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增;阳佩;莫春玲
目的:探索基于能力提升的核医学专业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协同培训模式构建,开展医学影像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实践能力训练、科研能力提高、核医学新技术培训等培养支撑体系建设。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国内外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现状及研究热点,梳理现场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提出基于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进行配套体系建设。结果: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获得2007-2016年间有关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训的文献170篇,年代分布呈逐年增加,2016年发文数量是2007年的4.3倍;研究热点聚焦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培训模式、培训流程的规范化、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等专题。文献评阅表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训尚面临着解剖基础与放射学知识积累不足、科研能力不足、欠缺影像学新技术的培训、不能合理安排规范化培训和科研等问题;相应提出了核医学专业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协同培训的新模式,制定出相应的培养体系和实施措施。结论:在以能力提升为主线的背景下,研究生与临床医师培训机制并轨,运行协同转化模式、合理安排规范化培训与科研,进行有侧重点的培训,有效互补满足两者的培训需求,利于培养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的核医学专业人才。
作者:艾林;张姝;王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医疗仪器使用指示卡在临床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实习护生288名,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4名。对照组由带教老师常规现场讲解各种仪器操作流程及报警限值、故障处理等示教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医疗仪器使用指示卡的应用。比较两组护生常见仪器操作考核平均成绩、不规范使用医疗仪器行为的例数以及带教老师和护生满意度。结果:护生常见医疗仪器操作考核平均成绩由(83.21±1.13)分上升(89.37±1.54)分。护生医疗仪器使用不规范情况观察组51次,对照组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520,P<0.05)。临床带教老师、护生满意度均显著提高。结论:将医疗仪器使用指示卡运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可有效规范护生常用医疗仪器操作行为,提高医疗仪器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升带教老师和护生满意度。
作者:张青;孙春霞;王爱凤;王正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应用Delphi法对研究型医院放射诊疗设备管理规范进行初步筛选。方法:建立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对6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进行咨询,对其提出问题筛选后按照重要性评分,统计分析后筛选出需要建立制度解决的重要问题。结果:6名专家中放射管理专业人员2人、放射专业技术人员3人、卫生行政管理人员1人。专家权威系数为0.88±0.06,积极系数为100%,经两轮问卷后问题重要性的和谐系数分别为W=0.019(P=0.635)与W=0.237(P=0.001),专家意见协调性好,调查结果可信。根据各问题重要性平均数和标准差,终确定18项问题需要建立管理规范。结论:应用Delphi法的研究结果明确了研究型医院放射诊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研究型医院放射诊疗设备管理提供了依据。
作者:葛茂军;刘亚涛;赵燕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奇目Ziehm Vario 3D高频移动式X射线机外观小巧,功能齐全,图像精细,非常适合骨科手术诊断的需要,但其高度集成化、技术垄断性强等特点,使医学工程科维修人员面临一定的挑战[1]。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使用不当或者常规保养不到位,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故障发生,为此,就日常使用中出现的3例常见故障及常规保养进行总结。
作者:罗小明;张明旭;张志芳;许新建;毛坤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老年黄斑变性(AMD)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诊断中的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50只眼)确诊为AMD的患者OCT图像资料,探讨AMD的OCT图像特征及病变分型特点。结果:根据AMD患者50只眼的OCT图像特征,可分为干性AMD、湿性AMD。干性AMD的OCT图像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光带局限性增强,RPE和(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可见;湿性AMD的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增厚隆起,中央凹形态消失,RPE和(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断裂边界清晰增厚、隆起的强反射光带。结论:AMD的OCT图像解剖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AM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海燕;李铁军;刘玉青;张习;王静娴;张敬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生化分析仪是临床检验中经常使用的重要分析仪器之一,可对血液、尿液、胸腹水和脑脊液等体液进行免疫学检查和生物化学分析。医学专家系统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大量的医学专家的知识与经验,利用医学专家的知识和方法处理该领域问题,使生化仪与专家系统有机结合,能够较好地对仪器检测出来的各种数据自动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专家结论。结合专家诊断系统的设计、知识库数据库的创建和存储、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技术结合的机制,讨论生化分析仪辅助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甘宜梧;谢清华;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肝脏疾病中血流动力学因素对脾脏超声弹性成像结果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建模后的第2周、4周、6周和8周分别进行脾脏的超声弹性检测、超声造影和门静脉压力测量,且在超声造影后分析时间-强度曲线获得脾组织的起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下降斜率,分析超声造影参数、门静脉压力与脾脏硬度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时间点脾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脾脏硬度与门静脉压力及增强达峰时间呈正相关(r=0.713,r=0.589;P<0.001),与峰值强度及下降斜率呈负相关(r=-0.628,r=-0.563;P<0.001)。在肝纤维化的S3期和S4期,脾脏病理切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脾窦扩张和脾脏淤血。结论:在慢性肝脏疾病中,门静脉压力增加是引起脾脏硬度增加的起始因素;脾窦扩张淤血、脾脏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降低与脾脏硬度增加直接相关。
