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

刘静;柴若楠;张明磊;陈渝宁

关键词:肺肿瘤,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肌钙蛋白增高和脑岛叶梗死的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cTnI与脑岛叶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住院患者300例作为研究组,按照岛叶是否受累将其分为岛叶梗死组(n=119)和非岛叶梗死组(n=191).同时在敬老院征集正常中、老年人3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cTnT、cTnI,分析血清中2种肌钙蛋白增高对脑岛叶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患者2种肌钙蛋白明显增高(P<0.05),且主要为岛叶梗死患者;肌钙蛋白增高的岛叶梗死患者病死率急剧升高(P<0.05),明显高于正常者,预后极差.结论 脑岛叶梗死患者均伴随血清肌钙蛋白增高,后者加重患者病情.

    作者:郭建英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首发AMI患者68例,将其作为AMI组,另选择于6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健康者抽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AMI组患者于入院后即刻抽肘静脉血3 mL,采用Mini-Vidas-Blue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原装试剂进行血清cTnI和NT-proBNP检测,以NT-proBNP>300 pg/mL、cTnI>0.01 μg/L为异常结果.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NT-proBNP、cTnI的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血清NT-proBNP与cTnI呈正相关(r=0.835,P<0.05).NT-proBNP、cTnI联合检测,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9.6%、98.5%,与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cTnI联合检测可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志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异体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输血与恶性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313例恶性肿瘤病例,将其分为A、B、C组,A组(n=58)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B组(n=35)患者为自体输血;C组(n=220)为未输血患者.观察其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结果 A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分别为3.45%、10.30%、31.00%和48.20%;B组分别是2.86%、5.72%、17.10%和68.50%;C组分别是0.00%、6.37%、23.10%和66.80%.A组分别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患者输血要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选用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品,提高输血治疗质量.

    作者:李岚;孙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体会

    美国雅培公司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已在三甲医院广泛应用,本科室主要用于门诊患者生化项目的快速检测.本科室自2004年起使用该仪器以来,应用良好,现将应用中的体会及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范久波;刘海菊;陈斌;李智山;段清理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PDCA循环教学法在体液检验实习教学的应用

    检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临床体液检验由于其项目繁多,而且多为手工操作,涉及的形态学基础又因人而异,历来是临床检验实习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尤其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体液检验学的带教体会,谈谈应用PDCA循环教学法在带教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PDCA循环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s.Deming)首先提出的.这个循环主要包括4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2],它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参照这种模式,将PDCA循环应用在实习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薛雄燕;黄少珍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36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n=15)和中重度损伤组(n=21),另选择19例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手术前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患者脑脊液和血清的IL-1β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中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IL-1β浓度为(11.17±3.68)μg/L,明显高于轻度损伤组[(5.78±1.89)μg/L](t=5.305,P=0.000)和对照组[(3.91±1.10)μg/L](t=8.245,P=0.000).中重度损伤组患者脑脊液IL-1β浓度为(9.24±4.01)μg/L,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5.09±1.97)μg/L](t=3.771,P=0.001)和对照组[(2.40±1.13)μg/L](t=7.153,P=0.000).患者血清IL-1β浓度高于脑脊液(t=4.426,P=0.000).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IL-1β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作者:李娜;程晋成;齐一龙;张文娟;孙灵迪;邵先安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措施.方法 对37例不同类型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10 U(2 000mL),输注红细胞悬液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患者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检测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IB)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有显著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大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后应及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减少因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提高输血疗效.

    作者:于丽君;朱国标;李翠莹;黄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8例宫颈癌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水平.结果 正常体检者、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浓度分别为(8.12±2.13)ng/L 和(18.42±6.12)ng/L.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前宫颈癌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D为(18.42±6.12)ng/L,明显高于术后患者[(12.93±5.13)ng/L](P<0.05).血清组织蛋白酶D水平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组织蛋白酶D在宫颈鳞癌的分化、侵袭性生长及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宫颈鳞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桂;黄德琪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9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n=28)、真菌感染组(n=28)、细菌合并真菌感染组(n=28)、支原体或病毒感染(n=14),并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28).检测各组患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WB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细菌合并真菌感染组患者PCT和hs-CR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组的变化不明显.各感染组患者WB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单纯真菌感染相比,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PCT和hs-CR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总体真菌感染患者比较,念珠菌感染患者PCT值高于曲霉菌感染(P<0.05).结论 PCT和hs-CRP检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志华;潘航;沈红石;任传路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三种方法检测O型孕妇IgG抗A(B)效价比较

    目的 比较试管法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下称试管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微柱凝胶法)在IgG抗A(B)效价检测的灵敏度.方法 对20份O型孕妇血标本同时用3种方法检测IgG抗A(B)效价,采用几何均数计算平均效价并检验.结果 试管法所测IgG 抗A(B)平均效价分别为11.71和10.56;凝聚胺法的分别为3.14和3.03;微柱凝胶法的分别为147.03和152.23.三种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且易自动化等优点,值得在IgG 抗A(B)效价检测中推广.

