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673-4130
  • 国内刊号:50-1176/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8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26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2005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卫生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13期文献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水平的调节与肺结核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水平的调节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142例肺结核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BL水平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MBL2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基因型组的MBL水平,YA/YA组,XA/YA组和XA/XA、YA/YB、XA/YB、YB/YB组,发现3组之间和任何两组之间的MBL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结核患者MB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健康对照者中携带YA/YA基因的个体中有93.2%(55/59)的MBL水平大于1000 ng/mL。而携带XA/XA或B等位基因的个体100%(26/26)的MBL水平小于或等于1000 ng/mL。结论 MBL水平可能与肺结核易感性有关,而决定高水平MBL的YA/YA 基因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基因。

    作者:刘洋;郭艳玲;姜广路;孙琦;郑素华;张宗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鉴别诊断以及化疗效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210例健康人、20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60例NSCLC患者和182例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ProGRP水平。结果 SCLC患者血清中ProGRP水平明显高于NSCLC组、健康对照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P<0.01)。ProGRP对SCLC检测的敏感性为56.3%,特异性为92.6%;SCLC患者经过2个周期化疗后,ProGRP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结论肿瘤标志物 ProGRP对于SCLC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化疗效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梁子坤;陈燕#;荣长利;尹颜军;时广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布鲁菌 PC 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布鲁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其进行应用评价。方法针对布鲁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omp‐2)设计PCR引物,建立PCR方法,利用19种常见细菌和布鲁菌株DNA分别对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度评价,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进行核酸检测,并与分离培养法进行结果比对。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仅能检出布鲁菌阳性菌株,对照菌DNA未出现目的条带;敏感度为100拷贝/反应;PCR方法对3株疑似布鲁菌株检出omp‐2基因条带,鉴定结果为布鲁菌,与分离培养法结果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布鲁菌PCR检测方法,与分离培养法相比,布鲁菌PCR方法准确、快速,适合布鲁菌病疫情的快速检测。

    作者:徐明忠;张如胜;苏良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柠檬酸所致酸负荷对唾液分泌影响的研究

    目的:考察柠檬酸所致酸负荷对唾液分泌相关指标的影响,以优化柠檬酸负荷方法。方法采集10例健康者第1~90秒(负荷前)、第91~120秒(负荷时)的唾液及第121~210秒(负荷后)的唾液;另混合负荷时和负荷后的唾液进行指标检测。各组均检测唾液淀粉酶(sAA)活性、pH值、唾液流率、总蛋白浓度,并比较各指标酸负荷前后的比值。结果(1)负荷后sAA活性、唾液pH值和总蛋白浓度较负荷前明显增高,且负荷后与负荷前的比值均大于1;(2)但有柠檬酸混合时,sAA活性、唾液pH值、总蛋白浓度均较酸负荷前、后反而降低,其比值均小于1。结论柠檬酸本身明显影响酸负荷唾液分泌结果,建议将酸负荷时的唾液分开处理分析。

    作者:王丽辉;杨龙;林传权;李茹柳;曾丹;陈蔚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神经外科病房40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2011~2014年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和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404株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神经外科患者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9.1%来自痰液,7.9%来自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28.6%和31.8%;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9.4%、83.2%;对其他监测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了69.0%。结论来源于神经外科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很高,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仍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药敏试验率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黎;郭晓兰;邓健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肿瘤标志物CA19-9、CEA 、CA242、CA125和A FP评估胃癌化疗疗效的检验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CEA)、CA242、CA125和甲胎蛋白(AFP)联合评估胃癌化疗疗效的检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患者T NM分期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复发转移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关系。结果不同TNM分期与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相关性。Ⅲ期和Ⅳ期的患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经过化疗后CA19‐9、CA242、CA125和AF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CEA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CEA、CA19‐9、CA242、CA125以及AFP阳性表达率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转移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血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比较表明,复发转移患者的CEA、CA19‐9、CA242、CA124和 AF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结论 CA19‐9、CEA、CA242、CA125和AFP与肿瘤患者TNM分期有着显著相关性,其表达水平以及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作者:施城东;樊卫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RP的可行性探索

    目的:探索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的可行性。方法测定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的准确度、线性、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及两仪器(Ottoman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与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相关性。结果 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的3个批号试剂平均回收率为106.0%,准确度良好;批内精密度小于10%,日间精密度小于15%;携带污染率0.32%;Ottoman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与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血浆CRP结果相关方程为Y=0.0012 X+0.489,相关指数 r2=0.9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仪器测定血浆标本CRP结果高度相关;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的线性为0~200 mg/L。结论 Coapresta2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CRP时批内精密度较好,携带污染率低,与Ottoman全自动特定蛋白即时检测分析仪高度相关,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作者:解学龙;陈昌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基层医院10年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2005~2014年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基层医院10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2005~2014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576株,占所有革兰阴性菌31.44%,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P<0.05);主要来自痰标本446株(77.43%)、重症监护室290株(50.35%);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CSL )耐药率44.44%,米诺环素(M IN )耐药率62.24%,亚胺培南(IPM )、美洛培南(M EM )等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70.00%;亚胺培南(IPM )、头孢他啶(CAZ)、复方磺胺甲噁唑(SXT)呈逐年下降趋势,美洛培南(MEM)、阿米卡星(AMK)、左氧氟沙星(LEV)、米诺环素(MIN)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基层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数逐年升高,且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与监控,临床医生应根据实验室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侯淼;刘晓良;苏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4年1~12月收集的临床分离菌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临床分离菌共774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4%,革兰阴性菌占70.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分别为30.2%和77.2%。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主要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屎肠球菌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2.3%),出现少数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0.9%)。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阳性分别为59.5%和31.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小于2.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4.5%和17.9%,鲍曼不动杆菌对两者的耐药率分别为71.9%和75.0%。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增加明显。结论细菌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作者:黎七绮;牛司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了解长沙市职业健康检查人群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增高情况,分析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增高者体检结果异常的分布情况。方法统计分析职业健康体检人员22135例血细胞分析结果和体检异常表现情况。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或)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者中,大部分存在心电图异常、脂肪肝等变化,小部分为反应性和克隆性增高,同时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亦占较大一部分比例。结论建议进行大量试验及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意义。

