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万振洲;赵秀丽;印文静;周薇

关键词:肺癌, 血清, 肺表面活性蛋白相关指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不同分期与病理分类肺癌患者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与肺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分期较高者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高于分期较低者,腺癌患者高于鳞癌患者,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血清指标与肺癌均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均与有肺癌有密切的关系,应加强对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围术期常规化监测甲状旁腺激素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常规化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 H ),血清钙、磷对甲状腺癌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行甲状腺癌全切除术患者36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PT H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血清钙、磷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术后发生低钙血症(PHC)患者16例,发生率为44.4%,其中PTH术前检测、甲状腺腺叶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30 min下降幅度大于70%13例,占92.85%。结论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围术期常规化连续监测PT H ,血清钙、磷水平,可以早期预测和减少骨饥饿综合征及甲状腺术后PHC的发生。

    作者:王晓妹;朱文秀;宋博;乌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不规则抗体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相关分析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不规则抗体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方法对不规则抗体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液标本均送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室进一步确认检测,将返回的免疫血液学检测报告单和患者病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不规则抗体导致ABO正反定型不符发生率是0.09%,主要以抗‐M抗体为主(50.0%),其次是抗‐E抗体(21.43%)、抗‐Ce抗体(17.86%)和抗‐P1‐抗体(3.57%)。结论不规则抗体引起正反定型不符应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测和确认试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作者:杨孝亮;周小琴;王坤;童林;郑艳华;王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脂蛋白(a)-P研究进展

    脂蛋白(a)[Lp(a)]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大分子脂蛋白,血浆中Lp(a)水平升高可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AS )的风险。长期以来,临床已经习惯使用Lp(a)‐C或Lp(a)‐M 预测Lp(a)相关AS风险的高低[1‐5]。但值得注意的是,致 AS因子是Lp (a)‐P而不是Lp(a)‐C或 Lp(a)‐M。新研究表明,Lp(a)‐P能代表Lp(a)的真实水平,对AS的预测价值较Lp(a)‐C或Lp(a)‐M高。下面本文就Lp(a)‐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晓艳;李莉;朱槿宏;何津春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了解长沙市职业健康检查人群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增高情况,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增高者体检结果异常的分布情况。方法统计分析职业健康体检人员22135例血细胞分析结果和体检异常表现情况。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或)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者中,大部分存在心电图异常、脂肪肝等变化,小部分为反应性和克隆性增高,同时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亦占较大一部分比例。结论建议进行大量试验及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意义。

    作者:刘燕萍;王艳;文岚;黄非凡;田斌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RP的可行性探索

    目的:探索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的可行性。方法测定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的准确度、线性、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及两仪器(Ottoman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与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相关性。结果 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的3个批号试剂平均回收率为106.0%,准确度良好;批内精密度小于10%,日间精密度小于15%;携带污染率0.32%;Ottoman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与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血浆CRP结果相关方程为Y=0.0012 X+0.489,相关指数 r2=0.9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仪器测定血浆标本CRP结果高度相关;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的线性为0~200 mg/L。结论 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批内精密度较好,携带污染率低,与Ottoman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高度相关,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作者:解学龙;陈昌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布鲁菌 PC 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布鲁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其进行应用评价。方法针对布鲁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omp‐2)设计PCR引物,建立PCR方法,利用19种常见细菌和布鲁菌株DNA分别对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度评价,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进行核酸检测,并与分离培养法进行结果比对。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仅能检出布鲁菌阳性菌株,对照菌DNA未出现目的条带;敏感度为100拷贝/反应;PCR方法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检出omp‐2基因条带,鉴定结果为布鲁菌,与分离培养法结果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与分离培养法相比,布鲁菌PCR方法准确、快速,适合布鲁菌病疫情的快速检测。

    作者:徐明忠;张如胜;苏良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住院新生儿患儿分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组(78例)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42例)进行PCT和CRP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性疾病组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比较,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PCT≥0.50 ng/mL和CRP≥10.00 mg/L为阳性标准,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6%、62.40%和65.36%、50.18%,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为91.26%和78.60%。经治疗后,细菌感染性疾病组的PCT、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CR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有效临床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动态检测PCT和CRP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俞琼琰;俞菁;孙黎;陈英;李大帅;樊程;杨贝羿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3台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与评价

    目的:对Sysmex公司生产的3台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结果比对分析,探讨3台仪器检查结果的可比性及偏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方法取Sysmex XE2100、Sysmex XN3000、Sysmex XT4000i 3台血细胞分析仪30 d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以多次参加全国室间质评成绩优秀的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考仪器,以Sysmex XN3000血细胞分析仪和Sysmex 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为比对仪器。每天随机选取低、中、高值患者标本4例共检测5 d ,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通过 F检验、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来判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结果3台仪器的WBC、RBC、HCT、HGB、PL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目测定结果间相关性密切( r≥0.975),偏差符合相关要求,具有可比性。结论在使用多台仪器检测时,要注重加强实验室仪器的质量控制,定期对不同的检测仪器进行校准和比对,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贾晶媛;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SYSM EX CS5100全自动凝血仪性能评估和参考区间的验证

    目的:验证SYSM EX CS5100全自动凝血仪的系统性能,确定该检测系统是否稳定、准确、可靠。方法从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可报告范围、检测下限、参考区间的验证等方面对SYSM EX CS5100进行验证。结果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可报告范围、检测下限、参考范围等验证全部通过。结论 SYSM EX CS5100凝血仪是一个精密度好,准确度高,携带污染率低,相关系数好,可比性好,检测范围宽的检测系统。