作者:胡向东;耿慧英;宿愿;梁思;钱林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医院可疑医疗设备不良事件(M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确保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筛选出经过省、市评价的可疑MDR报告300例,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良事件所涉及的医疗设备类别数量、不良事件主要表现、风险类别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DR产生的原因依次为产品质量相关问题、患者体质与医疗设备之间存在生物不相容性和操作或使用不当。结论: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SOP),主动询问患者过敏史,完善监测上报工作。
作者:蒋贻芳;高小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超声弹性成像以及CEU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50个结节,且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CEUS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50个结节中,恶性结节39个,其中恶性病灶乳头状癌38例,髓样癌1例;良性结节11个,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局灶性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腺瘤3例。CEUS、超声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应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性、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单独应用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x2=0.3,x2=1.3;P<0.05)。结论:CEUS、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应用均有助于提高对甲状腺结节良性、恶性诊断准确性。
作者:陈超男;钱林学;胡向东;刘金苹;马霞;魏莹;杨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进行传染病数据编码,使传染病数据在医院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流通,实现传染病数据的快速上报和管理。方法:开发传染病管理上报软件,通过对传染病数据编码,采用文档对象模型(DOM)方法解析,与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等整合,从医院内部网络导出到院外网络。结果:基于XML文件的传染病管理报告系统在上报速度、上报数据准确率、上报工作量、数据安全性以及疾病管理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实现了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传染病数据一键上报。结论:所设计的传染病管理报告系统,可有效减少传染病上报过程中的纸质信息卡填写、上报数据录入的工作量,提高疾病上报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减少上报成本。
作者:苌晨;吴东东;封麟卓;张克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生物组织的弹性信息对于疾病判断具有重要价值,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是一种全新的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定量测量生物组织(病变)的硬度,获得弹性模量的绝对值,即杨氏模量。杨氏模量值越大表明剪切波速度越快,生物组织的硬度越大。由于SWE技术具有实时、动态、无创性及重复性好等优点,且剪切波在不同生物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各不相同,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甲状腺、肝脏、肾脏、前列腺及血管等疾病的评估及诊断,为此对SWE这一新技术运用于临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进一步阐述。
作者:支欣;钱林学;耿慧英;胡向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105、糖类抗原125和糖类抗原724(CA125和CA724)水平检测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2例行宫颈癌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紫杉醇135 mg/m2,于3 h后静脉滴注顺铂60 mg/m2;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顺铂。化疗2个疗程,每次化疗间隔21 d。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CD105、CA125和CA724水平,并结合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清可溶性CD105、CA125和CA724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19,t=22.493,t=15.46;P<0.05)。血清可溶性CD105、CA125和CA724水平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关系(rs=-0.427,rs=-0.335,rs=-0.408;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对宫颈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与降低血清可溶性CD105、CA125和CA724水平相关。
