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明;梁丽琼
近几年来,随着抗菌药物新品种不断上市及广泛应用,药物的耐药性引起高度观注.现就我院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汇总和分析如下,全年销售的药物以金额和DDDS(即总用经量与限定日剂量之比值)两种方法统计用药的前十位.另外汇总检验科前三季度的药敏培养情况,商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邢巧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3岁.无诱因出现右枕后头痛15天,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头颅CT显示:未见异常.经门诊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于2周后出现右耳闷,轻度耳鸣,无明显的听力下降,无血涕,X线检查为:右乳突炎.经给予青霉素抗炎1周后症状仍无好转,且加重.以右乳突炎收住院.查体:右耳鼓膜充血,未见穿孔及积水,双侧鼻腔未见异常,因无充血.鼻咽部检查:见后咽顶后壁可见-1×1大小的肿物,表面粘膜尚光滑,左可颌下间可扪及-淋巴结约1×1.5大小,能活动,无压痛,血常规:1.2×109,淋巴0.80,IgA/VCA滴度1:32阳性.经鼻咽部活检回报:低分化磷状细胞癌.因患者拒绝治疗,后未随访.
作者:郭敬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CF+5-Fu持续静注48小时联合VP-16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患者耐受性,并与常规用量的ELF方案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大剂量CF+5-Fu持续静注48小时联合VP-1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35例(治疗组)并回顾性总结采用常规E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38例(观察组),对比两组病例的近期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结果治疗组35例有效率57.14%,对照组38例有效率42.1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剂量CF+5-Fu持续静注48小时联合VP-1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安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母婴传播HBV仍是我国HBV病人感染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观察127例HBeAg阳性及HBVDNA阳性孕母新生儿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在出生和出生后3月、6月、12月的变化,从而揭示孕母HBV感染状态和病毒载量在母婴传播HBV中的意义,为阻断母婴传播和HBV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何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自1997年5月至2002年8月,我们采用下肢深静脉注射扩容及溶栓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段长祥;盛兴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冠脉造影已证实90%有血栓存在,从而奠定了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急性心梗(AMl)早期(在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可使血栓迅速溶解,冠脉再通,从而缩小梗塞面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常用的溶栓剂为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本人收集急性心梗早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的20例病人做一小结.
作者:蔡青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应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方法协助临床确诊支原体肺炎.方法用日本富士公司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做凝集试验,检测218例门诊和住院中怀疑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218例中符合临床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45例,特异性抗体IgM阳性44例,阳性率97.8%,不符合临床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173例,特异性抗体IgM阳性40例,假阳性率22.9%.两数据x<'2>=10.2,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 SERODIA-MYCOⅡ凝集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一种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有效辅助广法.
作者:姚崇武;洪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胸闷、气促伴持续性剑突下疼痛1月,加重2天于2001年12月10日急诊入院.近1月来因胸闷、气促伴剑突下疼痛就诊上级医院,并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IV级,慢性胃炎并以相应处理,患者胸闷、气促减轻,但仍有剑突下疼痛.自行要求2001年12月1日出院.来我院就诊当时,伴有恶心,呕吐4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样,剑突下剧痛,并向胸背部放射,大汗淋漓,四肢厥凉,烦躁不安,有少许咳嗽,咳白色粘痰,有少许暖气、反酸,大便稀烂,无粘液脓血便,小便正常.患者患有胃炎30余年,自诉不规律发作.有慢性支气管炎史30年.有高血压病史10年,不规则服药.1994年患有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否认有婚外生活史.查体T36.7℃,P80次/分,R20次/分,BP22.6/13.3Kpa,神清,表情痛苦,面色苍白,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颈软,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无异常博动,双下肺呼吸音稍弱,可闻及少许干、湿性罗音.心尖博动点位于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触及震颤,心界向左扩大,呈房颤律,二尖瓣区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杂音.腹平坦,腹肌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脾、,肾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呜音稍亢进.辅助检查示心肌酶动态检查正常,大便OB(±),余正常.动态心电图示房颤伴差传,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心脏彩超‘示左室壁稍增厚,左室前壁运动收缩力稍减弱,左心收缩、舒张功能受损,射血功能降低,主动脉瓣轻度钙化,主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轻度返流;胸中CT‘示心影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右肺动脉增粗,考虑早期肺高压,双胸腔积液,考虑早期心衰,膈下位于肝右叶与心影间隙囊性阴影,大小约为5.0×7.0cm<'2>,边界不规则、清楚,考虑胃肠影可能性大;腹部B超示慢性胃炎,腹主动脉硬化并狭窄.考虑诊断为: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肺动脉高压、左心室扩大、心房房颤伴差传、心功能不全Ⅳ级;2、双侧胸腔积液;3、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4、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予强心、利尿、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制酸、保护胃粘膜等治疗,胸闷、气促好转,但剑突下疼痛持续不减,仍有恶心,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凉,予镇痛剂,如度冷丁治疗后症状有少许减轻,但仍有疼能.入院第3天查体发现患者剑突及脐之间可触及一包块,约4×4cm<'2>大小,有轻压痛,质软,有轻微博动感,表面光滑,边清,不易推动.腹部包块在数日后逐渐增大,博动明显,行腹部B超示膀胱右侧壁外可见9.7×5.8cm<'2>回声光团,边清,间有暗区,考虑腹主动脉瘤.腹部CT明确为腹主动脉下段及双髂总动脉动脉瘤.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作者:林李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4岁,因久咳且痰中带血,故来我所检查,胸透发现左上肺有阴影,X光片显示左上肺有空洞,痰涂片为阳性,诊断为浸润性肺结核.因是初诊病人,既往无过敏史,故使用短程疗法治疗.即口服利福平0.3g、异烟肼0.4g+链霉素注射液0.75g+吡嗪酰胺1g(广东华南制药厂,第二天感到口唇发麻,全身发痒.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8mg后,症状好转,主治医生认为可能是SM引起的过敏反应,故叮嘱病人停用链霉素注射液,继续服用RFP+异烟肼+PZA.
