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曾会斌;林炳禄

关键词:跟骨骨折, 微创, 跗骨窦入路, 内固定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9例31足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微创跗骨窦入路进行内固定,术前、术后对骨折跟骨行X线及轴位CT检查并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角、Gissane角数据,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AOFAS)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29例31足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为8 ~12周,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外露现象,无腓骨肌腱炎及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优2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能直接显露跟骨后关节面,操作直接、简单、有效、微创,术后康复更快,临床疗效满意.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保留膀胱手术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保留膀胱手术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将行保留膀胱手术联合综合治疗的53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50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对照组,随访6~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复发、副反应、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尿量(279.4±35.7) mL,79.25%的患者膀胱功能正常,90.91%的男性患者性功能恢复;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4.34%、88.68%和66.04%,3年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22.64%、15.09%,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53%(13/53)、24.00%(1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12个月心理、生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6个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留膀胱手术结合综合疗法近期疗效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基本相同,但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罗业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9例31足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微创跗骨窦入路进行内固定,术前、术后对骨折跟骨行X线及轴位CT检查并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角、Gissane角数据,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AOFAS)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29例31足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为8 ~12周,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外露现象,无腓骨肌腱炎及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优2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 微创跗骨窦入路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能直接显露跟骨后关节面,操作直接、简单、有效、微创,术后康复更快,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曾会斌;林炳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分析年龄、BMI、高血压、高脂血症、止血带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206例患者中有43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止血带时间≥90 min是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止血带时间≥90 min与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术后应针对性做好预防措施.

    作者:黄大社;刘君;刘兴邦;杨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12例,术后根据需要进行可监督式康复锻炼.结果 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4.5个月,12例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按照Minami方法对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的疗效进行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关节镜加有限切开治疗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并尺骨茎突骨折是临床上有效的方法.

    作者:伏春华;米琨;俸志斌;王斌;吴舟;惠桂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内镜下消化道穿孔/缺损封闭技术的研究进展

    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对于病源性和医源性所造成的消化道穿孔和缺损,各种内镜下的治疗新技术也应运而生.不同材料、不同方式的闭合穿孔技术各有利弊,并根据临床需要,不断改进创新.目前较先进的OTSC系统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几种闭合技术,但是操作复杂,价格十分昂贵.

    作者:董芳芬;陈予真;许亮亮;何颖颖;宋泽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三孔腹腔镜顺逆行结合法切除胆囊25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三孔腹腔镜顺逆行结合法切除胆囊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患者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常规三孔法(脐部、剑突下稍偏右位置、右锁骨中线和肋缘交界处偏右位置)建立进入腹腔的通道,进镜后先暴露并顺行解剖胆囊三角,遇胆囊三角区水肿粘连或胆囊三角血管、胆囊管与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之间解剖变异不易辨认者,先暂停三角区的解剖,转向解剖游离胆囊底部,逆行切除胆囊.结果 2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手术顺利,均无胆管、血管损伤,术后恢复佳.结论 采取三孔腹腔镜顺逆行结合法可以大程度避免胆管损伤,保证安全顺利完成手术,是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方法的重要补充.

    作者:茅付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接受LAVH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接受开腹子宫切除术2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VH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文金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析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54,P=0.032).观察组优良率为95.3% (41/43),高于对照组的78.6%(3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3.8%,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创伤轻、恢复快,骨折区域骨膜与血运得到有效保护,利于骨折愈合,并发症少,临床价值高.

    作者:曾凡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在日间手术模式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目的 评价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在日间手术模式下的安全性及其对儿童、家庭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00例采用日间手术模式,B组100例采用常规入院模式.A、B组均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两组均随访1~2年,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 min,术后6个月复发1例;B组平均手术时间16 min,术后1年复发1例.A组与B组手术平均时间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伤口出血2例,阴囊血肿1例;B组trocar脐孔疝1例需再次手术,线结反应2例.A组平均住院时间12 h,B组平均住院3.3d(P<0.05).A组人均住院费5 856.1元;B组人均住院费6 112.3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日间模式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患者可接受,可以大限度降低费用,减少住院时间及家属住院陪护时间,有助于提高科室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作者:郭健童;粱健升;欧国昌;姚干;吴志强;张庆峰;杨庆堂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首次发作原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单操作孔手术治疗首次发作原发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方法 82例首次发作的原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其中VATS手术组(A组)35例,保守治疗组(B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结果 82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两组中均未出现切口血肿、肺部感染、胸腔感染、血胸、顽固性胸痛等并发症,VATS组患者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疼痛时间、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胸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特定的患者中,电视胸腔镜(VATS)单操作孔手术能明显降低首次发作的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该术式安全、有效、可行,值得推广.