    作者:刘燕萍;王艳;文岚;黄非凡;田斌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 UGT1A1基因启动子区 A(TA)nTAA 多态性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 TA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方法以16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和66例健康对照个体为研究对象,抽提基因组DNA ,通过DNA测序确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 TAA序列多态性。同时,设计1对引物和2条 TaqMan MGB探针,2条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 FAM 和 VIC 染料,探针的3′端则均以 MGB修饰。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扩增并检测研究对象的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 TAA多态性序列,与测序法比较,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6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 TAA多态性序列均为A(TA)7 TAA ,46例健康对照个体A(TA)n TAA多态性序列为A(TA)6 TAA ,其余20例健康对照个体A(TA)n TAA多态性序列为A(TA)6 TAA/A (TA)7 TAA杂合多态性。上述结果与DNA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 TA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度强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羽中;陈群蓉;孙顺昌;彭运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儿童抗核抗体不同稀释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血清稀释滴度对儿童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分析(A N A‐IIF )结果的影响,探讨降低血清起始稀释度必要性。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10例健康儿童系列稀释度血清标本抗核抗体(ANA ),并与特异性 ANA 线性免疫(ANA‐LIA)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一组ANA‐IIF阴性的临床患儿标本ANA‐LIA结果。结果健康组标本随着稀释度从1∶80、1∶40、1∶20逐步减低,ANA‐IIF阳性检出率有所上升,分别为7.3%、9.1%、1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阳性分别为7.3%、15.5%、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例健康体检儿童中8例标本检测出特异性ANA,阳性率为7.3%。8例IIF法稀释度1∶80阳性者中,特异性ANA阳性者2例;稀释度1∶40、1∶20新增的4例荧光ANA阳性标本中,有1例特异性ANA阳性。若视ANA‐IIF(1∶80)或ANA‐LIA任一阳性为ANA阳性,ANA阳性率从7.3%上升到12.7%。29例ANA‐IIF(1∶80)为阴性的自身免疫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患儿临床标本中,特异性ANA‐LIA检测出5例阳性(17.2%)。结论降低儿童血清起始滴度并不能明显提高ANA‐IIF阳性检出率,反而增加了非特异的弱阳性,因此,临床实验室不需改变儿童ANA常规标本稀释滴度,联合特异性ANA‐LIA的检测有利于ANA的发现。

    作者:庞舒尹;陈奕豪;刘海英;陈曲波;蔡莉;彭小芳;高飞;代玉梅;刘云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应用 PCR-LDR法比较2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药物耐药突变和基因型

    目的:探讨上海和兰州2个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药物耐药突变和基因型的比较及关系。方法取上海和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4例和325例的血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连接酶反应检测技术(LDR)法对常见的7种耐药突变位点和B型、C型两种型别进行检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个地区均以C型为主,上海、兰州分别为79.3%、81.4%。(2)上海地区突变比率(48.9%)高于兰州地区(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个地区耐药突变均以拉米夫定突变为主,占75.7%(153/202,上海68/92,兰州85/110),2个地区导致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位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个地区的阿德福韦耐药位点均以 rtA181T/V为主,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是否耐药突变与基因型无相关性,C基因中上海地区的突变比率(49.0%)高于兰州地区(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4种耐药比率在与基因型无相关性。结论上海、兰州2个地区在基因型分布上相似,上海地区发生耐药比率更高,2个地区均显示发生耐药与否以及耐药类型与基因无关。

    作者:丁彬彬;段正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迈克IS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的性能评价

    目的:对迈克IS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文件的要求,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在IS1200上对乙肝5项、艾滋、丙肝和梅毒共8项进行检测,评价其精密度、试剂开瓶稳定性、线性和参考区间,与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除乙型肝炎E抗原低值的总精密度略高于判断标准15%外,其余指标均符合要求;各项目的试剂开瓶稳定性良好;定量项目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范围内的线性良好( r2>0.95);参考区间验证中,各项目均未发现离群值;方法学比对中,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外,其他项目与雅培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相关性良好。结论迈克IS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的检测性能良好,满足实验室免疫检测工作的需求。

    作者:刘玉兰;孙艳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华南地区汉族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了解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在华南地区汉族健康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芯片技术对359例人群的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统计男女间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野生型CC多见占54.9%,突变型CT占33.1%和TT占12.0%,野生型与突变型在男女人群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的频率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 HFR C677T的多态性分布在男女人群间有差异,也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相关。

    作者:吴自强;徐韫健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3台不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与评价

