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俞红

关键词:家庭化护理, 产科, 应用, 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家庭化护理模式引入产科产妇护理实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产妇1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施以常规产科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则施以家庭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家庭化护理模式引入产科产妇护理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孕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孕妇的临床的疗效。方法:选取妊高症孕妇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孕妇采取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照组孕妇采取硫酸镁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血压、尿蛋白、水肿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孕妇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孕妇总有效率71.43%,两组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孕妇的疗效优于单纯硫酸镁治疗疗效。

    作者:关秀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老年精神病患者合并症的护理对策

    精神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系统也相应地出现了年龄性退变,多病共存现象增多,在原有精神疾病基础上伴有其他类病症。本文收集研究了老年精神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科疾病,便秘,窒息等合并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合并症的护理对策进行综述。

    作者:杨美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健康教育路径在 HIV 感染产妇围产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路径对 HIV 感染产妇围产护理的作用。方法:将86例 HIV 感染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43例)通过健康教育路径展开健康教育,对照组产妇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抗病毒药物阻断规范用药、剖宫产分娩、人工喂养及存活婴儿 HIV 阴性率上;观察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0%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 HIV 感染产妇,增强健康教育效果,可控制产妇并发症。

    作者:张晓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将4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超声检查发现的46个病灶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个病灶中43个为单发、45个边界清晰、44个分叶状、45个内部回声不均匀、4个内部粗钙化,病灶范围平均(6.3±1.2) cm。结论:超声检查对诊断乳腺叶状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更正

    作者: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11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干预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定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追踪观察6月,同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健康教育6月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用药常识均有显著提高,且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唐丽;罗捷;冉江峰;邓梅;曹雅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小组工作制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目的::探讨小组工作制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2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研究组患者给予小组工作制康复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3个月后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和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的评分。结果:NOSIE-30量表评分与入组时比较,研究组患者积极因素增加的分值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10.348,P<0.01),消极因素减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t=8.136,P<0.0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 SSPI 总分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t=3.304,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小组工作制模式所产生的康复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模式效果。

    作者:田红梅;邢改书;刘翠欣;周亚超;尹丽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7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实验室抗体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表现。结果: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9.46%,抗 M2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率为12.16%,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率为4.05%,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阳性率为8.11%,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LC-1)阳性率为12.16%,抗肝-胰抗体与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 LP)阳性率为10.81%,抗核抗体( ANA)阳性率为39.19%;ANA 浆颗粒型阳性率为62.07%,核点型阳性率为10.34%,核膜型阳性率为13.79%,核颗粒型阳性率为6.90%,核仁型阳性率为10.34%。结论:肝自身抗体单个检测或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

    作者:孙传俊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脑血管病患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临床诊治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中老年期伴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当前治疗状况。方法:将82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伴有脑梗死,对照组患者不伴有脑梗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精神科治疗前的诊疗情况、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的情况、有无镇静催眠类药物依赖的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内感性不适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院诊治前,研究组患者更多在神经内科就诊,对照组患者更多在心内科就诊;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催眠药物依赖,对照组患者更多的拥有几种镇静催眠药物混合依赖。结论:进一步认识中老年期抑郁焦虑症状患者的表现和本质,加强健康教育,使抑郁焦虑等疾患尽早得到专业治疗,避免患者的医源性的镇静催眠类药物的过度使用及依赖。

    作者:王均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舒必利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舒必利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4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氮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舒必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P<0.05;观察组患者便秘、嗜睡、窦性心动过速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舒必利联合奥氮平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焦洪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显微镜下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精索静脉曲张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经腹股沟精索静脉结扎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显微镜下高位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并发症及精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1%,术后复发率为2.6%,治疗后6个月的精子浓度为(35.2±20.8)×106/ mL,均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效果优于腹股沟精索静脉结扎效果。

    作者:赵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PET/CT、FDG 等检查技术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PET/ CT、FDG 等检查技术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近期就诊的疑似神经系统副肿瘤患者52例使用 PET/ CT、FDG 全身显像技术进行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诊断,将获得的阳性结果和阴性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放射学随访的结果进行比较,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放射学随访为金标准,评价 PET/ CT、FDG 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PET/ CT、FDG 全身显像诊断 PNS 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3.3%、96.4%。结论:使用 PET/ CT、FDG 全身显像技术诊断 PNS 患者准确率较高,对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发现和确诊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曹营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针对性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将7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总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分别为65.7%,54.6%,观察组患者分别为94.3%,88.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溃疡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助于患者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郭淑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护理及预防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有效护理措施及预防效果。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30例,采取良好的血糖控制、正确的伤口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足部护理等护理预防措施。结果:3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26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自动出院,1例行截肢治疗,未见新发病例。结论:运用“知信行”模式,综合医护,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可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

    作者:周秋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乳腺纤维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实践意义探析

    目的::探讨在乳腺纤维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实践意义。方法:选取104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均行乳腺纤维瘤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80.77%)(P<0.05)。结论:在乳腺纤维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邵云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检测C反应蛋白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早期鉴别的价值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患儿103例,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组(A 组)和病毒性支气管肺炎组(B 组),检测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 C 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A 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 B 组患儿血清 C 反应蛋白含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C 反应蛋白可以辅助鉴别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

    作者:邱艳杰;张玉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肝功与血清学检验指标对脂肪肝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脂肪肝患者40例为研究组,另选40例非脂肪肝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血清学指标进行临床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4.78±26.89)U/ L 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57.98±17.84)U/ 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ALT(45.73±15.78) U/ L 和 AST(26.84±8.79) U/ L;研究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3.88±0.96) mmol/ L,总胆固醇(TC)(7.45±2.48) mmol/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78±0.26) 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4.39±1.79) mmol/ 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TG(1.78±0.92) mmol/ L,TC(4.89±1.63) mmol/ L,HDL-C(0.76±0.25) mmol/ L,LDL-C(2.89±0.66) mmol/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验患者的肝功与血清学指标,对脂肪肝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阮开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县级精神病院发展瓶颈的突破对策

    县级精神病院发展瓶颈:医师严重缺乏,招进难、留住难,体制缺乏生机。突破对策:消除歧视;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效仿乡镇卫生院;提高待遇,重点倾斜一线医务人员;临床进修学习;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家庭-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

    作者:谢昀强;苏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围产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及相关因素解析

    目的::解析围产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接受围生保健及3221例孕产妇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围产期保健对优生优孕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结果:不同年龄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比较,30岁以上产妇缺陷新生儿发生率显著高于30岁以下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高于城市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次及孕周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3个月用药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高于孕后3个月用药的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检超过3次的产妇新生儿缺陷率低于不足3次的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缺陷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围产期保健是实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高爱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患者关系的临床价值

    目的::通过应用高频超声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将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硬斑及混合性斑块。随机抽取43例年龄相仿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56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硬化斑块43例(76.78%),对照组体检者检出7例(16.27),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是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高频超声能早期发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从而对指导患者临床用药、评估预后及早期预防脑梗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张超;崔婧芳;刘素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