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V感染及p16基因、EGFR表达水平与扁桃体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孙思;吴薇

关键词:扁桃体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瘤病毒, p16基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态及p16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检测对扁桃体鳞状细胞癌(T SCC )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 T SCC初诊患者96例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及肿瘤组织p16基因、EGFR表达水平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TS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28%的患者检出高危型 HPV DNA ,p16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0%。高危型 HPV DNA阳性患者p16基因表达阳性率高于 HPV DNA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经治疗后p16基因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大于p16基因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阳性表达、EGFR阴性表达患者5年DFS 及总生存率(OS )均高于 p16基因阴性表达、EGFR 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 SCC患者 H PV 感染状态与p16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p16基因表达检测对 T SCC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优于HPV DNA检测。p16基因和EGFR联合检测对TSCC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更大。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一体化护理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效果

    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效果。方法选取该院84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哮喘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紧张、疲乏、压抑、愤怒、自尊感、慌乱及精力分量表评估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8.92、9.87、14.08、10.43、9.73、20.34,P<0.05);护理后观察组恐惧评分为(1.55±0.16)分、焦虑评分为(1.54±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恐惧评分为(1.99±0.21)分、焦虑评分为(1.98±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信心高的患者比例(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一体化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加疾病治疗的信心。

    作者:王晓敏;叶学嫦;林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妊娠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对妊娠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服用孕三烯酮胶囊2.5毫克/次,2次/周;观察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服用米非司酮10毫克/次,1次/天。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殖激素水平改善情况、简明健康量表(S F‐36)评分情况、1年后复发率、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生殖激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用药期间具有较高的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媛媛;卢占斌;李维玲;张西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羟考酮用于模拟胸部创伤早期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模拟胸部创伤早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Q )组和地佐辛(D )组,术后待患者出现疼痛(V A S≥5分)时,按分组予以静脉注射各种药物,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静息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按压自控静脉镇痛(PCIA)次数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给药后2、4、6 h D组静息VAS评分均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给药后2 h和4 h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2~4 h D组PCIA按压次数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出现头晕的人数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创伤早期镇痛中单次静脉注射羟考酮的镇痛效果要优于地佐辛,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山;殷飞;王美青;孙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围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围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的9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期间进行输血,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组49例。其中自体输血患者作为试验组,异体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PT、APTT、PLT、FIB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患者IL‐6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TNF‐α及PGE2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过敏、感染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分别为6.12%、93.88%,对照组分别为22.45%、79.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较少,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期限。

    作者:张春丽;张改英;田慧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符合标准的老年U 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绞痛发生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4.3±1.4)次/周]相比,观察组患者[(2.2±1.2)次/周]减少;与对照组患者持续时间[(3.6±1.3)min]相比,观察组患者[(2.4±0.8)min]缩短;与对照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586.2±74.6)μg/L]相比,观察组患者[(541.9±70.5)μg/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丙二醛水平[(8.1±1.5)μmol/L)]相比,观察组患者[(6.4±1.2)μmol/L]降低;与对照组患者超氧化歧化酶水平[(72.4±9.2)×103 U/L]相比,观察组患者[(83.1±10.6)×103U/L]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1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老年UAP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生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减轻机体氧化应激,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88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44例,全部患者行肿瘤病灶切除加淋巴清扫根治术,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两组营养干预观察时间为14 d。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合理饮食、运动锻炼、日常服药依从性分别为100.0%、97.7%和100.0%,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的84.1%、79.5%和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期间肠内营养组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后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清蛋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仁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应用原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1年1~1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3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中青年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对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66.67%,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4,P>0.05)。结论术前严格适应证选择,术中遵循内固定和外科原则,老年肱骨远端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金家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在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肺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n=20),帕瑞昔布钠组(P组,n=20),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组(D+P组,n=20),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n=20)。各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啶、帕瑞昔布钠及右美托咪啶与帕瑞昔布钠联合处理,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时点白细胞介素‐1β(I L‐1β)、白细胞介素‐6(I L‐6)、环氧化酶‐2(COX‐2)、活性氧(ROS)水平;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比较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记录术后12 h和24 h的VAS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剂量。结果 D+P组患者术中炎性因子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且D组与P组小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提示D+P组PaO2及氧合指数较N组增高,PaCO2则降低,P组及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及24 h曲马多用量比较,D+P组VAS评分低,曲马多用量少,较N组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帕瑞昔布钠能降低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肺部炎性反应,改善氧合功能,降低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