    目的:对Sysmex公司生产的3台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结果比对分析,探讨3台仪器检查结果的可比性及偏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方法取Sysmex XE2100、Sysmex XN3000、Sysmex XT4000i 3台血细胞分析仪30 d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以多次参加全国室间质评成绩优秀的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考仪器,以Sysmex XN3000血细胞分析仪和Sysmex 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为比对仪器。每天随机选取低、中、高值患者标本4例共检测5 d ,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通过 F检验、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来判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结果3台仪器的WBC、RBC、HCT、HGB、PL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目测定结果间相关性密切( r≥0.975),偏差符合相关要求,具有可比性。结论在使用多台仪器检测时,要注重加强实验室仪器的质量控制,定期对不同的检测仪器进行校准和比对,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贾晶媛;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男性不育患者精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对精子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的质量与精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30例不育男性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根据精液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大于1000 ng/m L为A组,250~1000 ng/mL为B组,小于250 ng/mL为C组,对各组精浆中的精液基本参数和生化指标(酸性磷酸酶、枸橼酸、锌和果糖)进行测定。结果(1)A、B、C三组间,精液密度和精子活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与精液密度(r=-0.43)和精子活动率(r=-0.37),精液体积及正常精子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间,酸性磷酸酶、柠檬酸和锌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浓度与磷酸酶(r=-0.19)、柠檬酸(r=-0.17)和锌(r=-0.23)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三组间果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液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水平与精液密度、精子活动率及生化指标参数(酸性磷酸酶、柠檬酸和锌)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精液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对精子的质量有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作者:何碧英;彭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老年神经衰弱患者血清皮质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检验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神经衰弱患者血清皮质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验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神经衰弱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取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皮质醇(CORT )和 hs‐CRP的差异。并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将研究对象分为明显焦虑组和焦虑组,比较两组患者体内BDNF、CORT 和hs‐CRP的差异;同时测定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神经衰弱患者血清中BDNF、CORT和hs‐CRP水平,并与治疗前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BDNF和CORT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明显焦虑组患者BDNF和CORT水平显著低于焦虑,且hs‐CRP显著高于焦虑组;治疗结果也表明,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患者BDNF和COR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高;而hs‐CRP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BD‐NF、CORT和hs‐CRP与神经衰弱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临床实际工作中值得重点予以关注。

    作者:刘佳;王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SAA 、CRP、PCT 及 TAP联合检测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及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 A P )水平的变化,评价以上4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21例,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49例,分别检测急性期患者体内PCT、SAA、CRP及TAP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SAP组与MAP组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 PCT、SAA、CRP及尿 TAP水平均与健康对照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血清PCT、SAA、CRP及TAP水平均明显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指标联合检测效能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中SAA、CRP、PCT及 TA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对SAP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京伟;陈玲玲;赵安成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组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肝功能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肝功能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401例患者的HBV‐DNA、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水平,对 HBV‐DNA与 HBeAg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患者的 HBV‐DNA、HBeAg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的ALT、AST水平差异。结果(1) HBV‐DNA与 HBeAg的阳性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 r=0.671(P<0.01);(2)HBV‐DNA载量达105 copies/mL时,血清ALT、AST较HBV‐DNA阴性组及低载量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 HBV‐DNA载量相当时,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eAg与HBV‐DNA具有相关性;(2) HBV‐DNA载量较高的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3)HBeAg的存在情况与肝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刘振杰;曹永坚;岑子华;徐宁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枣阳地区外伤患者术后院内多重耐药菌株混合感染的检验分析

    目的:分析枣阳地区外伤患者术后院内多重耐药菌株混合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合并多重耐药菌株混合院内感染的外伤患者71例,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71例多重耐药菌株混合感染患者共分离得到多重耐药菌株2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119株(58.05%),革兰阳性菌检出83株(40.49%),真菌检出3株(1.4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均对10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超过50%,其中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呋辛、阿洛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超过80%。而对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的耐药性则分别仅有5.88%和28.5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代表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8.80%、97.59%、95.18%。没有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此外对利福平、氯霉素的耐药率也分别仅为32.53%和34.94%。结论在感染早期,尚不能明确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时也难以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应用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马兵兵;侯文华;李雪莲;邱荣强;王裔雄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持续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非肥胖者的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非肥胖者的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重度OSA合并有冠心病(CAD)的患者,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所有患者均接受24周的CPAP治疗。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非肥胖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平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从治疗前(141.8±156.5) pg/mL下降到(106.7±167.2)pg/mL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平均水平出现升高的趋势,从治疗前(32.2±24.5)pg/mL 升高到(86.3±174.4)pg/mL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能有效降低重度OSA合并CAD非肥胖者的NT‐proBNP水平。

    作者:邱志辉;陆冬晓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肿瘤患者输血前相关检测的分析研究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输血相关检测中血型鉴定正反不符与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检出情况及分布,并与非肿瘤患者群体比较分析。方法选取该院自2011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输血科进行备血的16760例患者结果资料,分成肿瘤患者组与非肿瘤患者组,对其中血型鉴定正反不符与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阳性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O血型正定型与反定型不一致的结果共27例,肿瘤患者组的发生率为0.65%,非肿瘤组发生率为0.08%,;不规则抗体阳性共49例,肿瘤患者组有18例,发生率0.74%,非肿瘤者31例,发生率约为0.22%。显示肿瘤患者ABO血型正反不符及抗筛阳性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对于肿瘤患者组还是非肿瘤组,引起血型鉴定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均为抗体减弱,其次为自身抗体等;引起抗筛鉴定阳性的原因在两组中均主要为特异性抗体。结论肿瘤患者疾病特征更加容易引起ABO血型正反不符和抗筛检测阳性,在工作中要对其检测结果提高重视,避免漏检,提高鉴别能力,保障输血安全。

    作者:陈钰溪;张立川;刘建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K PN )分离株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对临床 K PN 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2版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2文件判读。结果8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KPN 291株,其中KPN药敏株(DS‐KPN)213株,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株(MDR‐KPN)2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KPN)48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10株。不同标本KPN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痰标本构成比高(P=0.000);不同病房KPN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呼吸病房构成比高( P=0.000);K PN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低。结论 K PN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其多重耐药株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院感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作者:孙敏;徐永成;仲伟一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与肺癌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不同分期与病理分类肺癌患者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与肺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分期较高者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高于分期较低者,腺癌患者高于鳞癌患者,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血清指标与肺癌均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指标均与有肺癌有密切的关系,应加强对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

