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肝细胞癌生长因子激活作用的研究

陶小红;张晓实;任红;张大志;叶珈;古柏燕;沈鼎明

关键词:癌, 肝细胞, 致癌性试验, 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hepatitis B virus,HBx)蛋白对生长因子激活作用,探讨HBx蛋白对肝细胞癌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HepG2细胞后,细胞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receptor,IGF-Ⅰ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转染HBx基因HepG2细胞(X细胞)IGF-ⅠR表达阳性率为84%±3%,转染空载体对照细胞(X0细胞)为26%±4%;免疫印迹法检测X细胞有明显条带。VEGF表达X细胞阳性率为83%±5%,X0细胞为28%±6%,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细胞IGF-ⅠR表达增高近1.5倍。结论 HBx蛋白可同时激活IGF-ⅠR和VEGF,在肿瘤恶性生长、转移中起有重要作用。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阿波莫斯治疗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67例为我科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肝脏肿大,病程10d以上,化验TBil>200μmol/L,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7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9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4.6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9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4例,慢性重型肝炎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程及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阿波莫斯针剂(德国MERZ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1安瓿10ml中含有5g 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盐)。用5%葡萄糖液250ml中加入阿波莫斯针剂20ml静滴,每日2次。阿波莫斯应用1周后改为每日1次,20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腺素E1等药物治疗。疗效判定:显效,黄疸完全消退或下降幅度达治疗前的70%以上;有效,黄疸下降70%;无效,黄疸下降幅度小于20%或无变化。

    作者:缪新权;鲁慎文;梅光涛;杨智彬;孔庆芬;刘姝惠;陈华平;段云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株部分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目的探讨HCV感染在肝炎发生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对89例急性肝炎进行HCV标志物分析,并从HCV RNA阳性的5例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CV RNA,经随机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先以型别特异的PCR法分型,再用巢式PCR扩增部分核心基因区序列,将产物连接p-GEM-T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测序分析。结果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中HAV、HBV和HCV阳性分别占47.2%、28.1%和15.7%, HAV和HBV双重感染占14.6%,非甲、非乙和非丙肝炎占9%;HCV分型显示Ⅱ型、Ⅲ型和Ⅱ/Ⅲ混合型分别占85.8%、7.1%和7.1%;Ⅱ型血清用于序列分析,扩增序列424bp与原设计完全一致。急性肝炎株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8.1%~99.5%。氨基酸同源性在97.6%~99.2%;前者的同源性在Ⅰ型为91.9%,在Ⅱ型为94.3%~95.6%;后者与Ⅰ型、Ⅱ型的同源性在92.3%~95.8%。结论 HCV为引起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的主要病毒之一,以Ⅱ型为主,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蒋道荣;姚登福;董志珍;邱历伟;陆建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人源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表达

    目的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可溶性的抗HCV非结构蛋白NS3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ScFv)。方法以重组的HCV NS3为抗原,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含有抗-HCV NS3 ScFv基因的噬菌体克隆。从噬菌体抗体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SfiI/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提取质粒进行DNA序列测定;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HCV NS3可溶性单链可变区抗体。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检测其与不同来源的抗原的结合活性。结果筛选到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序列分析表明,该抗体基因由750bp组成,ELISA和斑点吸印杂交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XL1-Blue中表达的HCV NS3的单链抗体,可与不同来源的NS3抗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XL1-Blue表达的NS3-ScFv具有结合不同来源的HCV NS3的活性和特异性。

    作者:钟彦伟;成军;刘妍;董菁;杨继珍;张玲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的措施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很多,但至今能手术切除的肝癌仍以切除的效果好。通过亚临床期肝癌的发现、肝癌的早期切除、肝癌复发后的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再切除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术后生存率。然而有作者报道,40%~60%左右的肝癌在手术时已有肝内或远处转移,而部分病灶用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显像、CT、MRI、肝动脉造影也难予分辨。国内外的学者报道,直径小于4cm的肝癌手术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60%左右,大部分的复发者在术后18个月内出现。国内外的资料表明,仅依靠单纯的外科手段来降低肝癌术后的复发率,已是非常困难,难以有新的突破,要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李锦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乙型肝炎(乙肝)分级(G)和分期(S)的关系。方法 250例乙肝患者肝活检标本用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 VEGF在肝组织表达有胞浆型、膜窦型及窦内皮细胞型;VEGF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其次在肝窦内皮细胞、贮脂细胞、成肌纤维细胞及单核细胞也示阳性。无明显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肝细胞VEGF染色阴性。提示随分级增高VEGF表达增强,其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90.43,P<0.01);而S低分值者VEGF多有阳性表达,分值较高者多为强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明显(χ2=115.74,P<0.01)。结论 VEGF表达与乙肝G和S相关。