    作者:陶广华;刘向六;罗伟;张文龙;刘文值;朱月浩;李泉霖;邓义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红细胞沉降率在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红细胞沉降率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共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纳入本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14例,女63例,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检测,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44,SLEDAI>4分)和缓解期组(n=33,SLEDAI=0~4分),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双侧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21(10,37)]mm/h ,明显高于缓解期的[11(5,21)]mm/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7,P=0.005),在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否能力方面,红细胞沉降率与C3、C4及抗dsDNA抗体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r=0.293,P=0.010)。结论红细胞沉降率可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作者:冯璟;柏明见;冯珍如;邵冬华;梁国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IL-33和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和ST‐2蛋白(ST2)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水平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ACHBLF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33和S T 2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分别采用赖氏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溴甲酚绿法对3组研究对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清蛋白(ALB)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在研究A组和研究B组中血清IL‐33和ST2分别与ALT、AST 和ALB的临床关系。结果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IL‐33和ST2、ALT和AST水平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ALB水平较研究B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B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呈显著负相关;研究B组血清IL‐33和ST2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AL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HBLF患者血清IL‐33和ST2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加重炎性反应和肝损伤有关。

    作者:王红霞;彭粉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集束化护理对重症大便失禁患者皮肤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评估集束化护理对重症大便失禁患者皮肤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6例重症大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为7.94%,对照组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为28.5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每日护理时间与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对护理不满意人数为18例(28.57%),干预组不满意人数为4例(6.35%),干预组护理干预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大便失禁皮炎发生率,缩短护理时间,降低护理费用,患者认可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与应用价值。

    作者:黄方艳;廖春燕;苏梅芳;沈丹云;胡思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疗效及血清SAA、apoA-I、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载脂蛋白A‐I(ApoA‐I)、可溶性 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及SAA、ApoA‐I、sP‐Selectin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面积、IM T、SAA、sP‐Selec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能有效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及SAA、ApoA‐I、sP‐Selectin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阿荣;张迎军;汉迪;刘秀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护士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工具的认识程度和选择态度及患者对输液工具的认知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正确合理的输液工具选择方案。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院195名护理人员和183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74.87%的护理人员认为合理选择输液工具非常重要,52.31%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依据临床护理经验选择输液工具,75.38%的护理人员知道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52.82%的护理人员知道常见并发症的处置。(2)护理人员主要通过医院培训进行输液知识学习,仅38.46%的护理人员经常进行相关知识学习。(3)绝大多数住院患者不了解输液穿刺、穿刺工具和输液方法相关知识。结论护理人员应该进一步加强关于输液工具选择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多方式学习,同时应加强护患沟通,向患者普及输液工具选择的相关知识。

    作者:宋佶芳;丁红梅;彭红;张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适形调强放疗联合XELOX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 )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适形调强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XELOX同步化疗。疗程结束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疗效评价后显示,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81.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远期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66.7%)、2年生存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3%,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血清 V EG F 水平[(457.8±54.9) ng/L]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401.2±50.4)n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Ⅰ~Ⅱ度、Ⅲ~Ⅳ度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形调强放疗联合XELOX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可靠,能够提高晚期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明显降低血清V EG F水平,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普拉提·努尔别克;开丽曼·阿不都巴热;杨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HPV感染及p16基因、EGFR表达水平与扁桃体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态及p16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检测对扁桃体鳞状细胞癌(T SCC )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 T SCC初诊患者96例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及肿瘤组织p16基因、EGFR表达水平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TS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28%的患者检出高危型 HPV DNA ,p16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0%。高危型 HPV DNA阳性患者p16基因表达阳性率高于 HPV DNA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经治疗后p16基因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大于p16基因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阳性表达、EGFR阴性表达患者5年DFS 及总生存率(OS )均高于 p16基因阴性表达、EGFR 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 SCC患者 H PV 感染状态与p16基因表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p16基因表达检测对 T SCC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优于HPV DNA检测。p16基因和EGFR联合检测对TSCC患者的预后评估意义更大。