    作者:万振洲;赵秀丽;印文静;周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郭小慧50011例住院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 P )的检测结果,为梅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50011例住院患者的抗T P检测资料。结果50011例受检者抗 T P总阳性1360例,阳性率2.72%,其中男阳性率为3.22%(719例),女阳性率为2.32%(6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 T P以新生儿、大于或等于80岁和40~<60岁组年龄组阳性率高,分别为3.67%、3.62%和3.24%。抗T P阳性患者主要集中于手术科室,共916例(67.35%),其中以普外科抗T P阳性检出率高,占20.51%;非手术科室共444例(32.65%)。抗T P阳性患者中,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效价阳性者520例(38.24%)。结论梅毒感染形势严峻,常规检测住院患者抗 TP对防止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小慧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高敏肌钙蛋白 T 和普通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和普通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探讨hs‐cTnT、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内科已确诊AMI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AMI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hs‐cTnT和cTnI水平,并比较AMI组hs‐cTnT和cTnI对AMI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AMI组hs‐cTnT水平为(4.89±1.83)ng/mL高于健康人群第99百分位值的0.014ng/mL,cTnI水平为(28.82±12.32)ng/mL高于健康人群正常参考值上限0.4ng/mL,两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s‐cTnT的阳性率和敏感度均为92.0%,明显高于cTnI的79.0%(均P<0.05),cTnI的特异度为96.0%显著高于hs‐cTnT的76.0%(P<0.05)。结论hs‐cTnT的阳性率和敏感性高,cTnI的特异性高,两者联合检测对于AM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金斌;邹德学;周逵;晏耀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两种方法检测EB病毒的结果比较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B病毒(EBV)的特点。方法采集9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液标本和咽拭子标本,分别用 ELISA 和荧光定量 PCR检测抗 EBV‐IgM 和 EBV DNA。结果ELISA检测IgM阳性标本116例,阳性率为12.47%;PCR检测DNA阳性标本421例,阳性率为42.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阶段两种检测方法比较,<1岁时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阶段两种检测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EBV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检测大于或等于1岁患者, ELISA适用于检测小于1岁患者。

    作者:李海平;杜昆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以196例ACI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并对不同分型的ACI患者血清 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梗死、小梗死组血清 HCY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大梗死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患者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ACI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HCY检测可有效预防ACI ,降低发病风险,对ACI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魏文启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高血压患者血脂四项水平调查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居住在该镇的256例高血压患者,按性别分组对其血脂四项进行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6例高血压患者中,TC升高占16.02%,TG 升高占33.59%,LDL‐C升高占33.98%,HDL‐C下降占20.68%;血脂边缘升高的患者占的比例较大,其中 TC边缘升高占30.47%,TG边缘升高占20.70%, LDL‐C边缘升高占25.78%。对男、女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中,血脂异常升高及血脂边缘升高所占的比例较高。高血压与高血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赵淑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住院新生儿患儿分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组(78例)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42例)进行PCT和CRP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性疾病组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比较,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PCT≥0.50 ng/mL和CRP≥10.00 mg/L为阳性标准,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6%、62.40%和65.36%、50.18%,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为91.26%和78.60%。经治疗后,细菌感染性疾病组的PCT、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CR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有效临床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动态检测PCT和CRP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俞琼琰;俞菁;孙黎;陈英;李大帅;樊程;杨贝羿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苏州地区无偿献血员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无偿献血员庚型肝炎病毒(HGV )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现状及其输血安全。方法随机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该站经过血液筛查后的标本3520份,对其分别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HG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再将3种ELISA检测的阳性标本进行HGV RNA检测确认。结果3520份标本经HBsAg、抗HCV、抗HGV检测阳性数分别为10、9、3份,经HGV RNA检测确认阳性数为1份。结论苏州地区无偿献血员HGV感染率极低,无血清流行病学意义,但仍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金一鸣;徐军;曹谊;方志红;董丽;江妮娜;王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帮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用药的千里眼或左右手,是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它融合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抗生素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信息。该门课程要求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它既是医学检验技术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又是医学检验临床技能的提高课。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学中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成绩评定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以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技术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

    作者:张宏方;周雪宁;张怡敏;环城;史琳娜;叶峥嵘;赵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5例DN患者为疾病组,根据病情轻重以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R)及尿蛋白由高到低分为A、B、C 3个亚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Cys C、RBP、尿素(UREA)、肌酐(Cr)、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结果(1)病例组各亚组的Cys C、RBP、Cr、UREA、FBG和 HbAlc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患者Cys C和RBP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6%和32%,比UREA和Cr高;(3)病例组患者Cys C和RBP与24 h‐UAER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ys C和RBP是反映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指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预警价值。

    作者:夏木西卡马尔·买买提明;热孜万古力·阿帕尔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脂蛋白(a)-P研究进展

    脂蛋白(a)[Lp(a)]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大分子脂蛋白,血浆中Lp(a)水平升高可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AS )的风险。长期以来,临床已经习惯使用Lp(a)‐C或Lp(a)‐M 预测Lp(a)相关AS风险的高低[1‐5]。但值得注意的是,致 AS因子是Lp (a)‐P而不是Lp(a)‐C或 Lp(a)‐M。新研究表明,Lp(a)‐P能代表Lp(a)的真实水平,对AS的预测价值较Lp(a)‐C或Lp(a)‐M高。下面本文就Lp(a)‐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晓艳;李莉;朱槿宏;何津春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吸虫病实验诊断的研究现状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脏纤维化,终可导致患者继发门脉高压征等严重后果,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死亡[1‐3]。据报道,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受到不同程度感染的人群达2亿[4]。血吸虫病的控制和消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5‐6],提高诊断能力。目前血吸虫病实验诊断可分三大类,分别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核酸诊断。本文就近几十年来发展的血吸虫实验室诊断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作者:王雪峰(综述);蔡爱玲;周明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差异蛋白补体C3f和脱精氨酸-C3f的研究现状