    作者:严家春;陈文笔;马勇;孙新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还原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观察组29例,平均年龄55.6岁。对照组18例,平均年龄54.5岁。两组均为男性,均符合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前均戒酒,常规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支链氨基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静脉滴注还原谷胱甘肽,每日600mg或间日1200mg,连续用四周。

    作者:余慧青;李伟道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同胞兄妹患先天性肝纤维化2例

    例1:兄,12岁,因腹胀2年,双下肢浮肿2周以肝炎后肝硬化收入院。在院外按肝炎后肝硬化治疗近2年无明显疗效。家族史:其伯父40岁死于肝硬化,其父B超提示多发性肾囊肿。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2cm,剑突下3cm,脾肋下8cm,质硬,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时查肝功能ALT、AST、胆红素均正常,总蛋白60g/L,白蛋白35g/L,ALP 194U/L,凝血酶原活动度76%,蛋白电泳γ21.4%。血常规:血红蛋白(Hb)61g/L,血小板75×109/L,白细胞3.1×109/L。抗HAV IgM、HBV M、HBV DNA、抗HCV、HCV RNA、抗HGV、HGV RNA、抗CMV IgM、抗EBV IgM均阴性,DNA、dsDNA、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自身免疫指标均阴性。B超:肝脾肿大,腹水,双肾水肿。肝活检光镜检查结果:宽的纤维组织间隔包绕肝小叶,间隔内条索状胆管增生明显,肝细胞未见明显病变。诊断:先天性肝纤维化。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朱世殊;张鸿飞;杨晓晋;赵景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同工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rycylproline dipeptidyl aminopeptidase,GPDA)同工酶对PHC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PHC和AFP阴性PHC诊断水平。方法采用阶段梯度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血清GPDA同工酶分离检测,同步测定比较PHC患者血清GPDA同工酶与GPDA总活性(TGPDA)、AFP、肿瘤大小及ALT的关系。结果血清GPDA按其泳动速度可分为快带(GPDA-F)与慢带(GPDA-S)两种同工酶。PHC患者血清GPDA-F的阳性率为85.3%,而肝外肿瘤、转移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中阳性率均较低,正常对照组以及良性肝占位全部阴性。GPDA-F阳性率在TGPDA活性增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94.4%对75.0%),GPDA-F与AFP及肿瘤大小无关系。良性肝病ALT升高组GPDA-F阳性率高于ALT正常组,而PHC患者GPDA-F与ALT无关。PHC患者GPDA-F呈持续阳性,良性肝病患者GPDA-F常为一过性阳性。结论 GPDA-F为一新的PHC血清标志物,有助于PHC的定性诊断,尤其对早期PHC及AFP阴性PH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梅;倪润洲;黄介飞;肖明兵;张弘;魏群;江枫;孟宪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蛋白酶K浓度对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病毒性肝炎时凋亡的肝细胞可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末端标记技术(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进行原位显示,随着这一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发现操作过程中一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较大的影响,我们以不同蛋白酶K浓度对TUNEL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作者:郎振为;廖慧钰;罗朝霞;李俊强;宋晨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口服乳果糖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我们的目的了解乳果糖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ndotoxaemia,ETM)治疗作用,并探讨细胞因子变化与ETM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急性肝炎28例,慢性肝炎32例,肝硬化29例,男5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3.5岁, 诊断根据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方案标准。各病例组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护肝的基础上,一组口服乳果糖,另一组不服乳果糖。乳果糖剂量10~30g/d, 并调节至大便2~3次,疗程为20d,并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及20日常规抽血检测。