    作者:李强;李晓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皮肾镜碎石手术视频直播的配合体会

    目的 探讨视频会议中经皮肾镜碎石直播手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对6例经皮肾镜碎石直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访视、物品镜类准备和参与直播手术人员的各项准备、视频直播设备的调试和准备,以及术中手术的配合、直播手术患者的隐私保护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6例经皮肾镜碎石直播手术进展顺利,均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直播手术在视频会议中,起到很好的观摩和交流作用,明显提高了参会学员的兴趣和接受度,对手术教学质量和学术会议成效有明显的提高,但直播手术对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李英;陈云超;张晖;李建梅;黄松芳;刁秀琳;陈焕;谭理宁;雷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预后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将100例胃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50例,腹腔镜组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腹组则给予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68.11±28.35) min,长于开腹组(P<0.05),其手术切口为(7.21±1.22) cm,术中出血量为(131.23 ±26.56) mL,住院时间为(11.38±2.83)d,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开腹组的22.00% (P <0.05);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提倡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方案,其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根治效果好、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预后好.

    作者:王金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针刺疣体植入法联合胸腺肽治疗扁平疣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针刺疣体植入与胸腺肽联合疗法对扁平疣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6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行针刺疣体植入联合胸腺肽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80例单行针刺疣体植入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痊愈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5,P<0.0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P<0.01).结论 针刺疣体植入与胸腺肽联合应用对扁平疣治疗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痊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晏勇;刘长山;陈希林;余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PDCA管理方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脱位的护理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3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2例运用PDCA循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髋关节脱位的质量管理,对照组350例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脱位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12.2% (10/82)显著低于对照组34.9% (122/350).结论 PDCA循环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术后病人脱位的发生率.

    作者:田荔珍;姚青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舒适护理在结肠癌术后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行结肠癌手术治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在术后行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舒适护理,观察统计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并比较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VAS评分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干预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干预组SAS、SDS评分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舒适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促进术后更好的康复.

    作者:韦祝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筋膜扩张器联合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肾筋膜扩张器联合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0例男性尿道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筋膜扩张器联合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斑马导丝引导下筋膜扩张器扩张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接近(P>0.05);观察组平均尿液率为(20.1±2.5) ml/s,较对照组的(16.0±2.3)ml/s大(P<0.05);观察组残余尿量为(8.5土1.2)L,较对照组的(16.2 ±2.3)L多(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例经反复尿道扩张仍排尿不畅,行电切术后痊愈.结论 筋膜扩张器联合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尿流率高、残余尿量少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余永当;余金良;陆高庆;黄宝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 42例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其中甲状腺腺瘤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炎3例,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甲状腺癌1例.结果 40例成功完成腔镜手术,具体术式为甲状腺腺瘤摘除术15例,单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15例,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9例,一侧腺叶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例.平均手术时间(96.0±21.9)min,平均手术出血量(35.0士11.7)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d,1例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术后胸部皮下淤斑2例,无喉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转为开放手术,1例为结节性腺肿伴甲状腺炎,术中粘连严重,解剖不清;1例为原发性甲亢,甲状腺Ⅲ.肿大,手术空间狭小行开放手术.结论 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宋勇罡;黄选东;孙爱军;刘芳芳;肖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8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分为两组,A组45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B组36例行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前、术后6月血沉、C反应蛋白、Cobb角以及术后神经功能评级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随访6~ 36个月,平均(17.6±6.2)个月,术后除5例未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大部分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疗效.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术中输血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术前、术后6月后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方式术前与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后凸畸形矫正及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优于A组(P<0.05).结论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均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植骨融合失败、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在术后植骨融合时间以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上存在差异,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李太品;何阶清;姚元康;刘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第二原发舌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对均为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性舌癌29例患者行手术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放疗、化疗,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治疗预后.结果 29例患者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7%(15/29)和37.9% (11/29),淋巴结转移率为13.79% (4/29);其中患者之间不同的性别、第二原发癌发病的年龄和两癌发病的间隔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均无显著的影响,而不同的第二原发癌TNM分期及治疗方式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淋巴转移率较低;治疗方法和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放射诱发的第二原发性舌癌如具备手术适应证,则应首选手术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积极治疗第二原发性舌癌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天斌;李加伟;黄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放射治疗中静态与动态调强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的剂量分布图、DVH参数及其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6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在苏州雷泰TiGRT TPS计划系统上分别设计静态调强与动态调强治疗计划,比较分析两种计划的靶区优化结果、危及器官的优化结果、计划跳数及执行时间.结果 通过观察DVH曲线发现,对于靶区剂量的分布,动态调强优于静态调强;对于OAR的保护,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直线加速器剂量率比较稳定时,建议在设计计划时可优先选择动态调强.

    作者:吴晓玲;李盼;邓昭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