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波;宋伟平;汤兰顺;陈尚送;郭晓雷;平红
目的 总结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收治的46例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均行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恶性肿瘤32例,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以腺癌居多,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不易确诊,以剖腹探查急诊手术发现较多.结论 成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作者:梁待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吻合器在治疗直肠黏膜脱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国产吻合器,应用吻合器直肠下段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直肠黏膜脱垂23例.结果 治愈19例,好转4例,治愈率达82.6% ,术后尿潴留5例,出血1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0~20 min,术后住院3~5 d.结论 吻合器治疗直肠黏膜脱垂操作方便, 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作者:范显文;胡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贮袋-阴道瘘(Pouch-Vaginal Fistula,PVF)是指位于贮袋与阴道间的病理性通道,是结直肠切除贮袋成形术(restorative proctocolectomy, RPC)后发生于女性的并发症.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且非常顽固,手术治疗后易复发,临床处理极为棘手.
作者:徐慧民;王振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先天性直肠阴道瘘多见儿童,形成病因复杂,手术治疗极易复发,大便失禁,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同时也给医生术后带来很多麻烦.为此很多医生对这类手术都望而却步,甚至不敢接手治疗.2000~2008年我们采用经阴道改良术式修补瘘口转移肌束瓣填充直肠阴道隔间隙方法治疗先天性直肠阴道瘘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仇放;王绍臣;黄大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直肠内充气CT在直肠癌诊断和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肠癌患者的直肠内充气CT表现,评价直肠内充气CT在直肠癌诊断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直肠内充气CT患者直肠及乙状结肠充分扩张,包绕直肠周围脂肪密度结构,与相对较高密度的肠壁及极低密度肠腔对比清晰.直肠内充气CT对直肠癌TNM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4.6%(44/52),T 分期的准确率为 90.4%(47/52),N 分期的准确率为 86.5%(45/52), M 分期的准确率为98.7%(51/52).结论 直肠内充气CT能够清晰显示直肠癌的大小,形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周围器官关系及远处转移情况,获得清晰的直肠系膜影像学特征.直肠内充气CT与TNM病理分期有较高的一致性,是直肠癌术前诊断与临床分期的重要方法 .
作者:李伟;刘克生;韩明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调查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t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在不同病理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变化规律,探讨sIL-2R对评估结直肠癌病程发展和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02例结直肠癌患者(研究组)的血清sIL-2R水平,并与60例结肠良性息肉(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研究组术前3 d以及术后14 d的血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3个月的血清sIL-2R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时间点的研究组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的术前3 d的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鳞癌(P<0.05),而术后14 d和3 m时不同组织病理学的血清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T3期和T4期结直肠癌的术前3 d的血清sIL-2R水平高于T2期结直肠癌患者(P<0.05).而T4期结直肠癌的术后3 m时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T2期和T3期结直肠癌患者(P<0.05).结论 血清sIL-2R水平和结直肠癌的组织病理学、临床分期以及根治切除与否相关,临床动态检测sIL-2R有助于了解结直肠癌病程发展和转归.
作者:刘晓明;徐建国;雷磊;司丕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在治疗痔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多普勒超声痔动脉结扎仪对11例有内痔及内痔出血为主的混合痔施行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随访2周至3个月,无复发和大便失禁.结论 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术具有安全、有效、术后痛苦少、住院时间短和恢复快等优点,它满足了低侵袭性外科手术的要求.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志勇;孙巍;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为探讨通过肠镜治疗结肠息肉的多样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例经肠镜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肠镜下套扎,134例高频电摘除,45例微波或烧灼,7例氩气刀治疗.201例均一次性治愈.结果 作为微创手术的肠镜下结肠息肉的治疗,其多样性可以收到临床更多的选择.
作者:刘忠;杨传春;伏亦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位后马蹄形肛周脓肿的手术方法 .方法 齿线处内口以下部位完全切开、内口以上部位脓腔顶端挂线,后位切口虚挂橡皮筋对口引流.结果 50例全部治愈,疗程15~35 d,无后遗肛瘘,无肛门失禁、狭窄、畸形、缺损,肛门功能正常.结论 手术一次性成功,避免了二期手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需多次手术痛苦,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肛门功能良好.
作者:刘庆圣;姜春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采用吻合器内痔切闭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6例重度混合痔患者分为二组,其中72例采用江苏常州医用吻合器做内痔切闭术加外剥术为A组,44例采用传统内扎外剥术治疗为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平均15 min,住院时间2~5 d,术后疼痛6例,轻度疼痛27例,肛门不适的42例,未出现术后大出血,15例术后1~2 d排便少量滴血,随访半年效果良好.B组:手术时间平均30 min,住院时间8~15 d,术后疼痛24例,轻度疼痛20例,未见术后大出血,术后3~5 d排便滴血的35例.结论 通过两组治疗观察,A组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疗程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治愈率100%,而B组6例复发,治愈率86.3%.
