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碎石路征-83例薄层CT表现

敖国昆;董莘;洪剑

关键词:碎石路征, 磨玻璃影, 增厚, 小叶间隔
摘要:目的:通过列举导致碎石路征表现各类疾病,比较其薄层CT的表现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09医院放射科CT扫描数据库有关碎石路征报道的胸部薄层CT83例患者资料,对碎石路征表现的病例进行研究。结果:83例均表现为碎石路征的病例,包括感染35例(细菌感染6例,病毒性感染16例,真菌感染1例,混合感染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急性肺水肿3例;间质性肺疾病(UIP,NSIP)18例;腺癌3例;淋巴管癌病3例;淋巴瘤肺浸润2例;放射性肺炎5例;结节病1例;肺泡蛋白沉积症4例;肺泡出血4例;类脂性肺炎1例。结论:碎石路征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薄层CT征象,可见于感染性、肿瘤性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如果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则可提示某种疾病的诊断。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ERCP联合EST与剖腹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EST)与剖腹取石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行剖腹取石术治疗,观察组行ERCP联合EST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7.2%)与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9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石大小、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竹建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思考

    目的:医院固定资产的配置应当满足医院诊断、治疗和运行的开展。方法:通过对医院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考核等关系到医院中、长期发展健康运营的方法、手段、规律的思考,找到了建立符合医院运行实际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方案。结果:医院所属固定资产的管理进入良性循环运转。结论:在管理过程中对不同的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管理、性能质量管理应当有所区别,其考核模式也不尽相同,应有所侧重、区别对待,以便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和规范。

    作者:汤黎明;汪长岭;黄亚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脑磁信号的头部三维能量分布模型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处理脑磁数据,显示全脑三维能量分布,以期准确的反映脑部的神经活动情况。方法:选择小波函数对脑磁信号进行分析得到频域数据,将能量信息映射到与之对应的传感器位置,在传感器之间进行适当的插值,创建三维坐标下的补片,显示全脑三维能量分布。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采集手指运动试验的脑磁数据,选取特定频率段,分析讨论不同时间下的地形图。结果:能量分布图反映的信息与运动事件相关同步研究的描述一致,即对侧初级运动区(M1)和双侧辅助运动区(SMA)会出现高能量信号,神经活动活跃。结论:该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为分析大脑神经活动、确定神经活动源发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作者:李东;柳渊;孙伟;白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探讨

    目的:为了确保新购置医疗设备能够正常安全运行,医疗设备的验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医疗设备的验收,是以招标文件及合同为依据,对照标书和合同中的参数配置、性能指标及装箱清单逐一进行详细核对。结果:重视医疗设备的验收工作,确保前期采购的设备与实际安装到位的设备一致。结论: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是医疗设备进入医院的后一关,直接关系到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医院的利益。

    作者:潘新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检查已从过去单一的观测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生物体解剖结构以及形态学上的变化,发展到研究生物体功能与活动机制,并进入到分子影像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DWI)就是这其中之一,主要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通过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鉴别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DWI检查的时间价值的阐述,认为应用DWI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治疗该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脑梗死的不同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回避不安全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具有风险性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骏;刘小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及医院感染监测措施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院内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措施的价值。方法:选取MDROs培养阳性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并采取组合式(Bundle)医院感染监测措施,分析MDROs感染情况及监测措施的价值。结果:①MDROs感染1782例,包括医院感染839例(占47.08%),社区感染944例(占52.92%),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发生率高,构成比分别为30.04%和39.09%;②对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以及其他科室的MDROs万日感染率进行比较,采取监测措施后感染率均低于采取监测措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73,x2=7.532,x2=11.842,x2=10.842,x2=8.834;P<0.05);③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采取有效的监测措施呈负相关、与社区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采取组合式医院感染监测措施有助于控制医院MDROs感染。

    作者:胡新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数字化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绩效评价方式的改进研究

    目的:数字化医院是通过宽带网络把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全部临床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通过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评估监控管理设备的使用。方法: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以促进其资源配置的优化、精准科学的管理,合理良性的应用,使大型医疗设备充分有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中。结果:基础数据的搜集,是大型医疗设备绩效评估的基础。基础数据的即时有效、真实准确以及规范科学可以增强大型医疗设备综合绩效管理评估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结论:本研究通过设定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的基础数据采集规则,从而提高了大型医疗设备统计中基础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作者:张昊;王韬;白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院数据库安全保护机制探讨

    目的:从数据库安全保护经验出发,提出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安全保护措施。方法:实施严格的账号和密码管理机制实现数据库系统安全,消除数据库系统中已经安装但现在需要被删除的数据库应用,解决安全风险。结果: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从数据库的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审计跟踪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安全保护措施。结论: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具体应用环境的安全需要,结合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制定统一数据库安全管理策略,解决数据库安全保护问题。

    作者:张博;王兆文;戴捷;范宏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PET实体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及其应用进展

    介绍新的PET实体瘤疗效标准(PERCIST)的主要内容及近年来相关临床进展。回顾PERCIST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分析其中的难点,探讨此标准近年在临床中应用的情况。PERCIST将PET-CT的检查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反映了肿瘤代谢水平,对既往标准中评价困难病灶,包括骨病灶、食管病变及放疗后影像学改变等,提供了新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用PERCIST进行疗效评价有许多优势,但也有不尽如意之处。因此,PERCIST是疗效评价的新标准,需要更多的认识、应用和完善。

    作者:王钦文;申戈;康静波;申文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学工程人员工作量化绩效考核的研究探讨

