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忠;李云峰;刘延辉
腕管综合征亦称腕正中神经挤压症,为常见的神经卡压性疾病.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致使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手功能受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肌电图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定均有重要价值.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30 例腕管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田江华;张登峰;梁炳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报告52 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对52 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2~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 手术优良率94.2%,所有患者在疼痛、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的骨关节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满意,为取得更好疗效有必要加强术前教育及术后的康复指导.
作者:李子恢;曹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5 岁,汽车修理工.因左腕金属异物疼痛12 d入院.患者12 d前工作时用铁锤敲击一废铁管时,一小铁块飞溅入患者左腕背侧,当时即感到疼痛,流血,只予简单包扎.近日感伤口部疼痛,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来我院摄片示:左桡骨远端金属异物2 mm×3 mm.
作者:翟延荣;王银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78 例胫骨骨折应用带锁髓内钉扩髓内固定治疗,其中男47 例,女31 例,开放性骨折32 例(Gustilo Ⅰ度11 例,Ⅱ度21 例),行闭合复位38 例,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CPM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75 例随访4~2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30周,平均14周.骨延迟愈合2 例,无断钉、骨髓腔感染、脂肪栓塞、关节僵硬及再次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能早期活动、感染率低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胫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罗东;陈健东;陈大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3年至2005年,对58 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有成角稳定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其中二部分骨折38 例,三部分骨折14 例,四部分骨折6 例,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间接复位并尽量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的侧方,大结节下方5 mm处,克氏针临时固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将移位的大小结节固定于钢板上.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按Neer功能评定,术后功能优21 例,良28 例,可7 例,差2 例,仅有2 例肱骨头坏死,其中1 例术后功能较好.结论 锁定钢板有高度的稳定性,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孙韶华;徐荣明;马维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李鹏飞;张思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shape memory alloy encircling fixer,SMAEF)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并与动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 compressive plate,DCP)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院的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75 例,分别采用SMAEF(38 例)与DCP(37 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经6~30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骨不连发生率和疗效优良率.结果 SMAE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CP组(P<0.05),两组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AEF组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DCP组,骨不连发生率也低于DCP组(P<0.05).根据综合评定标准,SMAEF组疗效评定优良率高于DCP组(P<0.05).结论 SMAEF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抗扭转作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SMAEF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和较少应力遮挡效应等优点,是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袁艾东;李文锐;李文虎;蔡广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较多,手术治疗则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创伤大、恢复慢则是开放性术式的大缺点.我科自2003年3月以来利用微创技术,采用手法复位经皮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法[1]治疗髌骨骨折22 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培信;曾波;廖春来;庄永;谢逸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drome,FES)是重大创伤、多发性、复合型骨折以及大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并常与休克、颅脑损伤、胸肺损伤等多器官损伤并发,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从而带来极严重的后果.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7 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孝华;吴元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AF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自体骨移植并AF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31 例,术后经平均2年随访,椎体高度完全恢复10 例,大于90%的18 例,大于80%的3 例;31 例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AF椎弓根系统固定可靠,操作简单,能达到良好的复位与减压的目的,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宁亚;刘列;左春光;王新虎;王建顺;赵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严重移位肩胛骨骨折14 例,其中肩胛体骨折10处,肩胛冈骨折3处,肩胛颈骨折3处,肩峰骨折3处.结果 13 例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疗效优7 例,良3 例,可1 例,差2 例,优良率76.9%.主要手术并发症有腋神经牵拉伤、螺丝钉突入关节腔、气胸等.结论 对于严重移位的肩胛骨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手术治疗常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熟悉手术入路,操作细致,可低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卢生香;欧国潮;项惠灿;邱植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1 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 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作者:梅盛前;陈其昕;徐利明;兰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自2000~2004年,我们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远端筋膜皮瓣治疗小腿下段皮缺损13 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 例,男8 例,女5 例;年龄24~61 岁,平均42.5 岁.交通伤10 例,其他伤3 例.其中9 例为术后皮肤坏死骨外露.右侧11 例,左侧2 例.缺损面积小4 cm×7 cm,大5 cm×15 cm.13 例均合并胫腓骨骨折.
作者:尚红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原发性下背部疼痛、颈腰神经根病、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等.椎间盘退变的特征性改变是髓核中蛋白聚糖含量的下降以及伴随的水份丢失.目前,启动和调节这一过程的生物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因而,在治疗手段和疗效上,缺乏明确的对应性和有效性.以往认为椎间盘退变只是一种生物力学现象,但新近的研究表明生物力学的作用是次要的,更强调生物化学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matrix,ECM)成分的变化,而后者是椎间盘力学特征丧失的直接原因.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失衡将导致基质成分的紊乱,在此调节过程中一些生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oproteinases,MMPs)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两个酶系统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作者:吴继彬;龚维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踝穴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均应以骨折解剖复位、损伤韧带愈合良好为原则,因此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者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18 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奇;杨海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膝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1999年8月至2004年8月膝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发生局限性骨化性肌炎4 例,对其病因进行探讨.结果 术前病程和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及不恰当的局部按摩推拿治疗与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有关.结论 骨化性肌炎发生后常导致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且无特殊有效的治疗办法,临床应加强对此病发病因素的预防,以减少其发生率.
作者:张晚生;田树文;段伟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脊液漏是椎管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有导致椎管内或颅内感染的危险.宝丰县中医院从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共进行各种椎管内手术391 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9 例,经过治疗均治愈,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朱国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人绦虫病,以感染猪绦虫为主.绦虫通常寄生在人的肠道,而存于皮下者较为少见.我科曾治疗1 例,介绍如下.
作者:曹兴;刘筑;田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四种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34 例急性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Dick、Steffee、RF和AF等四种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结果 34 例经1年以上随访,Dick、Steffee、RF和AF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明显的复位固定作用,RF和AF在矫正后突畸形、恢复伤椎高度上较Dick和Steffee更好.结论 RF和AF复位固定效果优于Dick和Steffee.
作者:王勤业;罗亚平;冯夏莺;管志海;徐忠良;汤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三叶草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 例,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20 例,三部分骨折13 例,四部分骨折5 例,其中骨折伴脱位3 例.结果 36 例获得平均13个月(3~28个月)随访,2 例失访.36 例均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无肱骨头坏死.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27 例,良6 例,可2 例,差1 例,总优良率91.6%.结论 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训练,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提倡.
作者:徐刚;夏(钅监)芳;杨锋;陶勇;谢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几种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指端带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8 例,用食指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22 例,用大鱼际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20 例,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2 例.结果 72 例皮瓣全部存活,18 例神经血管带蒂岛状皮瓣拇指异位感觉全部恢复,22 例食指背侧岛状筋膜皮瓣中有16 例异位感觉恢复,6 例尚在随访中.大鱼际筋膜逆行岛状皮瓣12 例感觉建立,为恢复保护性感觉,8 例尚在随访中.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 例感觉建立,为恢复保护性感觉,4 例尚在随访中.结论 几种岛状皮瓣各有优缺点,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李文东;陈宏;章伟文;王欣;周黎明;王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