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

韦家宏

关键词:肺结核, 咯血, 护理
摘要: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症状,大约1/3的患者有咯血现象[1],咯血可引起窒息,失血性休克,肺不张等多种并发症,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肺结核并咯血的观察及护理极为重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常用检查及意义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婴儿期的常见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检查方法 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婴儿肝炎综合征常用和新开展的检查方法 .

    作者:李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心电图和血清电解质测定及血气分析等检查,对286例肺心病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的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86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108例,占37.8%.其中并发两种或以上心律失常者26例,占24.1%,108例中死亡31例,死亡率28.7%.结论 肺心病并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见于心功能Ⅱ~Ⅳ级,常与缺氧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因素有关,预后差,病死率高.

    作者:黄大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临床应用甘露醇患者的护理

    甘露醇是一种脱水药物,常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症.由于甘露醇有脱水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静脉作用快,很少发生反跳现象,故是临床上降颅内压的首选药物.颅内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明显躁动,血压偏高,脉博慢;婴幼儿表现为前囟饱满以及眼底的改变.

    作者:梅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与专科的不同教学模式初探

    本校医学检验系于1986年开始招本科班.为了促进军队检验专业队伍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开拓多渠道培训部队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从1995年起开始招收以军队生源为主的检验大专班.作者经过近几年对本科班和大专班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免疫学的教学,对军队医学检验本科生和大专生不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郭刚;邹全明;吴超;刘开云;曾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

    乳牙龋病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解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发病特点,为开展龋齿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校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毓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微量元素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4种微量元素的实际含量与正常妊娠妇女的差别. 方法 分别采集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32例和正常妊娠妇女50例静脉血各4 ml,离心后取血清,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结果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的铜、铁、锌、镁与正常妊娠相比,前者血清中铜、铁升高,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镁在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了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的健康,应对降低的微量元素给予补充,对升高的微量元素行科学降低,使各种元素达到正常的含量和合理比值,保护和促进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作者:冯莉;聂孔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方法 将本院门诊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随机分为3组,即观察组:用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后再行人工流产;无痛人流组:芬太尼加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直接操作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 观察组软化、松弛宫颈效果好,无人流综合征发生.结论 手术时间缩短,出血较少,且费用低廉.

    作者:王勤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西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12例疗效观察

    本科自1986~2006年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812例,男性347例,女性465例;年龄11~72岁,平均38.5岁;病程8月至23年,平均1.4年.1.2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812例病例均符合标准.

    作者:刘小林;董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自体输血是当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患者自己预先贮存或失血回收的血液.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异体输血可传播肝炎和艾滋病等多种经血传播的疾病以后,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反应等优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激发了人们对自体输血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黄梅;牟丽丽;谭华;唐春华;王平;李淑英;刘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风湿3项检测中C反应蛋白诊断价值的探讨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是临床常见的风湿3项检查.血清ASO滴度的不断上升提示近期有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类风湿因子是抗变性IgG的抗体,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滑膜液中,其定量测定是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应答和观察抗风湿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CRP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在急性创伤和感染等病理状态时,其血液中的浓度会急剧升高.本文探讨了CRP作为急性时蛋白与ASO、RF共同检测时对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及类风湿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钱厚明;赵江燕;周樱;刘文娟;徐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202例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疗效评价

    本文采用三盲法,选择输注洗涤红细胞适应症20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样调查输用浓缩红细胞和输用全血各2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将其输血反应率进行比较,从而大力推广成份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吕春兰;王金枝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人白细胞干扰素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干扰素(IFN)有抑制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本实验在探索干扰素对组织培养下的人肝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张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栓前体蛋白及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AMI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溶栓治疗后12 h、24 h测定血浆TpP和DD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治疗前血浆TpP和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者TpP逐渐下降,DD在治疗前升高的基础上再度升高而后下降,未通者TpP下降不明显,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和DD不仅是AMI早期诊断的指标,而且对指导AMI溶栓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明先;高卫红;徐晓凤;徐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蕲蛇酶对脑梗塞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影响

    蕲蛇酶具有凝血酶样作用,用药后可使血浆纤维蛋白的含量下降,延长凝血酶时间,抑制血小板(PLT)聚集,减少血小板数量,但对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资料显示蕲蛇酶可使血小板平均体积减小,因此测定MPV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的一个客观指标.

    作者:林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脾功能亢进伴血小板增多症误治1例

    本文报道脾功能亢进伴血小板增多症误治1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17岁,因巨脾于2003年2月10日8:30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月余无明显原因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偶有腹部胀落感,进食后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无黄染现象及全身发痒;无胸闷、心慌、气短,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胡荣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临床丝状真菌感染病例报告与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报告四个临床典型丝状真菌感染病例并对病案进行讨论与分析.结果 临床丝状真菌感染在严重创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免疫力低下人群致死率高,也是眼、耳患者致盲、致聋的重要原因.结论 必须高度重视临床深部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其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珍;吴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HBV前S1抗原与其血清标志物及DNA之间的相关性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由外膜蛋白和内核组成.其外膜蛋白主要由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构成,含S、前S1和前S2 3种蛋白成分[1].前S1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上,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作为一项新的HBV血清学检测指标,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的检测已被普遍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疗效观察,可作为临床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复制和病情活动性的指标.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有很好的补充和加强.

    作者:祝莉;丁广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液短缺时的应急供血对策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短缺,是每个血站都面临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血站供血部门加强防范,建立应急预警,动态供血,做好窗口服务,积极开展自体贮血和亲友互助献血,是保证医疗急救用血的有效对策.

    作者:李淑英;金季兰;吉武荣;黄梅;刘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为确诊1例疑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供细胞遗传学证据.方法 采用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G显带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q21;q33)[15].结论 细胞遗传学不支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t(1;5)(q21;q33)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旺东;王秋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的误区

    青霉素(PG)皮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技术.因青霉素价格便宜、疗效确切,不具毒性,作为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之一,特别是对革兰阳性菌疗效很好,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因其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由于其结果的判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护士为了安全,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偏差较大,使青霉素皮试结果的阳性率升高,使患者失去使用PG的机会,对治疗有一定的影响,现把临床上容易判断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陈素文;董晓菁;赵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