    目的:通过量化绩效考核,调动年轻医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方法:收集绩效考核前、后每月科室维修工作总量和某工程师每月的奖金数据并分成两组,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工作总量前、后及奖金数据前、后对比均有差异(t=2.49,t=3.81;P<0.01)。结论:绩效考核后工作总量和奖金均有明显增加,量化绩效考核分配奖金能显著提高年轻医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的维修保障水平。

    作者:张华艳;郭赤;陆庆生;李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透析液电导率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目的:分析透析液中各主要离子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作用,探讨透析机对透析液电导率进行实时监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对透析液系统的不同混合比例稀释进行监测,对透析机温度补偿系统进行检测。分析透析液浓度监测部分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方法。结果:透析液温度补偿及电导度传感器均对血透机透析液电导率的精准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分析、论述透析液中各离子对肾病透析患者的作用与影响,阐明透析液质量的重要性,以及透析机对透析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的必要性。

    作者:严嘉伟;何立群;顾燕萍;赵燕燕;赵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维修提高医疗设备完好率

    目的:提高医疗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使医院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法:通过培养高科技人才,利用高科技手段,使用高科技维修工具,科学维修和保养,加强外部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变传统维修模式。结果: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设备维修队伍,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新型维修工具,提高维修质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障医疗设备的完好率。结论: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充分发挥现代化医疗设备的综合效益,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张金堂;董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随访时间超过60个月、仅接受过1次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长期疼痛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对69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2个月。疼痛控制率I级14例(占20.3%);II级10例(占14.5%);III级26例(占37.7%);IV级13例(占18.8%);V级6例(占8.7%)。11例(占15.9%)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疼痛的部位不影响伽玛刀的疗效。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较好治疗方式。

    作者:潘绵顺;李勇;邱书珺;王鹏;邵显军;张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全维保障理论的医疗设备综合管理构想

    目的:探讨全维保障理论在医疗设备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当前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全维保障理论的医疗设备综合管理构想。结果:阐明医疗设备综合管理构想的理论和实现路径,即在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将医疗设备全维保障管理分为设备采购管理、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状态管理、设备库存管理等模块,覆盖医疗设备全维保障各个阶段。结论:以全维保障思想为理论基础建立的医疗设备综合管理构想,对传统的设备管理从理念、方法和技术上进行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何彩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了解应用该设备配液透析后,患者的血清钠,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以及pH值是否与传统配液法结果相一致。方法:抽取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MHD患者使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配制碳酸氢盐液进行透析,而B组患者使用传统配液法配制碳酸氢盐液进行透析。随访4周,测定每次透析前后患者血清钠,CO2CP以及pH值水平。结果:①A组与B组的血清钠水平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5,P>0.05);②A组与B组的CO2CP以及pH值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t=0.695;P>0.05)。结论:冬天配制碳酸氢盐液时可使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并未影响患者透析质量,同时省时省力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苏东东;郭赤;周露;车华;赵育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小乳腺癌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的影像表现及其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的特征,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小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9例钼靶不能明确诊断的女性患者纳入研究(病理证实病灶≤2 cm)并行双侧乳腺动态高分辨对比增强MRI。利用MRI工作站功能软件描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39例患者中19例为乳腺癌,20例为良性乳腺肿瘤。19例小乳腺癌SI-Time曲线中15例呈I型,3例呈II型,1例呈III型,早期增强率11例≥60%。20例良性肿瘤TIC曲线中2例呈I型,2例呈II型,16例呈III型,早期增强率5例≥60%。将恶性病变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60%、I型TIC曲线作为联合诊断标准,其中符合两项为确诊,诊断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90%、准确率为95%。结论:乳腺肿块的MRI形态学特征结合TIC曲线及早期强化率联合诊断提高了乳腺小肿块的定性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为小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顾培华;蔡庆;沈玉英;雷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华脉动真空高压灭菌器维修两例

    脉动真空高压灭菌器是医院消毒供应的核心设备,维护高压灭菌器的正常使用,保证消毒质量,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现就新华脉动真空高压灭菌器使用中遇到的两例故障排除情况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1-2]。

    作者:林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河南省部分核医学设备辐射危害及质量控制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河南省SPECT、PET/CT等核医学设备辐射危害及性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核医学设备应用质量的有关措施。方法:依据核医学设备质量控制相关标准和2011年度卫生行业科研专项“辐射危害控制与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第1单元“医用辐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实施方案,对SPECT、PET/CT核医学设备性能进行检测。结果:经测试4台SPECT和2台PET/CT质量控制各项指标基本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且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结果均不相同。结论:SPECT和PET/CT设备进行检测前的必要校正,以及核医学物理人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对核医学设备进行验收检测和稳定性检测,做好日常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是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必要措施。

    作者:胡传朋;刘辉;翟贺争;程晓军;时峰;魏坤杰;宋颖;王小春;陈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56层CT在下肢动脉成像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将兴趣区设置于腹主动脉,256层CT在显示下肢动脉成像技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及狭窄的患者接受256 iCT下肢动脉造影(CTA)检查,观察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并对其行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及多平面重组(MPR)处理,对其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Philips工作站EBW专用软件作图像后处理和观察重建后,均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和病变。结论:256层CT在下肢动脉成像技术中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提高图像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血管显示良好,可更好地完成下肢CTA检查。

    作者:王守海;田树平;赵宏祥;谢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缬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8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对照A组90例、B组90例)。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2周左右。对照A组给予缬沙坦,对照B组给予吲哒帕胺;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3组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治疗后观察组血压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472,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起效快、疗效和持续时间长及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治疗高血压的理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孟祥焕;张存亮;梁春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