作者:陈映标;庄映如;陈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高位肛周脓肿是指病灶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由于位置在肛直环以上,加之本病为肛肠科急、重症,如感染不及时控制易引起脓毒血症和败血症的危险,所以如何一期根治并保护肛直环一直是术者探索的方向.
作者:傅其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痔是人类常见的疾病,有时会导致患者严重痛苦.部分病人需要外科治疗干预才能缓解.我院治疗痔病主要采用注射、激光、肛肠治疗仪、外剥内扎等方法.自2003年10月起开展痔上直肠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重度痔21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胜祖;王劲;黎柏峰;刘细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持续不缓解的肛裂和高内括约肌静息压性肛裂的标准方法,我院2006~2008年采用经后侧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章铁;钟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8例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病例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11.5±69.2)min,中位出血量80(50~200)mL,平均切除淋巴结数为(11.5±6.4)枚,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8±1.4)d,平均可下地行走时间(1.6±0.9)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1.8±6.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71%,常见为肠梗阻(占并发症的24.4%).中位随访时间为26.1(13.6~45.2)个月,随访率86.9%.33例出现术后复发转移,其中吻合口复发2例,盆腔局部复发3例,腹腔广泛转移4例,远处转移24例.死亡共37例 ,其中死于肿瘤相关因素28例,死于非肿瘤相关因素9例.5例带瘤生存.结论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不仅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技术上也是安全可行的,而终的结果仍有待于大量的、长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邓建中;丁卫星;朱佳成;曹金鹏;廖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粪钙卫蛋白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 用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UC患者72例,60例经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留取结肠镜检查后1周内的粪便样本10 g,采用ELISA方法 进行粪钙卫蛋白检测,对19例活动期3级患者实施随访,监测粪钙卫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①粪钙卫蛋白水平差异在UC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及活动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597.2 μg/g vs 7.9 μg/g,6.7μg/g,P<0.01).②活动期1级(109.5 μg/g)、2级(587.9 μg/g)和3级(1331.6 μg/g)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粪钙卫蛋白水平与UC内镜分级显著相关(r=0.89,P<0.01),19例UC活动期3级患者经治疗后至缓解期,粪钙卫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其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8.5 μg/g vs 8.7 μg/g,P<0.01).结论 粪钙卫蛋白水平可以较准确地反映UC患者所处不同时期(活动期或缓解期)以及活动期的不同严重程度(活动期1.2.3级),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并指导用药.
作者:余剑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早期直肠癌是指侵犯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占所有直肠癌病例的15%左右,早期直肠癌外科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早期直肠癌的术式选择取决于肿瘤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为确保彻底切除肿瘤,同时避免过大的手术切除范围,尽量保存脏器功能,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对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浸润、进展范围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外科医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有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常需要借助仪器设备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评估.目前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李洪明;郑东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使用双吻合器技术 (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在保肛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距肛缘4~6 cm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直肠指检、结肠镜、盆腔增强CT等判断直肠癌浸润情况,在不影响根治的情况下,使用双吻合器行结直肠吻合保肛手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1例(5%),其中吻合口无复发,盆腔复发1例(5%).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症,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使用双吻合器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俞春波;宋伟平;汤兰顺;陈尚送;郭晓雷;平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患,由Foo等于1978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本病原因不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以小肠全部或部分小肠被茧状包裹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特征,腹痛,腹部包块和肠梗阻为其特点.此前, 由于该病的特点为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灰白色、质韧硬厚的纤维所包裹, 因此各家命名不同, 如局限性小肠系膜包绕症,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小肠茧状包裹症.目前, 腹茧症之名为众家所接受.
作者:朱勇;刘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的观点认为[1,2],传统的肠道准备对患者的内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寻找一种低干预、微反应的肠道准备方法成为现代消化外科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化快速的肠道准备方式由于具有更短的禁食时间、更小的副作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肠道准备的许多不足,且不增加手术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3],成为当今结直肠外科发展的方向.快速肠道准备是指从开始做肠道准备到进行手术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 h,包括术前1 d的机械肠道准备或不做肠道准备.本文将对结直肠外科术前快速肠道准备的发展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汪晓东;赖玮婧;肖凌;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背景慢性特发性肛门痛是一常见良性症状,病因尚不清楚,传统治疗常无效,本研究对骶神经刺激治疗慢性特发性肛门痛的效果作一分析.
作者:龚苏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