    作者:林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和骨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大鼠骨折愈合和骨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低尼古丁组(n=40)、高尼古丁组(n=40)和对照组(n=40).建立骨折愈合模型,于建模后第3、7、14、21天分别处死10只大鼠,采集桡骨骨折部位骨痂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骨痂厚度和成熟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 建模后第3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骨痂厚度、成熟度及VEGF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第7、14、21天,低尼古丁组、高尼古丁组大鼠的VEG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骨痂厚度和成熟度低于对照组(P<0.05);低尼古丁组大鼠VEGF表达水平高于高尼古丁组(P<0.05).结论 尼古丁减少骨痂形成,延缓骨折愈合过程,促进VEGF表达,且不同尼古丁剂量对VEGF表达的影响不同.

    作者:黄伟忠;张莉;唐景云;廖苑妮;刘东云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肾病患者24h尿蛋白定量与尿蛋白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24 h尿蛋白定量与尿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36例肾病患者,嘱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收集晨尿的中段尿以及当天的24 h内尿标本各一份,检测24 h尿标本中尿蛋白的含量、尿肌酐、尿丙氨酸氨基肽酶(AA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尿半乳糖苷酶(GAL),分别比较不同轻重程度蛋白尿中所含物质的相关性,并用尿蛋白/肌酐值来估算24 h尿蛋白量的准确性.结果 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按尿蛋白量分为正常尿蛋白组(n=36,尿蛋白小于0.15 g)、轻度蛋白尿组(n=55,尿蛋白0.15~0.35 g)及重度蛋白尿组(n=45,尿蛋白大于0.35 g).A、B、C三组中尿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组间比较,不具有相关性(P>0.05).在24 h尿液检测中,AAP、NAC、GAL浓度与尿蛋白/尿肌酐比值不具有相关性(P>0.05).用尿蛋白/尿肌酐的值来估算24 h尿蛋白含量的准确性发现,在落入24 h尿蛋白定量30%的区域范围内的有56例(41%),以YA、YB、YC方程测量的落入24 h尿蛋白量30%区域范围内的P/C值有47例(35%),而用Y总方程测量的落入24 h尿蛋白量30%区域范围内的尿蛋白/尿肌酐有48例(35%).结论 尿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量的测定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用晨尿中的尿蛋白/尿肌酐来检测患者蛋白尿的情况.

    作者:甘萍;徐丹;张丽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高湿环境中不同性别人群血清TK-1水平差异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湿环境对不同性别人群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来自高湿环境的健康体检者51例,其中,男20例,女31例.采用酶联免疫印迹化学发光法进行TK-1检测.结果 20例男性体检者中,血清TK-1阳性者3例(15.0%);31例女性体检者中,血清TK-1阳性者13例(41.9%).女性体检者血清TK-1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高湿环境中,女性细胞增殖明显比男性活跃.

    作者:胡娟;林薇;呼永河;徐鹏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血糖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中老年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血糖水平的测定,为临床开展营养干预提供客观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中老年患者,采集患者的静脉血,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脂(TC和TG)、空腹血糖(FBG)及Hcy含量的检测.结果 (1)中老年患者Hcy水平比正常值高(P<0.05).(2)男性Hcy水平高于女性(P<0.05);男性TC和TG水平低于女性(P<0.05).(3)老年患者中,男性高Hcy血症、高TC血症、高TG血症患病率均低于女性(P<0.05).结论 中老年人应加强血清Hcy、血脂、血糖含量的检测,及早发现异常指标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尽可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或延缓疾病的进程.