    补体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表膜表面的一组精密调控蛋白,是一个复杂的先天免疫监视系统,是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抵御病原体和保持宿主体内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补体系统主要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这些蛋白目前被分为三类,包括补体固有成分、多种调节因子和补体受体。在这些成分中,补体固有成分的第三组分(C 3)是机体补体系统浓度高的成分,主要由α和β两条肽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在补体激活过程中,3条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都需要通过活化的C3形成C5活化酶而进一步发挥级联放大作用[1‐3]。C3f是在C3b失活过程中,从C3b片段上剪切下来的一个17肽[4]。脱精氨酸‐C3f (DRC3f )是C3f在羧基肽酶‐N 作用下脱精氨酸形成的一个16肽。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出现,发现C3f和DRC3f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5‐7]。因此,本文就补体C3f和DRC3f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刘伟;王世鑫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探讨X S-800i仪器检测儿童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希森美康XS‐800i仪器检测儿童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及对策。方法用手工显微镜计数法和涂片瑞氏染色对血液分析仪计数结果降低的标本进行复检。结果出现血小板假性降低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如采血因素,标本量不足,标本被稀释,标本未混匀等,其中采血因素导致的例数多。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经纠正后均明显高于纠正前的水平(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在检测血小板时会存在一些弊端,应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相应对策才能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曾秋丽;陈大鹏;盛朝凯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基于JCI和ISO15189标准的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质量控制的体会

    目的:建立基于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医学实验室认可(ISO15189)标准的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质量控制,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按照JCI和ISO15189的要求,制订并审核输血相关的文件,以PDCA (P‐plan ,计划;D‐do ,执行;C‐check ,检查;A‐act ,处理)循环管理为执行方法以持续改进不规范的状态。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质量控制纳入日常质量控制管理和监控,每月汇总和分析,持续改进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质量控制。结果建立了基于JCI和ISO15189标准的输血管理制度,通过实际运行和持续改进,顺利通过了JCI和ISO15189的初审及复审。结论临床输血相容性的质量控制准确与否贯穿于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不断改进,使实验室规范化和检测过程标准化,才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陈卓瑶;黄钰君;林淑仪;黄映红;伍绍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寡克隆条带与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对神经梅毒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条带与脑脊液细胞学对神经梅毒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34例神经梅毒疾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应用等电聚焦电泳技术(IEF)检测寡克隆条带,同时利用玻片离心及瑞姬染色法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对其寡克隆阳性条带检出率及脑脊液细胞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4例神经梅毒疾病患者中28例寡克隆条带阳性,阳性率检出率为82.4%(28/32),脑脊液细胞学呈淋巴细胞为主的反应型(>70%),伴少量激活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偶见中性粒细胞。结论神经梅毒疾病患者脑脊液寡克隆条带检测方法较灵敏,同时脑脊液细胞学具有特征性表现,两者检测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神经梅毒疾病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程莎莎;许绍强;陈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培养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血培养阳性菌株的构成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4年1~8月3342份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阳性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阳性菌101株,阳性率为3.02%,其中革兰阴性菌53株,占52.48%;革兰阳性菌38株,占37.62%;真菌4株,占3.96%。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为29.27%和33.3%。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分别是68.42%和50.0%。结论目前该院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监测可对临床抗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病死率。

    作者:邓耀;韦永琼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NAP、hs-CRP及PCT在儿童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 )在儿童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观察1238例临床确诊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结合NAP、hs‐CRP及PC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NAP阳性积分、hs‐CR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血清NAP阳性积分与PCT 水平均高于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的PCT 及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支原体感染组的hs‐CRP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P、hs‐CRP及PCT 能有效诊断、鉴别儿童呼吸道感染感染性疾病,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邱春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2816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 PV )的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该院就诊的妇女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采用深圳亚能公司生产的核酸提取试剂、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和反向斑点杂交(RDB)试剂检测23种常见的HPV基因型。统计HPV的感染率和基因型分布特点。结果总共检测2816例标本,H PV阳性标本数为1018例,总感染率为36.15%,其中高危型占68.86%(701/1018),低危型占31.14%(317/1018)。高危型以HPV52、58、183种亚型为主,分别占13.7%(139/1018)、7.0%(71/1018)和4.9%(50/1018),低危型以HPV6、16、433种亚型为主,分别占11.3%(115/1018)、10.6%(108/1018)、9.3%(95/1018)。<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年龄组的 HPV感染率分别为24.36%、33.27%、41.96%、38.24%、30.11%、33.62%。H PV单一感染率为68.27%,混合感染率为31.73%。结论东莞地区H PV感染率较高,应加强 H PV的筛查。

    作者:杨笑琼;肖翔;钟阳青;张达秀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胱抑素C、NGAL 、内皮素-1联合检测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内皮素‐1联合检测在高血压病早期肾损伤中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31例(高血压组)和健康体检者55例(对照组),依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将高血压组分成非高血压肾病组和高血压肾病组,观察各组血清抑素C、NGAL、内皮素‐1水平。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胱抑素C、NGAL、内皮素‐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伴随血压增幅而显著增高。高血压肾病组血清胱抑素C、NGAL、内皮素‐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胱抑素C、NGAL、内皮素‐1单项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通过联合检测上述三项指标,方法简单,能做到早期预防控制高血压患者肾脏的损伤和预后。