    作者:张顺财;戴茜;王吉耀;贺伯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甘氨脱氧胆酸激活大鼠肝细胞磷脂酶A2和对血清磷脂酶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

    实验证实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 acid,GDC)≥250μmol/L可导致大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流动性降低[1]。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过量释放和/或激活在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用GDC处理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以探讨GDC对sPLA2酶活性的激活,酶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文方;杨明清;康格非;涂植光;陈宏础;蒋虹;颜英俊;唐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硫代乙酰胺所致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所致肝损伤模型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及结肠切除(C)对照组;TAA损伤组(T)和结肠切除+TAA组(C+T)。采用生化检测法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和ALT活性。结果单纯给予TAA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ALT活性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组;而结肠切除+TAA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与结肠切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升高,ALT活性结肠切除组+TA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但比TAA组却明显减低。T组与C+T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与ALT活性变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85,P<0.01)。结论 TAA所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TAA本身有直接致肝细胞损伤的作用,但其所形成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造成的肝损伤更为严重。

    作者:刘立新;韩德五;任大宾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蜂螫致中毒性肝炎1例

    患者,女,1.5岁,因蜂螫2d,皮肤黄染1d入院。患者入院前2d不慎被数只马蜂叮咬,次日全身皮肤迅速出现黄染,伴尿量减少,尿色深黄,无茶色尿,无发热、呕吐及抽搐。过去无肝炎病史及其接触史。体检:体温37.1℃,神志清醒,头面部及双上肢可见多处马蜂叮咬痕迹,局部淤血、坏死,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右肋下3.5cm可触及,质中,肝触痛,脾未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82g/L,白细胞25.2×109/L,中性粒细胞0.477,淋巴细胞0.506,网织红细胞0.45%;肝功能:总胆红素58.5μmol/L,ALT 215U/L;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尿常规:蛋白(+),血红蛋白尿(-),血尿素氮 5.8mmol/L,肌酐62.4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5.1mmol/L。诊断:蜂螫致中毒性肝炎,伴轻度肾损害。经输液、保肝、抗毒等治疗6d后,患者黄疸明显减轻,肝缩小至肋下1.5cm,总胆红素降至26.5μmol/L,ALT降至87U/L,尿蛋白(±),病情好转,自动出院。 讨论:根据患儿有明确的蜂螫伤病史,并迅速出现黄疸,肝肿大,肝触痛及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表现,患者既往无肝炎及其接触史,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实验室检查阴性,临床可除外病毒性肝炎,可诊断蜂螫致中毒性肝炎。一般认为,蜂毒液主要含蚁酸和神经性毒素,蜂螫后轻者仅局部红肿、刺痛和坏死,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或休克而危及生命。本例螫伤后引起中毒性肝炎,临床少见,可能与蜂毒液中含肝毒素有关,后者可引起肝脂肪变性与肝小叶中心坏死,故表现中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

    作者:覃江萍;韦立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C区反义RNA靶向肝细胞抗病毒的研究

    目的探讨靶向肝细胞的反义RNA抗HBV作用。方法以糖化多聚赖氨酸为载体,将能转录HBV C区反义RNA的真核质粒pREP4-aC定向导入2.2.15细胞,潮霉素筛选阳性克隆。研究过程中用ELISA和斑点杂交方法检测多个时期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 和HBV DNA,同时观察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导向后24h出现对HBsAg、HBeAg和HBV DNA的抑制,6d左右抑制率达高水平。未发现对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结论糖化多聚赖氨酸导向肝细胞的C区反义RNA,能有效抑制HBV抗原表达和DNA复制。

    作者:张建军;陈枫;钟森;唐坤华;史小玲;王明勇;彭建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编者按 1999年11月29至12月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经与会代表充分讨论,修订并通过了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提出了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现将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刊出,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病患者纤维化不同分期时肝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纤维化不同分期时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的变化规律及其联合血清纤维化指标对无创诊断中晚期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经肝活检确定72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肝穿前一日,B超测定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等及肝穿刺点定位。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A、LN、CⅣ和PCⅢ含量。结果随纤维化程度增加,肝左叶上下径呈缩短趋势,其S4期测值为(5.7±1.5)cm明显短于S0期测值(7.7±1.4)cm;肝左叶前后径呈增长趋势,其S4期测值长于S0期分别为(6.5±1.1)cm和(5.3±0.7)cm。血清HA、LN、CⅣ和PCⅢ含量亦随纤维化增加而升高,HA、PCⅢ在S3期开始显著升高,均高于同组S0期[(273.4±131.3)μg/L对(66.2±35.0)μg/L、(167.4±48.1)μg/L对(103.4±23.8)μg/L]。结论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及血清HA、PCⅢ含量变化可能间接反映了活动性肝纤维化中晚期或早期肝硬化。