    作者:万敏;李冰;李必生;崔幸琨;杨宝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患者IL-18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易感性的潜在影响.方法 将PCI术后的241例有再发缺血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ISR组,n=68)和非ISR组(n=173),另选择109例排除冠心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IL-18基因型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清IL-18浓度.结果 ISR组、非ISR组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3、0.83,二者明显高于对照组(0.73,P<0.01),ISR组患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非ISR组(P<0.01).ISR组、非ISR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7、0.69,二者明显高于对照组(0.54,P<0.01),ISR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非ISR组(P<0.01).ISR组、非ISR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分别为(309.39±86.75)、(245.37±59.0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38.41±47.28)ng/L](P<0.01),ISR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非ISR组(P<0.01).结论 IL-18启动子-137G/C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血清IL-18浓度及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易感性.

    作者:刘文卫;江华;刘永胜;李婷;王萍;王炜娜;赵玉勤;周登明;朱通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闽东畲族自然人群体液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水平调查

    目的 对闽东地区畲族自然人群体液免疫指标水平进行调查,并比较畲族人群与汉族人群免疫指标水平的差别.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对279例闽东地区畲族自然人群和104例汉族自然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畲族自然人群间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的差异,并与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畲族自然人群血清IgG水平女性[(14.55±3.06)g/L]高于男性[(13.49±2.84)g/L](P<0.05),IgA、IgM和C3、C4的水平与性别无关(P>0.05);IgG、IgA、IgM的水平与年龄无关(P>0.05),而C3、C4随年龄的增长水平升高(P<0.05).畲族人群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在各年龄段均高于汉族人群(P<0.05),畲族人群的C3、C4水平与汉族人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畲族人群的体液免疫指标中IgG、IgA、IgM水平高于汉族人群.

    作者:郑长业;陈琼;洪永强;朱婵虹;黄孟华;陈宏斌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念珠菌抗原金标法检测聚维酮碘辅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效果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金标免疫层析检测技术(GICA)检测聚维酮碘辅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96例VVC患者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治疗组患者予氟康唑口服、硝呋太尔制霉菌素及聚维酮碘外用;对照组患者予氟康唑口服、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外用,而不用聚维酮碘.采用GICA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GICA较显微镜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价有较高的符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91.66%,复发率分别为4.16%、20.83%,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维酮碘在VVC治疗中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GICA较显微镜检查更为准确.

    作者:朱素梅;魏峰;刘晓慧;任传路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运用6σ质量管理理论时的数据采集

    目的 简要阐述在运用6σ理论进行质量管理时,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方法 不准确度(Bias)和不精密度(CV)分别源自2012年该科基础检验室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的反馈结果及该室室内质控3~5个月累积的常规变异;而允许总误差(TEa)采用的是目前推行使用的国家标准GB/T20470-2006.以血液分析为例,根据公式σ值=(TEa%-Bias%)/CV%,在TEa%不变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Bias和CV,观察参加室间质评的五项常规指标的σ水平及其他性能评定的变化.结果 (1)若同一项目采用同一TEa%及同一偏倚,采信的常规变异分别为本室1~4月和7~10月累积的CV.在两个不同CV下,RBC、Hb的σ水平及其他性能指标基本没受影响,但WBC、Hct、PLT三项的σ水平和(或)性能评定均有所改变.(2)若同一项目采用同一TEa%及相同常规变异,但采信的偏倚分别源自同一年中前后两次参加室间质评反馈的成绩.在两个不同Bias条件下,除RBC、Hb外,WBC、Hct、PLT三项的σ水平和(或)性能评定均有所影响.(3)若同一项目采用同一允许误差,但所采信的常规变异和平均偏倚分别相对应,即第1次室间质评的Bias与1~4月累积的平均CV构成一组,第2次室间质评的Bias与7~10月累积的平均CV构成另一组.除Hb外,其余4项的σ水平和(或)性能评定均受到影响.结论 当每一批次的室间质评成绩反馈时,需结合当下的常规变异来进行客观分析.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作者:艾红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基于LIS平台提升科室设备档案管理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建立信息化、数字化医院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接受和认同,作为医院数字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室信息化系统(LIS)在医院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作为本科室的一员,一直学习、探索LIS信息化服务理念.现结合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中,简单谈谈LIS系统中设备管理及设备故障维护的应用及体会.

    作者:雷明德;黄学忠;郑晓聪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年男性新鲜开放骨折患者血清FT3、FT4和TSH水平检测

    目的 检测中年男性新鲜开放骨折患者血清FT3、FT4和TSH水平,旨在探讨骨折状态时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和相关激素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定量检测68例男性骨折患者FT3、FT4 和TSH水平的变化,并与76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比较.结果 骨折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FT3、FT4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H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FT3、FT4和TSH水平变化与骨折密切相关.

    作者:肖艳虹;伊晟;李英;李曼;张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