    作者:刘宏;李静;李存刚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两台生化分析仪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验证同一临床血清学检验室的两台生化分析系统的一致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稳定,同时对这两台生化分析仪的操作特点进行分析评估,以供使用参考。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的EP9‐A2文件要求,以Olympus公司生产的AU‐400生化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以日立公司生产的7180生化分析仪作为试验系统,同时检测40例患者新鲜血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血糖(GLU),筛查离群值,计算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和线性回归方程,并对两生化分析系统之间的预期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对比的所有项目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预期偏倚均可被临床接受。结论通过比对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以及操作方法的可比性,二者都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作者:赵颖慧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Ig M 抗体阳性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意义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儿血清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IgM阳性结果分析,了解本院儿科和新生儿科 HCMV感染率及临床表现特点,为本院儿科和新生儿科诊治HCM V患者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血清中 HCM V‐IgM抗体,结合收集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院住院患儿 HCMV‐IgM 阳性率为18.5%(214/1157),其中新生儿为44.4%(59/133),婴幼儿15.1%(141/936),儿童15.9%(14/88)。结论对高度疑诊 HCMV感染的婴幼儿应检测 HC‐MV‐IgM和IgG抗体,并同时检测血和尿液中巨细胞病毒HCMV‐DNA ,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婴幼儿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邝辉;周瑾;张媛;易婷曲;姜艳;胡达拜尔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不同稀释液对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稀释液对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高浓度雌二醇(E2)的影响,选择适用稀释液,减少检验成本支出。方法选取生殖中心20例高值E2(2522~4793 pg/m L )的患者血清,分别用E2专用稀释液,自制低值混合血清及生理盐水进行10倍稀释,然后上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并计算结果,所得各稀释组E2值与原始值作配对 t检验并作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各稀释组E2值与原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低值混合血清组E2值与原始值偏差小,生理盐水组偏差超出允许范围;E2专用稀释液组,低值混合血清组及生理盐水组的E2值与原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8和0.967,回归分析常数项E2专用稀释液组绝对值小,生理盐水组绝对值大。结论除E2专用稀释液外,低值混合血清可以用作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高浓度E2的替代稀释液,而生理盐水不能用作稀释测定高值E2。

    作者:王洪珍;陈小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妇科非恶性疾病临床诊断中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妇科非恶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0例妇科患者进行癌胚抗原(CEA )、甲胎蛋白(AFP)、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测定。结果 CA125水平在盆腔炎、卵巢脓肿、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明显高于其他疾病(P<0.01);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及其他妇科非恶性疾病时CEA、AFP、CA125、CA199水平无明显增高。结论肿瘤标志物CEA、AFP、CA125、CA199水平可用于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同时可应用于卵巢脓肿与子宫肌瘤等非恶性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吕锡芳;阿曼古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3681例过敏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过敏原,为临床快速、准确寻找过敏原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3681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经德国AllergyScreen过敏原半定量检测系统检测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3681例患者中过敏原阳性2845例(77.3%),患者吸入性过敏原以户尘螨(47.8%)和蟑螂(24.26%)阳性率高,食入性过敏原以腰果(8.94%)和虾(8.04%)为主。结论福州地区的阳性率高的前3名主要过敏原为户尘螨、蟑螂和点青/分支/烟曲/黑曲/交链霉组合。

    作者:周美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SYSM EX CS5100全自动凝血仪性能评估和参考区间的验证

    目的:验证SYSM EX CS5100全自动凝血仪的系统性能,确定该检测系统是否稳定、准确、可靠。方法从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可报告范围、检测下限、参考区间的验证等方面对SYSM EX CS5100进行验证。结果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可比性、可报告范围、检测下限、参考范围等验证全部通过。结论 SYSM EX CS5100凝血仪是一个精密度好,准确度高,携带污染率低,相关系数好,可比性好,检测范围宽的检测系统。

    作者:潘俊均;徐名烤;林佩娜;雷亚利;杜华;隋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某院3年尿路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目的:总结广东省东莞市石碣医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尿路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鉴定尿标本中的细菌,采用低抑菌浓度(M IC )法测定细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3年来尿标本中分离出细菌337株,来自女性210例,占62.31%,来自男性127例,占37.69%;检出菌前4位为大肠埃希菌(208株,61.73%)、肺炎克雷伯菌(28株,8.31%)、粪肠球菌(20株,5.93%)、屎肠球菌(16株,4.7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87%,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为78.57%,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结论该院尿路感染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各种菌的药敏情况进行治疗。

    作者:梁坤铃;林城;方细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SYSM EX 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分析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Sysmex 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XN‐2000)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的方法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XN‐2000对116例外周血标本进行NRBC检测,同时用显微镜(镜检法)对同一份外周血的NRBC百分率进行计数。以镜检法为参考标准,比较不同方法的计数结果。结果 XN‐2000检测 NRBC的敏感性为98.78%,特异性为94.12%,假阳性率为2.47%,假阴性率为3.03%,检测结果重复性好,低值变异系数(CV )为5.4%,中、高值 CV均小于5%。与显微镜镜检法计数外周血中NRBC数量有极好的相关性(r=0.976),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N‐2000能快速、准确、有效地自动计数外周血N RBC。

    作者:王永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联合病原体检测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联合病原体检测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诊断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观察组)50例和非细菌感染组(对照组)50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血清PC T水平与呼吸道Ig M 九联检血清抗体的检测,同时进行痰培养。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PC T水平(4.32±3.35)ng/m L ,阳性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痰培养阳性率30%,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阴性)。观察组呼吸道Ig M 九联检血清抗体阳性率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结论 PC T是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痰培养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耗时较长,呼吸道九联检对非典型病原体检测快速准确,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更加全面地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给予患儿及时合理的治疗。

    作者:刘乾兴;张浩;彭琪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围术期常规化监测甲状旁腺激素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常规化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 H ),血清钙、磷对甲状腺癌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行甲状腺癌全切除术患者36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PT H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血清钙、磷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术后发生低钙血症(PHC)患者16例,发生率为44.4%,其中PTH术前检测、甲状腺腺叶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30 min下降幅度大于70%13例,占92.85%。结论甲状腺癌全切除术围术期常规化连续监测PT H ,血清钙、磷水平,可以早期预测和减少骨饥饿综合征及甲状腺术后PHC的发生。

