肿及溢脓等情况,以确定内口位置以及与脓腔的关系.
作者:刘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讨小儿肛周脓肿的治疗方法,将96例小儿肛周脓肿分为A组56例和B组40例,对于表浅和范围较小的肛周脓肿采用局麻下一次性切开术治疗(A组),对于较深和范围较大的肛周脓肿采用全麻下一次性切开挂线术治疗(B组).结果显示,A组有6例复发或形成肛瘘而行二次手术,B组全部一次性治愈.结果表明,病情轻的小儿肛周脓肿局麻下行一次性切开术简单易行,愈合快,但有一定的复发率;病情重的小儿肛周脓肿全麻下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术安全可靠,但愈合慢.
作者:冯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了掌握痔套扎器弹力胶圈与术后出血和疼痛的关系,进行了胶圈弹力、内径与术后出血和疼痛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胶圈弹力越大,出血几率升高;弹力越小,疼痛发生几率亦升高;胶圈内径过大过小都会影响术后出血和疼痛发生率.
作者:陈少明;于庆环;陈少华;陈少杰;邵彦辉;陈彦琪;侯秀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们自制止血纱布条加压治疗内痔术后广泛性渗血患者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7~55岁.内痔术后广泛渗血较多,单纯外用云南白药粉止血效果差.治疗方法及结果:(1)自制止血纱布条.取1%肾上腺素注射液2ml,生理盐水5ml,云南白药粉5g,三者搅匀成糊状;再和肛泰软膏5g搅拌均匀,涂抹于纱布条上,止血纱布条即成.(2)操作方法.
作者:王业兴;许爱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讨生物反馈结合当归芍药散口服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将中医辨证为血瘀湿滞型的30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结合当归芍药散口服治疗,生物反馈每日1次,每次30min;中医治疗采用《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方,按照原方比例打粉,每次服40g,每日3次.治疗20d,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VAS评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临床总有效率73.3%.结果表明,生物反馈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安全、有效,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大景;郑伟琴;宗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观察内镜下切除结合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再发性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疗效,对37例结直肠腺瘤术后再发的病例,采用内镜下切除结合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结果显示,术后1年无再发结直肠腺瘤32例,再发5例,有效率为86.5%,腺瘤再发率为13.5%.结果表明,内镜下切除结合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汤剂治疗对预防结直肠腺瘤再发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彭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们采用手指扩肛配合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3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陈旧性肛裂68例均无合并皮下瘘、哨兵痔、肛乳头肥大.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25±13.12)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24±14.1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雷燕;谢守勇;林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人类的阑尾是弯曲细长的盲管,长度7~9cm,宽约0.5cm,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与肠腔相通.阑尾组织结构从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其中黏膜层具有分泌细胞,黏膜下层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阑尾的血运由阑尾动脉提供,该动脉为一条终末动脉,易发生环死.阑尾作为淋巴器官,淋巴回流与血液回流相一致.其功能包括分泌黏液、蠕动、吸收水分及电解质,以及机体免疫.
作者:董超科;陈小岚;马翔;徐敏;杨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TST (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又称选择性吻合器痔切闭术或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在继承PPH“悬吊”、“断流”、“减积”的基础上,保留部分正常的黏膜组织及黏膜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维系了肛门的精细功能.该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快,大限度保留肛垫,更好地保护了肛门功能.
作者:戴秋安;朱建红;周伟进;方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HPC的发生与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有关,常以下肢、盆腔、腹膜后、头颈部为多见,且多见于深部肌肉、深筋膜,甚至累及骨膜,发生于皮下者少见,发生于肛门周围更是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HPC 1例报告如下.
作者:乔鲁冀;胡占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讨挂线旷置结合导尿管引流术一期根治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将32例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挂线旷置结合导尿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切开挂线旷置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远期复发、术后疼痛、肛门功能、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果表明,采用挂线旷置结合导尿管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肛周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形成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并且大限度保护其肛门功能和外形.
作者:葛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索肛门病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对125例肛门病术后尿潴留患者的原因及治疗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除6例经导尿缓解外,其余119例患者通过手术前后实施了有效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手术前充分的身体和心理准备,术后措施得当,有效的针对性防治措施是减少肛门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关键.
作者:刘慧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建立小鼠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动物模型,为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及筛选评估抗转移药物提供工具.采用60只6~8周龄BALB/c小鼠,选取鼠大肠癌细胞株CT26接种于BALB/c小鼠直肠黏膜下层后,再随机选择30只小鼠行盲肠造口,观察其原位移植瘤体积大小、肝转移癌情况(包括肝脏表面转移癌结节大小、数目和转移率),成瘤时间及小鼠的生存期.结果显示,两种造模方法均能复制出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病理结果证实肝转移肿瘤符合典型的低分化腺癌特征.术后30d两组肝脏转移情况的比较,直肠直接接种组肝转移率(1 5.7%)和直肠接种盲肠造口组肝转移率(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直肠直接注射组及直肠接种盲肠造口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和46.2%,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种小鼠大肠癌细胞株肝转移动物模型均能较好模拟结直肠癌体内肝转移过程,直肠接种盲肠造口法的小鼠肝转移模型具有肝脏转移率高,小鼠生存期长,成瘤时间较短等优点.
作者:李晖;丁皓蕾;陈小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讨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对肛肠疾病术后镇痛治疗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将720例肛肠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0例采用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对肛肠疾病进行镇痛治疗,对照组360例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对肛肠疾病进行镇痛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肛门疼痛、排尿困难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对肛肠疾病术后镇痛治疗作用效果明显,患者痛苦小,副作用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范月波;时连升;李德广;安文秀;刘书霞;刘国栋;王利平;许传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讨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的效果,随机将120例1~2个痔核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痔切除创面用4-0肠线完全缝合,术后不换药,第8~10天拆线;对照组内痔创面用4-0肠线缝合,外痔创面开放,术后换药至创面痊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轻微,住院时间平均(11.2±2.2)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2.3±3.1)d;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为中度或重度疼痛,住院时间平均(15.1±2.3)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7.1±3.3)d,术后外痔创面出血3例.结果表明,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效果好,能明显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加快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术后出血.
作者:邹平峻;陈晓平;许文彬;赵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分析湖南地区痔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收集湖南省内6家三级医院肛肠科门诊和住院部的痔病患者978例,记录其人口学资料、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证型分布的规律性.结果显示,湖南省痔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频次高低依次为湿热下注型、脾虚气陷型、风邪挟热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及其他证型.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痔病患者中以湿热下注、脾虚气陷两种证型为突出.
作者:宾东华;李逵;王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扩压硬化剂注射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将212例混合痔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07例采用RPH联合扩压硬化剂注射治疗,对照组105例采用单纯扩压硬化剂注射治疗,随访观察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9.1%和94.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RPH联合扩压硬化剂注射治疗混合痔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扩压硬化剂注射治疗.
作者:殷德昌;李冠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疼痛是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现就其疼痛原因及防治分析报告如下.原因:(1)医疗因素.患者对手术及术后创面存在恐惧心理,对疼痛极度敏感;长期便秘等排便困难;术前未清洁灌肠及未排净大便;术后过早排便,久蹲努责或强忍大便;医者换药手法过重,反复用力擦洗创口;熏洗时水温过高;创面清洁不彻底.(2)解剖因素.手术致使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创面神经纤维暴露,神经纤维受到内外因刺激,可产生剧烈疼痛.
作者:王县分;张彩娅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