作者:杨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荧光PCR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探讨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方法.方法应用荧光PCR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对同份血标本分别进行了HCMV-DNA和HCMV-IgG、IgM检测.结果荧光PCR法检出的阳性率比微粒子酶免疫分析高(P<0.05).结论 HCMV-DNA-PCR及抗HCMV-IgM对病人同时检测,可提高HCMV活动性感染检出率.
作者:林寿榕;陈建森;卓光生;陈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2002年海南省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应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及结果观察.结果 207/66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阳性(30.99%),其中UU阳性197例(29.49%),MH阳性2例(1.2%),UU+MH阳性8例(18.3%).女性支原体阳性率与男性无显著差异.对支原体敏感的12种药物分别是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司巴沙星、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氧氟沙星、可乐必妥、甲砜霉素、乙酰螺旋酶素、四环素.结论对海南省支原体感染可首选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司巴沙星、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次选氧氟沙星、可乐必妥,不宜选用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甲砜霉素.
作者:陈一婧;洪晓嘉;黄丽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本文观察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以低剂量索他洛尔160mg/日或120mg/日口服,总有效率达65%,报告如下.
作者:钱惠东;叶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儿童甲亢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7例治愈,治愈率97.1%,1例复发.结论手术治疗儿童甲亢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江汛;陈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15例脾功能亢进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实施了脾切除术,效果良好.现将该疾病的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廖定雄;冯裕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周XX,男性,28岁,因反复腹胀、呕吐10多年加重2年于2002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曾在2年前因饭后饱胀厌食伴呕吐,诊断溃疡病合并幽门不完全梗阻入院,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症状消失出院.近二个多月来上述症状复现,呕吐物为前一餐食物及大量胆汁.再次入院检查:消瘦、喜取左侧卧位,上腹饱胀,偶见胃蠕动波,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胃排空延迟.给予禁食、补液效果欠佳,于10月2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发现十二指肠明显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其周围淋巴结呈条索状压迫十二指肠一、二段,呈气性扩大并壁增厚,行游离屈氏韧带,将十二指肠下移,解除十二指肠压迫,术后症状消失出院.
作者:王力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2例中、重度新生儿HIE随机分为两组,FDP观察组及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各31例,通过对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及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来判断药物疗效.结果 FDP与丹参注射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均能在9天左右神经症状恢复.结论 FDP亦为治疗HIE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庄朝晖;吴丽娜;麦智广;古汉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间我院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小时内,所有病例均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刻送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球囊预扩张后,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结果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左前降支病变39例,左回旋支病变2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8例,原则上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共置入支架72枚,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67例,2级2例.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溶栓治疗.
作者:李斌;李新明;陈关良;王圣;王天松;马建林;吴明;张敬文;林劲;苏哲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70例经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24小时内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和时间,ST段改变,籍此了解心-脑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动态心电图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结论出血性中风以明显U波、Q-T间期延长、ST段改变为主,而缺血性中风则以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居多.
作者:梁伟明;梁丽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纵观各家对本病的研究,每以阴虚燥热定论,多以养阴润燥为法,然而许多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笔者在临床辨证中发现不少患者并无明显的阴虚燥热之象,而常以倦怠乏力,肢体麻木及血糖升高为主,从中医辨证多以脾虚血阏定论,结合历代医家论述及现代相关研究报道,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对糖尿病脾虚血瘀证的辨治思路加以分析探讨.
作者:黄西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数病例发现时已届晚期而无法行手术切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肝癌的基因治疗有望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治疗策略有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基因置换或补充、反义核苷酸技术等.其中自杀基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吴宝安;李威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