    作者:王晓妹;朱文秀;宋博;乌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兰州市西固社区843例老年人体检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人空腹血脂水平,分析影响血脂异常的因素,并寻求建设性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辖区内843例65岁以上老年人常规体检时的血清标本,检测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血糖(Glu)指数,并根据被检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各项正常者363例(43.06%),其中男189例(22.42%);女174例(20.64%)。体检异常组480例(56.94%),其中男192例(22.76%);女288例(34.16%)。异常组和正常组相关项目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也是老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致病因素。

    作者:梁新宇;何红;裴芳;武翠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建立尿液流水线尿沉渣分析仪检查结果复检规则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尿液干化学、有形成分检查和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综合分析,探讨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及管型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制订合理的显微镜复检规则。方法随机选取1380例患者新鲜中段尿液标本,分别用Sysmex UF‐500i尿沉渣分析仪、不离心显微镜镜检进行有形成分分析、用US‐200尿干化学分析仪进行尿液干化学分析,并对红细胞,白细胞、小圆上皮细胞及管型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1380份标本复检率为42.7%,以管型复检为主,小圆上皮细胞次之,红细胞复检率低。结论 U F‐500i尿沉渣分析仪复检率较高,只能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实验室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显微镜复检规则,以保证尿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梁红英;关植芝;杨丽红;刘永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科室新进仪器Astep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结果对临床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方面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84例住院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全血标本,在Astep特定蛋白分析仪上检测hs‐CRP ,同时进行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并与其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WBC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hs‐CRP升高程度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小儿组,WBC与Neu正相关;在成人组,WBC与Neu正相关,Neu与hs‐CRP正相关。结论在Astep特定蛋白分析仪上检测的hs‐CRP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情况,与WBC及Neu结合能更好地为临床判断病情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秦旭;黄鑫;欧阳慧;候芳;王燕玲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液基细胞学联合人乳头瘤病毒DNA 检测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液基细胞学(TCT )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 检测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00例宫颈疾病患者,进行液TCT检测、HPV‐DNA检测,并进行病理活检进行对照,分析TCT与HPV‐DNA联合联合检测方法的临床使用价值。结果500例患者经病理活检发现,慢性炎症208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瘤112例,中度宫颈上皮内瘤63例,重度宫颈上皮内瘤53例,鳞状细胞癌(SCC)42例;TCT 检测分析可知,阳性患者275例,阴性患者225例,其灵敏度为73.0%,特异度64.6%,阳性预测值69.1%,阴性预测值69.5%,准确度69.0%;HPV‐DNA检测分析可知,阳性患者254例,阴性患者246例,其灵敏度为71.5%,特异度71.7%,阳性预测值73.2%,阴性预测值69.9%,准确度71.6%;联合检测的阳性患者244例,阴性患者356例,其灵敏度为91.5%,特异度97.5%,阳性预测值97.5%,阴性预测值91.4%,准确度94.4%,5项评价指标均高于TCT 和 HPV‐DNA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HPV‐DNA检测均能够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但是TCT与 HPV‐DNA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值得在临时床上使用。

    作者:张立刚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的比对分析

    目的:通过比对时间分辨荧光技术(TRFI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标本中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的检测结果,验证这两种方法是否具有等效性。方法分别用TRFIA及ELISA检测160份临床标本的两对半指标,记录检验结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配对资料χ2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 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可用于临床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的检测,但TRFIA优于ELIS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江培涛;杨健;杨正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PC T 、CRP及WBC检测对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和WBC检测对早期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出生且小于7 d的健康新生儿31例(健康对照组),以及因血清PCT、WBC和CRP增高而转入新生儿科,诊断为新生儿感染的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其中36例为轻度感染(PC T 正常组),25例为重度感染(PC T 增高组);比较治疗前3组新生儿WBC、PCT和CRP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与PCT增高组PCT、CRP、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与PCT正常组的CRP与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早期感染性疾病中,CRP和WBC均增高,但两者常受诸多因素影响;PC T则在重度感染时快速上升,早期轻度感染不显著,而三者的联合测定则能够更早期、更准确、更灵敏地反映新生儿早期感染性疾病。

    作者:张洪福;邱振华;车伟坤;杨浩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妊娠早期女性甲状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妊娠早期女性甲状腺功能,探讨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656例妊娠早期女性作为妊娠组,100例非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女性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妊娠组甲状腺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甲状腺功能紊乱的妊娠组,T4、F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非妊娠期健康育龄女性,妊娠并发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对孕妇进行定期甲状腺功能筛查对于改善母儿结局,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碧云;黄伟刚;石胜;陈荣策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血清胱抑素C与传统肾功能监测指标在高血压肾病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传统肾功能检测指标在高血压肾病监测中的预警价值。方法将高血压肾病患者按病情分3期,每期5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化学法分别测定各期患者血清CysC、尿素(UR)、血清肌酐(SCR)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在各型患者中的表达,评价各指标在高血压肾病中的监测效能。结果50例高血压肾病Ⅰ期、Ⅱ期、Ⅲ期患者CysC、UR、SCR进行比较分析,Ⅰ期患者CysC水平较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患者CysC水平较Ⅲ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患者 UR、SCR水平较Ⅲ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改变,血清CysC水平测定较传统SCR、UR监测更能反映患者早期肾损伤。