    作者:孙思;吴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分析及对母婴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 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作者:黄静;杨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庆市巴南区居民2012~2015年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掌握巴南区2012~2015年居民脑卒中发病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辖区脑卒中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 2003、SPSS17.0统计软件对巴南区2012~2015年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中的脑卒中新发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巴南区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384.00/100000(标化发病率为269.60/1000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3,P<0.05),发病类型以脑梗死为主,占全部脑卒中发病人数的74.59%,60岁以上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81.96%。结论2012~2015年巴南区居民脑卒中发病率水平较高,应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控制。

    作者:申宏;方旭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乙肝患者血清高尔基蛋白73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高尔基蛋白(G P )73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300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根据病情分为乙肝病毒携带(HBV‐C )组共50例,慢性乙肝(CHB)组共120例,乙肝相关肝硬化(LC)组共60例,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组70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GP73水平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GP73对不同乙肝患者病变程度的诊断学价值。结果 CHB组、HCC组和LC组患者GP73水平分别为(117.3±12.8)、(181.5±21.7)、(263.2±33.4)ng/mL ,均明显高于 HBV‐C组患者的(39.2±3.5)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患者GP73水平又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LC亚组GP73水平[(245.6±29.3)ng/mL]明显低于失代偿LC亚组[(279.5±39.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G P73水平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r=0.554,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r=0.409,P<0.05)、清蛋白(r=0.445,P<0.05)、Child‐pugh分级(r=0.609,P<0.05)和失代偿LC(r=0.722,P<0.05)呈正相关。GP73对于CH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95% CI为0.519~0.813,cut off值为176.3 ng/mL ,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77.2%;GP73对于HCC的AUC为0.749,95% CI为0.676~0.834,cut off值为232.0 ng/mL ,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2.5%;GP73对于LC的AUC为0.738,95% CI为0.636~0.841,cut off值为292.2 ng/mL ,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80.9%;GP73对于失代偿性LC的AUC为0.802,95% CI为0.699~0.932,cut off值为319.3 ng/mL ,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90.3%。结论 GP73可以作为一种较为敏感且特异性较高的肝脏标记物,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 HCC和LC ,还有助于辅助判断LC患者肝功能代偿状态。

    作者:张文昭;陶才华;李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BiPAP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目的:观察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口鼻面罩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 P )治疗临床效果及肺功能、血气指标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及IL‐33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6年5月于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8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吸氧、解痉平喘、控制感染、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保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2.0 mL ,每次8 h;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 ,每次12 h。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BiPAP 无创通气治疗,上机通气时间每天大于或等于4h,连续使用大于或等于2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肺功能、血气指标、炎性因子(IFN‐γ、IL‐17、IL‐33)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在肺功能、血气指标、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减轻炎性反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BiPA P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降低IFN‐γ、IL‐17及IL‐33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登华;庄谊;黄永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 )基因型分布特点、耐药突变基因状况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44例广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的 HBV 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标志物,采用PCR和DNA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耐药突变基因。结果3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HBV基因B型179例,占52.03%;C型136例,占39.53%;D型4例,占1.16%;B、C混合型14例,占4.07%;B、D混合型2例,占0.58%;其他型9例,占2.62%。不同HBV基因型的HBV DNA载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脂、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耐药例数分别是95、49、20和84例,敏感例数分别是249、295、324和260例。突变基因型以rt181T多,且多见于C基因型(110例)。结论广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 C基因型容易产生耐药,检测 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型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和选择用药的重要指标。

    作者:蔡振华;方伟祯;肖木洲;孙六娜;蓝红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