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糜烂病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王晓明

关键词:宫颈糜烂, 病因, 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480例宫颈糜烂患者的资料,探讨发病因素.方法:随机抽选宫颈糜烂患者480例,对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80例患者中年龄< 30岁、月经周期≤20天、月经持续天数>8天、有人工流产史以及口服避孕药者宫颈糜烂患者明显增多.结论:宫颈糜烂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年龄、月经周期、月经持续天数、人工流产史以及避孕方式有关.
青海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原地区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研究纳入9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共进行138例次内镜下套扎治疗,按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常规胃镜组50例,无痛胃镜组88例.无痛胃镜组在丙泊酚静脉麻醉状态下进行套扎治疗,普通胃镜组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套扎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心率(HR)、呼吸(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术前和术后7天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术后调查患者对胃镜下套扎治疗的耐受情况以及医生对术中内镜视野及操作的满意度.结果:①无痛胃镜组总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的91.3% (P <0.01);②无痛胃镜组视野满意度明显优于普通胃镜组(P <0.001);③无痛胃镜组术中出血、术中咳嗽、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普通胃镜组明显减少(P<0.01);④无痛胃镜术中HR比术前减慢,SBP和DBP比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普通胃镜组术中HR比术前加快,SBP和DBP比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和SPO2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⑤两组患者术后7天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普通胃镜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效果肯定,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患者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无痛胃镜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安全、舒适、不良反应少,术中视野清晰,效果好,但有一定的麻醉风险,在高原地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宋秋花;晓红;李萍;李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前会阴入路肛门后移治疗先天性直肠前庭瘘21例分析

    目的:总结经前会阴入路肛门后移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手术经验.方法:分析2005年8月-2014年8月应用前会阴入路肛门后移法治疗2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完整游离瘘口及直肠,用电刺激仪确认横纹肌复合体中心,将游离之直肠通过横纹肌复合体中心,在无张力状态下与肛门陷窝部皮肤吻合,同时重建会阴体,恢复正常会阴外观.结果:接受治疗的21例患儿中成形肛门外口一期愈合18例,重建会阴体外观良好;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周左右痊愈,全组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应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估其排便功能良好.结论:前会阴入路肛门后移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手术方法简便、安全,手术效果良好,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较佳的手术方式,手术年龄适宜在5个月~10个月之间.

    作者:魏晓明;王昆;成毅;陕得智;毛德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宫颈糜烂病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目的:分析480例宫颈糜烂患者的资料,探讨发病因素.方法:随机抽选宫颈糜烂患者480例,对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80例患者中年龄< 30岁、月经周期≤20天、月经持续天数>8天、有人工流产史以及口服避孕药者宫颈糜烂患者明显增多.结论:宫颈糜烂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年龄、月经周期、月经持续天数、人工流产史以及避孕方式有关.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及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EGFR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FQ-PCR检测89例NSCLC患者的石蜡包埋的病理切片中EGFR基因第(18 ~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89例肺癌组织中,共检测到33例标本有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7.1%,分析发现,EGFR突变主要发生在19号外显子和21号外显子,其中22例突变发生在19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以de-1E746-A750为主的缺失突变,11例为第21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L858R为主,并且女性、吸烟和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非吸烟和非腺癌患者(P<0.05).结论:NSCLC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和缺失,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有效检测出EGFR的基因突变,具有特异、简便快捷等优点.

    作者:杨启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小儿清热散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小儿清热散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LC法鉴别方中主药人工牛黄和苦地丁,HPLC法测定小儿清热散中君药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结果:HPLC法测得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0.4 628 ~2.3 140)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r =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32%,RSD=2.64%(n=6).结论:本研究方法简便、专属性强,能控制医院制剂小儿清热散的质量.

    作者:邵保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CNT)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CNT)的临床资料.结果:有3例Ⅲ期患者入院急诊行双侧子宫动脉选择性插管化疗;单纯化疗22例,5-氟尿嘧啶(5-FU)+更生霉素(KSM),对于4例耐药及1例Ⅳ期患者用紫杉醇+铂类方案(TP方案).7例辅以手术治疗,为围绝经期女性或耐药病例.39例患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应以化疗为主,对于子宫穿孔、阴道转移瘤、宫旁转移瘤及肝转移瘤等破裂所致大出血,动脉栓塞或动脉化疗栓塞为首选方式,使患者避免了手术及手术风险,保留了子宫,获得满意治疗.对于耐药患者必要时应辅以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海西州农牧区乡镇卫生院实验室现况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实验室现状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推动基层实验室的发展.方法:以电话访谈和现场查看的形式对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实验室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本地区乡镇卫生院实验室有设备、无化验、缺人才,设备被搁置或直接报废,未有效发挥功能.结论: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增加人力资源等加强乡镇卫生院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作者:王桂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硬膜外麻醉致脊神经根损伤一例

    目的:硬膜外麻醉致脊神经根损伤患者,在术后积极进行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以避免术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脊神经根损伤后对患者进行神经营养、激素、脱水及物理疗法等积极对症治疗.结果:未遗留任何麻醉并发症.结论:如果在麻醉操作中出来脊神经根损伤,早期积极治疗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切勿放弃争取恢复的一切时机.