    作者:陈思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两组,超敏肌钙蛋白组(37例)采用超敏肌钙蛋白T进行诊断,肌钙蛋白组(37例)采用肌钙蛋白I进行诊断,观察两组患者应用相应诊断措施后的临床效果。结果74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所有入选患者都已完成诊断,肌钙蛋白组入选患者超敏肌钙蛋白T的浓度为0.7890μg/L ,肌钙蛋白I的浓度为0.7298μg/L ;超敏肌钙蛋白组超敏肌钙蛋白T的浓度为0.0690μg/L,肌钙蛋白I的浓度为0.01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敏肌钙蛋白组的阴性预测值为85.87%,阳性预测为94.66%,特异度为97.89%,敏感度为82.67%,肌钙蛋白组的阴性预测值为98.43%,阳性预测为86.76%,特异度为88.67%,敏感度为97.54%,通过两组患者的比较,肌钙蛋白组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等高于超敏肌钙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两者均有高敏感度等临床实用价值,而且还能提升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忠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不规则抗体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相关分析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不规则抗体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方法对不规则抗体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液标本均送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室进一步确认检测,将返回的免疫血液学检测报告单和患者病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不规则抗体导致ABO正反定型不符发生率是0.09%,主要以抗‐M抗体为主(50.0%),其次是抗‐E抗体(21.43%)、抗‐Ce抗体(17.86%)和抗‐P1‐抗体(3.57%)。结论不规则抗体引起正反定型不符应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测和确认试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作者:杨孝亮;周小琴;王坤;童林;郑艳华;王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肌酸激酶同工酶 MB活性大于总肌酸激酶活性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大于总肌酸激酶(CK)的原因。方法对该院2015年1~9月同时检测血清CK和CK‐MB的16262例门诊标本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CK‐MB活性大于总CK的标本24例,其中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4例、肿瘤患者4例、风湿病患者1例、妊娠期妇女3例、儿科患者2例。结论当体内出现大量CK‐BB和巨CK时,会影响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的活性,从而造成CK‐MB的假性增高。虽然免疫抑制法检测简单迅速,但存在局限性,临床需结合检测原理和患者病情加以鉴别,避免误诊。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31例布鲁杆菌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目的:总结布鲁杆菌病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布鲁杆菌病提供经验。方法对31例布鲁杆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31位患者中有羊或其肉制品接触史者26例(83.87%),虽无直接接触,但居住牧场附近1例(3.23%),喝羊奶者4例(12.90%)。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是布鲁杆菌常见临床表现,并发症较多。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减少4例(12.90%),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20例(64.52%),单核细胞百分率升高22例(70.9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下降16例(51.61%),嗜酸细胞百分率下降14例(45.16%),嗜碱细胞百分率升高5例(16.13%)。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5例(48.39%)。肝功指标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分别占70.97%、41.94%、58.06%,前清蛋白降低18例(58.06%)。结论布鲁杆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容易误诊,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实验室结果考虑布鲁杆菌可能。

    作者:李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AKA、RF、抗CCP抗体、CRP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检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KA )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 RA患者(115例)、非RA患者(96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CRP (散射免疫比浊法)、RF(散射免疫比浊法)、抗CCP抗体(电化学发光法)和AKA (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3组间差异。结果 RA患者抗‐CCP抗体、AKA、RF、CRP阳性率分别为73.00%、42.60%、82.70%、85.22%,非RA患者分别为2.08%、7.29%、20.83%、35.42%。4种试验联合检出阳性率为38.3%。结论 AKA、RF、抗CCP抗体、CRP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RA的早期诊断率,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性和特异性。

    作者:周志敏;赵广要;王文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下呼吸道真菌医院感染临床分析及耐药现状

    目的:了解该院下呼吸道真菌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现状,希望能为临床真菌感染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住院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常规药敏定量试验,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间从下呼吸道真菌医院感染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共分离出156株真菌,念珠菌占绝大多数,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6.0%、2.0%、22.1%、14.8%、0%。结论下呼吸道真菌医院感染以老年患者为主,白色念珠菌仍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非白色念珠菌尤其是热带念珠菌的比例有所上升。氟康唑、伊曲康唑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抗菌活性很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二重感染。

    作者:胡艳华;刘东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编因子抑制物致术后渗血不止1例

    血常规及血凝4项作为术前常规凝血检查,保证着患者手术安全。但各种原因导致编因子相对或绝对缺乏,凝血指标并无改变,会导致严重的术后渗血不止,伤口无法愈合。本院将1例编因子抑制物致获得性凝血因子编缺乏患者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高峰;张宏杰;刘琪;刘瑞芳;温小华;杨磊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总体与样本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集合)称为总体,包括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称为样本,样本包含的观察单位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或样本大小。如为了解某地区10~15岁儿童血钙水平,随机选取该地区3000名10~15岁儿童并进行血钙检测,则总体为该地区所有10~15岁儿童的血钙检测值,样本为所选取3000名儿童的血钙检测值,样本含量为3000例。类似的研究需满足随机抽样原则,即需要采用随机的抽样方法,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被选取的机会相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1例血流感染两种形态大肠埃希菌病例报道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持续性存在,对机体造成损害。血培养阳性结果可提供病原学诊断的依据[1]。在革兰阴性杆菌引起血流感染常见病原微生物中大肠埃希菌位居首位,但两种形态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例并少见报道,尤其血流感染[2]。并且这两种形态的大肠埃希菌存在耐药性差异,对其进行检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3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1例患者尿路感染血液标本中分离出两种形态大肠埃希菌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英;杜英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α-L-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α‐L‐岩藻糖苷酶(AFU )是原发性肝癌(PHC)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肝病患者血清 AFU 水平,并与健康者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AFU在PHC和其他肝病患者中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PHC患者29例(PHC组),男20例,女9例,年龄35~78岁;肝硬化患者16例(肝硬化组),男12例、女4例,年龄40~83岁;肝炎患者16例(肝炎组),男9例,女7例,年龄19~60岁。同期体检健康者102例纳入对照组,男56例,女46例,年龄21~70岁。各组间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罗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如何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因为采集时间长、处理血量大以及抗凝的血液回输等原因,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全血高,常见的是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本文分别从献血的前中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女性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全程有效的心理护理和观察,才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军;夏代全;李明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医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双语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更全面有效地获取国内外新的动态,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从学习者、师资、教材和授课方式四个方面浅谈对双语教学的个人看法。

    作者:谢珊艳;杨荫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