    作者:潘俊均;徐名烤;林佩娜;雷亚利;杜华;隋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31例布鲁杆菌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目的:总结布鲁杆菌病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布鲁杆菌病提供经验。方法对31例布鲁杆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31位患者中有羊或其肉制品接触史者26例(83.87%),虽无直接接触,但居住牧场附近1例(3.23%),喝羊奶者4例(12.90%)。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是布鲁杆菌常见临床表现,并发症较多。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减少4例(12.90%),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20例(64.52%),单核细胞百分率升高22例(70.9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下降16例(51.61%),嗜酸细胞百分率下降14例(45.16%),嗜碱细胞百分率升高5例(16.13%)。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5例(48.39%)。肝功指标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分别占70.97%、41.94%、58.06%,前清蛋白降低18例(58.06%)。结论布鲁杆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容易误诊,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实验室结果考虑布鲁杆菌可能。

    作者:李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两台生化分析仪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验证同一临床血清学检验室的两台生化分析系统的一致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稳定,同时对这两台生化分析仪的操作特点进行分析评估,以供使用参考。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的EP9‐A2文件要求,以Olympus公司生产的AU‐400生化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以日立公司生产的7180生化分析仪作为试验系统,同时检测40例患者新鲜血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血糖(GLU),筛查离群值,计算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和线性回归方程,并对两生化分析系统之间的预期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对比的所有项目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倚均可被临床接受。结论通过比对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以及操作方法的可比性,二者都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作者:赵颖慧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医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双语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更全面有效地获取国内外新的动态,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从学习者、师资、教材和授课方式四个方面浅谈对双语教学的个人看法。

    作者:谢珊艳;杨荫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帮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用药的千里眼或左右手,是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它融合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抗生素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信息。该门课程要求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它既是医学检验技术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又是医学检验临床技能的提高课。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学中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成绩评定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以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技术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

    作者:张宏方;周雪宁;张怡敏;环城;史琳娜;叶峥嵘;赵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Ig M 抗体阳性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意义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儿血清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IgM阳性结果分析,了解本院儿科和新生儿科 HCMV感染率及临床表现特点,为本院儿科和新生儿科诊治HCM V患者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血清中 HCM V‐IgM抗体,结合收集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儿 HCMV‐IgM 阳性率为18.5%(214/1157),其中新生儿为44.4%(59/133),婴幼儿15.1%(141/936),儿童15.9%(14/88)。结论对高度疑诊 HCMV感染的婴幼儿应检测 HC‐MV‐IgM和IgG抗体,并同时检测血和尿液中巨细胞病毒HCMV‐DNA ,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婴幼儿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邝辉;周瑾;张媛;易婷曲;姜艳;胡达拜尔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AKA、RF、抗CCP抗体、CRP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检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KA )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 RA患者(115例)、非RA患者(96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CRP (散射免疫比浊法)、RF(散射免疫比浊法)、抗CCP抗体(电化学发光法)和AKA (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3组间差异。结果 RA患者抗‐CCP抗体、AKA、RF、CRP阳性率分别为73.00%、42.60%、82.70%、85.22%,非RA患者分别为2.08%、7.29%、20.83%、35.42%。4种试验联合检出阳性率为38.3%。结论 AKA、RF、抗CCP抗体、CRP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RA的早期诊断率,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性和特异性。

    作者:周志敏;赵广要;王文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肌酸激酶同工酶 MB活性大于总肌酸激酶活性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大于总肌酸激酶(CK)的原因。方法对该院2015年1~9月同时检测血清CK和CK‐MB的16262例门诊标本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CK‐MB活性大于总CK的标本24例,其中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4例、肿瘤患者4例、风湿病患者1例、妊娠期妇女3例、儿科患者2例。结论当体内出现大量CK‐BB和巨CK时,会影响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的活性,从而造成CK‐MB的假性增高。虽然免疫抑制法检测简单迅速,但存在局限性,临床需结合检测原理和患者病情加以鉴别,避免误诊。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肿瘤标志物CA19-9、CEA 、CA242、CA125和A FP评估胃癌化疗疗效的检验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CEA)、CA242、CA125和甲胎蛋白(AFP)联合评估胃癌化疗疗效的检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患者T NM分期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复发转移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关系。结果不同TNM分期与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相关性。Ⅲ期和Ⅳ期的患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经过化疗后CA19‐9、CA242、CA125和AF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CEA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CEA、CA19‐9、CA242、CA125以及AFP阳性表达率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转移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血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比较表明,复发转移患者的CEA、CA19‐9、CA242、CA124和 AF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结论 CA19‐9、CEA、CA242、CA125和AFP与肿瘤患者TNM分期有着显著相关性,其表达水平以及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作者:施城东;樊卫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如何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因为采集时间长、处理血量大以及抗凝的血液回输等原因,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全血高,常见的是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本文分别从献血的前中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女性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全程有效的心理护理和观察,才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军;夏代全;李明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4年1~12月收集的临床分离菌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临床分离菌共774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4%,革兰阴性菌占70.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分别为30.2%和77.2%。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主要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3%),出现少数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0.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分别为59.5%和31.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小于2.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4.5%和17.9%,鲍曼不动杆菌对两者的耐药率分别为71.9%和75.0%。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增加明显。结论细菌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作者:黎七绮;牛司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妇科非恶性疾病临床诊断中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妇科非恶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0例妇科患者进行癌胚抗原(CEA )、甲胎蛋白(AFP)、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测定。结果 CA125水平在盆腔炎、卵巢脓肿、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明显高于其他疾病(P<0.01);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及其他妇科非恶性疾病时CEA、AFP、CA125、CA199水平无明显增高。结论肿瘤标志物CEA、AFP、CA125、CA199水平可用于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同时可应用于卵巢脓肿与子宫肌瘤等非恶性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吕锡芳;阿曼古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