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英
对2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5F胃左导管进行胃左动脉插管的介入灌注化疗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全部病例吞咽困难或梗阻感得到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提高了生命质量,延长了生命.认为介入疗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插管位置准确安全、并发症少和疗效高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介入灌注化疗的存活率与癌肿的早晚、症状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应尽早采用介入疗法.
作者:全海峰;段伯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葛根素组(治疗组)50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和血液流变学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20例(40%),有效28例(5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临床显效13例(26%),有效24例(48%),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74%,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在给药前及两组疗程结束后分别于空腹抽血查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及相关生化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硝酸甘油.
作者:刘立新;邓少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氨甲喋呤(Methotrexate MTX)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 .方法 :60例患者分大剂量MTX 1.0mg/(kg·d) qod × 4静滴 ,次日甲酰四氢叶酸钙(CF)0.1mg/(kg·d) qod × 4肌注解毒(A组) ,超大剂量MTX 1.5mg/(kg·d) qod × 4静滴 ,CF 0.15mg/ (kg·d) qod×4肌注(B组)进行比较.结果:B组较A组能明显缩短崖-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治疗成功率(P<0.05).结论:超大剂量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彩云;梁江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脊髓损伤致伤瘫率高,其神经功能障碍不单纯是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接机械性破坏,更主要的原因是伤后继发损害不断加重,发展成为不可逆损害所致.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仍存在一定再生能力(1).但脊髓损伤的治疗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突破,主要由于下述几方面因素尚未解决:①保护损伤后和残存的神经元免于坏死;②促进神经再生;③神经元损伤的量和质的正确判断.其中重要的是对神经再生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就其本身的再生能力、所处的生长环境及一些促进再生的因素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现就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
作者:黄春吉;黄侣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褥疮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严重的和花费昂贵的护理问题.我们采用多爱肤无菌、不透气亲水性敷料治疗26例28处褥疮,结果表明多爱肤敷料治疗褥疮疗效好,为病人减轻痛苦和花费,同时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将笔者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冯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棕色合剂止咳祛痰效果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口服棕色合剂致过敏者实属少见,也未曾见报道.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20年所遇1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瑞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心率、心胸比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均给予地高辛与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加雷米普利、螺内酯治疗12周.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心率减慢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12周与治疗1周相比心率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CHF疗效满意且较安全.
作者:张洪民;马艳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环形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赘生型皮桥整形处理的总结分析,提高对此手术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方法:对128例患者行环形混合痔分段外剥内扎术后赘生性皮桥整形术,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128例中修复良好125例,手术成功率为97.7%.结论:皮桥整形修复的好坏与手术者的技术、经验密切相关.
作者:王鹏;冯金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外科急腹症占普外科的50%左右,且急腹症发病急、痛苦大、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引起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加强对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自2001年至2002年,我院普外科共治疗急腹症7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预注异丙嗪来预防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寻求两者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ASAⅠ~Ⅱ级患者60例分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给予氯胺酮,另一组给予异丙嗪和氯胺酮,分别记录两组清醒时间和氯胺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清醒时间无差异,异丙嗪组氯胺酮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异丙嗪复合氯胺酮麻醉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氯胺酮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惠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结石并发肾积水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5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确诊,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手术切开取石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例均能完整取出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的9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排石,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及早解除输尿管梗阻是防治肾积水,避免肾功能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继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脑水肿的治疗方法,观察血液透析联用白蛋白治疗EHF少尿期并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患者给予血液透析和白蛋白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25%甘露醇导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钾、钠、氯、尿素氮与白蛋白的水平,症状体征改善状况及病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经2次透析及白蛋白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次治疗后全部消失;血钾、钠、氯、白蛋白显著升高(P<0.01),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35,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用白蛋白,可有效治疗EHF少尿期并发脑水肿.
作者:宋风荣;刘圣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984年~2002年海安县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海安县狂犬病病人分布于17个乡镇,犬是主要传播宿主(92.31%),1984年~2002年9月报告的26例狂犬病病例平均潜伏期35天,平均病程4天,其中42.31%的犬等动物致伤者未经任何医学预防性处置.结论:严格犬类管理,规范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是防治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作者:刘冠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更替,护理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护理领域的全面渗透.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护士角色的转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拓宽护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作者:欧宗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211株革兰阴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以了解细菌的耐药趋势,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所分离菌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64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11株占57.96%,革兰阳性菌153株占42.04%.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三种优势菌的平均耐药率高的是羧苄青霉素(94.5%)和氨苄青霉素(90.6%),其次是复方新诺明(87.7%);平均耐药率低的是头孢他定(16.4%)和环丙沙星(19.8%).其它抗生素都在50%左右.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种类及耐药性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致病性较弱的菌株(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注意.
作者:王世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病变的发病因素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抽取急诊头颅CT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6例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及病因分类.结果:1~20岁组、21~50岁组以头部外伤为主要发病因素,51岁以上组以脑出血、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因素.结论:急性发病考虑为颅脑疾病患者,应尽早行头颅CT扫描,CT可明确致病因素、病变性质、部位,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卫维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收集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观察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毛细血管高压,加上低蛋白血症所致.结论:防止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发生,首先要控制血糖,其次要防止局部外伤的刺激.
作者:邹利元;欧阳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应用蝮蛇抗栓酶(蛇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蛇毒组)加用蝮蛇抗栓酶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分别与相应对照组(非蛇毒组)32例作比较.结果:血液流变学变化和临床疗效比较,蛇毒组均优于非蛇毒组(P<0.05或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血循环障碍,使用蝮蛇抗栓酶可改善其血循环障碍,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培宁;农正祥;韦代林;陆美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来使用自制双套管引流的45例病例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肝切除术后早期大出血1例,胆漏2例,治愈膈下感染2例,肠漏2例.结论: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对术后大出血、胆漏、感染的防治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蒋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几年来,随着大专院校生源扩招幅度的快速升级,多数中专卫校生源素质急速下滑,各校为确保招生名额的完成,中招录取分数线只好一降再降.在这降格一求的境况中,我们中专卫校许多解剖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自己在教学耕耘上付出的艰辛比过去多了,而取得的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这里指考题的难度和过去一样,而学生成绩却总难上得去).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能怨天忧人,而应该尊重客观,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开创适合时代发展的培育人才的教改之路.
作者:罗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