    作者:高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8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均给予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63.1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血象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脓肿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可明显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减少并发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陈宝珍;赵世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水中分娩对初产妇分娩质量影响的探讨

    目的:探讨水中分娩方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过程和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2月行水中分娩的初产妇165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条件相符的正常传统分娩方式的1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疼痛程度、会阴损伤及中转剖宫产情况.结果:观察组宫口扩张4cm到宫口开全平均60min左右,对照组平均240min左右,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明显缩短(P<0.01),第二产程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产程过程中,观察组入水后疼痛级别降低非常显著,会阴侧切率7.6%、剖宫产率4.8%,对照组会阴侧切率35%、剖宫产率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水中分娩方式,可缩短产程,有效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降低会阴侧切率、提高分娩率而被广大产妇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一次性乐知垫在测量产后阴道出血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次性乐知垫在观察产妇产时、产后2小时、产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避免产后出血误诊率的发生.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使用一次性乐知垫测量产妇产时、产后2小时、产后24小时总出血量;对照组采用目测法测量产时、产后2小时、产后24小时总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性乐知垫在测量产后阴道出血量时准确,安全舒适,简便易用,能正确评估产后出血量,有助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武桂花;甘永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地塞米松致过敏性休克一例分析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一种强效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休克、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多种变态反应的治疗和过敏性休克抢救等.短期应用不良反应极少见,但也有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告[1].近期,在我院内科首次发现一例因使用地塞米松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现报告如下供大家参考.

    作者:乔春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原因浅析

    目的:了解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与护士劳动强度和工龄的因果关系,针对性提出综合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85名临床护士分不同工龄段进行发病情况调查,对自1989年-2013年各时期不同床护比时的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护士工龄的增长,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逐渐增长,85名护士患病率为20%.护士人群中患下肢静脉曲张与护士的劳动强度也有关,护士的床护比增加后,护士患下肢静脉曲张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结论: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应提高预防保健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除护士自身预防外,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床护比要求配备护士,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有效预防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作者:田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改良预警评分系统(MEWS)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改良预警评分系统指导预检分诊工作,提高危重患者预检分诊准确率.方法:采集急诊患者的意识、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等5项生命指标联合MEWS标准进行综合评分,将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度分值化,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严重,参照分值对危重患者的预检分诊级别进行再次确认.结果:预检分类+ MEWS评分组医护符合率较单独预检分诊组高(x2 =271.01,P<0.01).结论:改良预警评分系统使预检分诊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可以指导医护人员能及早识别急诊潜在危重患者,保证急诊患者就诊期间医疗护理安全.

    作者:袁晓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枸橼酸坦度螺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慢性难治性焦虑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枸橼酸坦度螺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慢性难治性焦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2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慢性难治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枸橼酸坦度螺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组(研究组,n =61)和单用枸橼酸坦度螺酮组(对照组,n=61),总疗程10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在治疗10周末,研究组的有效率80.33%,对照组有效率69.49%,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HAMA,MAD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0周后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TESS评分,对照组因副反应脱落2例,在治疗过程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枸橼酸坦度螺酮合并适当剂量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可提高疗效,安全性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廖东升;阿怀红;沈君;郭应丽;王鑫;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影响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及预后的多因素.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外科收治的84例闭合性腹部外伤(BA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4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中,60例(71.4%)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3.3%)出现并发症,1例死亡(1.7%).24例(28.6%)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疗效不佳,中转手术治疗,其中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影响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及预后的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间、就诊时间、受伤脏器、受伤程度及其它因素.致伤原因:机械挤压伤、高处跌落伤、钝物撞击伤、拳脚击伤及车祸挤压伤等.结论:影响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及预后因素较多,其中不恰当的辅助检查及首诊医生的忽视是主要原因,因而应进一步加强闭合性腹部外伤诊断工作,以提高临床疗效,亦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元清;公保才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外伤性癫痫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3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性癫痫患者30例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癫痫发作期的护理、抗癫痫药物的应用护理、做好出院宣教,指导正确使用抗癫痫药物.结果:3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恢复良好,经门诊随访1年均未再发现癫痫发作.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控制癫痫发作,改善外伤性癫痫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医治疗39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元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患者前牙美容修复的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和分析不同患者对前牙美容修复的要求和期待,促进医患交流.方法:选择120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修复科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前牙美容修复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愿意接受前牙美容修复的女性高于男性,而各年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修复方式上大多都会选择固定修复,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及其与周围牙是否协调一致要求较高,对前牙美容修复方法及效果了解不足.结论:在前牙美容修复这一患者高度参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审美关注点不尽相同,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正确评价患者的审美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徐文珍;朱智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产科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分娩的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剖宫产和顺产分别为80例和120例,观察组(进行品管圈活动)剖宫产和顺产分别为80例和120例,观察两组的母乳喂养、乳房肿胀、乳腺炎、母乳喂养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母乳喂养率由51%上升到80%,产妇无1例乳腺炎发生.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乳房肿胀和乳腺炎的发生.

    作者:罗桂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青海医药杂志

青海医药杂志

主管:青海省卫生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青海省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