    作者:连粤湘;李月娥;雷春亮;唐小平;邓子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与AFP阴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1996年3月~1999年3月三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FNH及254例AFP阴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FNH多见于青壮年(40岁以下占66.7%)、多无症状(66.7%)、肝炎背景多阴性(83.3%)、肝功能多正常(72.0%);7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到特征性的粗大中央血管(1~3mm),血液流速高、阻力系数低;CT动态扫描85.7%早期显著增强,53.3%强化均匀,部分有中央星状疤痕,73.3%静脉相等密度;MRI检查中央疤痕在T2WI呈高信号,83.3%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66.7%信号均一。而AFP阴性肝癌多见于中老年(40岁以上85.8%),多有症状(74.0%),多有肝炎背景(87.4%),肝功能多异常(66.1%);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动脉血流高流速、高阻力,常见晕圈、门静脉栓子;CT动态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但不均匀(96.6%),89.7%静脉相低密度;MRI早期明显强化,信号不均一(91.7%)。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并与临床相结合,部分病人可与AFP阴性肝癌鉴别。

    作者:叶青海;汤钊猷;马曾辰;吴志全;樊嘉;钦伦秀;王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竞争PCR及其产物酶联杂交定量检测HBV DNA

    我们用与野生模板等长和等效扩增的突变模板作为内参照,通过竞争PCR对HBV基因进行扩增,并引入微反应板酶联杂交技术对扩增产物定量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HBV DNA标准品:质粒pADR-1 DNA 经BamH I酶切线性化后精确定量。(2)PCR2.1-WS319和PCR2.1-MS319质粒:均由长征医院感染科实验室(简称本室)构建。(3)HBV DNA阳性血清抽提物(10份)本室冻存。(4)竞争PCR:在0.2ml薄壁PCR反应管内,每管加入25μl PCR mix、引物EP1和EP2各1μl、按不同实验要求所需的各种模板,加双蒸水,使终体积为50μl。PCR扩增参数: 94℃,5min后;94℃,30s;54℃,30s;72℃,30s,共25个循环;再72℃延伸3min。(5)微反应板酶联杂交定量:由本室建立。(6)野生模板初始量的确定:采用Clementi等[1]介绍的公式: M/W=M'/W'。(7)统计学方法用Student's t检验。

    作者:缪晓辉;孔宪涛;戚中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生长抑素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

    我们应用生长抑素(施他林,瑞士Serono药厂生产)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垂体后叶素治疗效果对比观察,旨在探讨一种新的有效的止血方法。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52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男性4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12)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2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随机分成两组:施他林组25例,首次静脉推注施他林250μg,继以250μg/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24~96h;垂体后叶素组27例,首次静脉推注10U垂体后叶素(15min),继以0.4U/min速度持续静滴24~96h。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出血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项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高健;沈鼎明;李孝生;吴显才;梅浙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模型

    对HC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深入探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模型。近年来,随着HCV全基因组的克隆以及多种HCV感染检测方法的建立并运用于动物试验,HCV感染的实验模型已取得重要进展。一、动物试验模型 黑猩猩是目前唯一成功用于HCV感染模型的实验动物。以完整的HCV病毒静脉注射接种是常用的实验感染方式,这与人类输血感染HCV的方式极为相似。除了完整的HCV病毒及HCV感染者的血清外,用HCV全基因克隆也能感染黑猩猩,Beard等[1]用HCV-1b型的全基因cDNA克隆在体外转录为RNA后,行肝内穿刺接种黑猩猩,3周后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HCV RNA,接种后13周即能检出高滴度持续存在的抗-HCV。

    作者:秦山;赵连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