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寇艳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操作能力和智商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日期的奇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通过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操作能力、记忆功能及智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施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价显示其操作能力、记忆能力及智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操作能力、记忆能力及智商评分等思维感知和行为能力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张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初发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哌罗匹隆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38%)与对照组(8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两组患者的各项PANSS评分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初发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相当,但哌罗匹隆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优于利培酮。
作者:杨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类克治疗中,精确输注开始时间时输液滴数的调节,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次使用类克治疗的风湿病患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将头皮针连接输液器中生理盐水作为引液开始输注类克,并计算输注开始时间及输液滴数;观察组患者采用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建立静脉通路后直接连接类克稀释液,并计算输注开始时间及输液滴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确类克输注开始时间的滴数调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隋晓燕;孔晓丹;王玉川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躯体形式障碍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SCL-90躯体化参数、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SF-36PCS与MCS评分改善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孙学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比较凯西莱与甘利欣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68例,分为干预组1和干预组2,每组各34例。干预组2患者应用的药物为凯西莱;干预组1患者应用的药物为甘利欣。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干预组2患者的临床总疗效稍高于干预组1,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2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G明显改善(P<0.05),指标ALB、TBIL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凯西莱与甘利欣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患者均有一定疗效,可有效促进其肝功能的改善,但相对来说,凯西莱在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促进肝脏蛋白合成上具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初贵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介入治疗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140例)和研究组(11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氟伐他汀钠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硝酸甘油治疗基础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介入治疗的降脂、抗炎及保护肾功能均优于氟伐他汀钠。
作者:胡志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司法鉴定案例中的性别差异,比较男、女被鉴定人的不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司法鉴定案例中的被鉴定人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①男、女被鉴定人各年龄段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②男、女被鉴定人在文化、婚姻状况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③案情居前三位的男性被鉴定人是伤害、杀人、盗窃;女性被鉴定人分别是被强奸、杀人、伤害。男性被鉴定人伤害案比率是女性的3.54倍,差异非常显著(x2=9.262,P<0.01);④疾病分类居前三位的男性是精神分裂症、无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女性被鉴定人分别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无精神病,女性精神发育迟滞与男性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8,P<0.05);⑸男性被鉴定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比率较女性明显偏高,差异非常显著(x2=17.88,P<0.01),女性被鉴定人性防卫能力比率与男性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男、女性别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
作者:原洁;武克文;李旭媚;刘家麒;白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组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6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常规治疗及一般工娱治疗,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8周的小组音乐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 IPROS)在干预前、干预8周末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8周的小组音乐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IPROS总分的评分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IPROS各因子及总分的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组音乐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康复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
作者:刘家麒;冀伟;康星星;王秀转;樊献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且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14分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日期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西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的氟西汀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第1、2、4、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得分优于对照组,尤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得分差异更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机械性肠梗阻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27.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可行,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开腹治疗。
作者:孙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与社会支持对低保尿毒症患者转变生活态度与树立治疗信心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低保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和社会支持。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生活态度转变情况和生存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关于心理、生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理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转变低保尿毒症患者消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树立治疗的信心。
作者:凌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0例哮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护理组Ⅰ和护理组Ⅱ,每组各100例。护理组Ⅰ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组Ⅱ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个性化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护理组Ⅱ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均明显高于护理组Ⅰ,组间经X2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对提高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作者:刘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牙冠延长术患者的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观察。方法:将300例牙冠延长术患者依护理不同分为A组和B组(行使普通护理),每组各150例。 A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B组患者给予行使普通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1.33%,明显高于B组的82.00%(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牙冠延长术患者,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作者:刘金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甲亢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甲巯咪唑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SH、FT4、FT3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患者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3%,高于对照组70.69%(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巯咪唑。
作者:任秋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方法:选择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儿科住院患者家属78例和相关护理工作人员23例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对策。结果:对实施FCC的综合评分家属为(3.27±0.21)分,相关护理人员为(2.85±0.40)分,总体评分为(2.99±0.42)分;医院有患者及家属资源中心、洗衣设施、有咨询室随时使用、病房有家属独立房间等是目前为迫切需要改进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护士及家属对FCC的认识偏差、执行困难、医院的现有设施很难完全满足FCC的实施、护理人员的指导不足、家属的角色压力和管理困难等。结论:针对实施FCC存在的问题,建议提供咨询服务、加强护患沟通、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加强对病室管理和积极开展对FCC的研究等对策。
作者:毛丹;向凤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患者早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伴发早期精神障碍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GCS评分3~8分者精神障碍持续时间多超过14 d,精神障碍类型以躁狂型和痴呆型较为多见;额叶和颞叶损伤的精神障碍症状以躁狂型多见,而颞叶损伤的精神障碍症状以抑郁型多见,69例精神障碍患者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颅脑损伤后的精神障碍类型与损伤部位有关,而损伤程度与精神障碍发病率、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董建伟;董凯;刘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整体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整体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皮质醇等应激指标均较对照组稳定;疼痛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7.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无缝隙护理在外科手术前后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术后疼痛度评分,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逄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颈总动脉厚度及斑块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71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七总皂苷组36例与阿托伐他汀组35例。三七总皂苷组患者给予三七总皂苷100 mg口服;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颈总动脉厚度( C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TG、TC、CIMT及斑块积分相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前后,三七总皂苷组患者的L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患者LDL-C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及复发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三七总皂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颈总动脉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有治疗效果,其安全性三七总皂苷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冯素莲;冯素花;刘俊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进行深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68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先,通过冠脉造影可以发现,68例患者中,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急性心肌梗死。其次,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择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患者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6例患者行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有手术均成功。再次,术前服用300 g氯吡格雷和300 g阿司匹林的患者为18例;服用600 g氯吡格雷和300 g阿司匹林的患者为16例;服用75 g氯吡格雷和100 g阿司匹林,1次/d,至少3 d的患者为24例。术后,所有患者中,33例患者进行了1次/12 h的皮下注射,注射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共计注射3 d以上。后,预后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32.35%。结论:患有合并血小板较少的冠心病患者,临床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要特点,经过治疗后其预后效果并不良好。
作者:胡文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实施对策的效果。方法:对100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评定,同时针对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认知治疗和心理疏导,并观察其效果。结果: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缺乏了解,患者患病后,家属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和抑郁,经认知治疗和心理疏导后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有了正确认识,SAS和 SDS评分随之下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对家属的心理均产生了负面影响,积极进行认知治疗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患者家属的康复。
作者:陈世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