作者:冯访梅;朱筱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联合Carelink管理软件分析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取64例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联合Carelink管理软件分析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联合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0 d后的血清C肽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幅度和血糖下降幅度,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及发生低血糖事件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下降幅度、服糖后血糖下降幅度以及HOMA-IRI下降幅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2,t=3.254,t=4.289;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升高幅度、服糖后胰岛素升高幅度、空腹C肽升高幅度和服糖后C肽升高幅度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2,t=4.115,t=3.831,t=3.889;P<0.05);血糖达标天数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3,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联合Carelink管理软件分析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和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极大减少低血糖事件,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能够较好地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李爱珍;常燕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医疗设备供应商再评价的方法,提高医疗设备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新购进1年期内单价>10万元的医疗设备,根据戴明循环(PDCA)管理方法,基于供应商评价的特点,制定供应商再评价细则,建立新购进医疗设备的供应商再评价方法。结果:实施医疗设备供应商再评价方法与评价细则后,通过每月一次的监测分析和提出的改进措施,有效发现和解决了医疗设备新购进1年期内设备存在的相关问题,新购进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率和完好率均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结论:提供对供应商再评价及新购进医疗设备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实施医疗设备供应商再评价可加强新购进医疗设备使用初期供应商、使用科室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强化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和使用管理。
作者:尹军;刘相花;徐力;张和华;颜乐先;彭润;赖晓娟;陈茂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双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诊断在膝部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69例膝部骨肿瘤患者,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CT检查组、MRI检查组及联合检查组,每组23例。对比三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CT检查组、MRI检查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5,P>0.05);联合检查组良性检出率及恶性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6,x2=3.718;P<0.05);联合检查组与MRI检查组相比,其良性检出率及恶性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7,x2=4.285;P<0.05)。结论:双螺旋CT联合MRI诊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膝部骨肿瘤临床检出率。
作者:涂咏涛;陈海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皮肤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弹性变化。方法:应用SWE技术,分别于12例银屑病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对其14个皮损部位皮肤进行弹性测量,获得杨氏模量值,比较皮损部位皮肤急性期和恢复期弹性变化。结果:银屑病患者急性期皮损部位皮肤的平均弹性大值、平均值和小值分别为(64.8±29.9)kPa、(52.1±26.3) kPa和(41.8±22.3)kPa;恢复期平均弹性大值、平均值和小值分别为(35.1±20.3)kPa、(29.0±17.5)kPa和(25.1±15.2)kPa,急性期杨氏模量值明显比恢复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t=5.48,t=5.06;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患处皮肤急性期弹性较恢复期弹性具有明显差异,剪切波弹性成像为银屑病及其他皮肤疾病的诊断及评估奠定了基础。
作者:耿慧英;钱林学;胡向东;宿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设计一种可帮助眼科患者眼底术后特殊体位康复的面枕,以减轻其痛苦,提高眼底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根据眼底术后患者需采取面朝下体位要求,面枕台面设计由中间枕板和两侧支撑板组成,中间枕板固定,用于支撑面部;两侧支撑板可手动机械下折90 o,用于支撑上肢。枕板符合人体面部特征,即眼、鼻、口处镂空,可自由通气,额、颧、下巴有支撑面。支撑台面包有棉垫及绒布,使用时支撑板展开,不用时折起,减少占用空间。台面下连接升降柱,为电动升降控制台面高度,以适应患者不同姿势和不同高度的需要。底盘为不锈钢管“H”型结构。结果:实用新型眼底术后康复面枕设计合理,患者使用舒适,依从性高,其占用空间小、轻便、简单和牢固,且移动灵活。结论:眼科眼底术后康复面枕适用于临床、家庭等场所,对于眼科眼底手术后需采取面朝下体位的康复期患者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作者:镇华;张志芳;亢泽峰;张丽霞;李庆生;谢立科;侯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索输液泵在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降低再植指血液循环危象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编号分组的方法,将216例断指再植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两组患者在断指再植术治疗和护理措施相同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术后输液泵控制全天输液量,以保证液体24 h匀速输入;对照组按照医嘱执行时间采用常规输入所有液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再植指的血液循环危象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再植指成活107例,出现血液循环危象1例;对照组中再植指成活99例,出现血液循环危象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P<0.01)。结论:使用输液泵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输液速度进行匀速控制,可降低再植指血液循环危象发生率,有利于再植指的成活。
作者:赵红;仲艳;周密;樊丽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