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目的:评价单剂量口服药品自动摆药机(简称摆药机)应用于住院药房的工作模式、效益及不足,为国内医院引进自动口服药品摆药机提供思路和建议。方法系统总结医院使用摆药机的工作流程,汇总摆药中遇到的摆药机问题、药品问题、人员问题、药品准备工作中的问题及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摆药机可提高摆药的速度和准确性,改善卫生状况,减少药品污染,适合医院药房使用,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综合药学服务水平,但对于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艳秀;李金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规范医院临时进药行为。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临时进药管理,建立有临床药师参与的规范化制度和流程,并设计相关软件来规范临时进药行为。结果2014年临时进药申请数共643次,超适应证申请占55.68%,抗菌药物申请占12.65%;不合格退回申请数74次,占总申请的11.51%,其中申请理由不充分占54.05%,填写不规范占44.56%。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时进药管理,能进一步规范临时进药行为,同时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提供平台。
作者:顾嘉钦;潘雁;沈云婕;朱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相同成分不同厂家注射剂药品说明书内容的一致性。方法收集并调查分析医院药房相同成分不同厂家的注射剂药品说明书26组。结果18组说明书内容基本相似,4组用法用量项有差异,3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项下有差异,4组贮存项有差异。结论相同成分不同厂家的注射剂药品说明书间有差异,医疗机构及广大医务人员易忽视,应引起重视并加以管理和规范。
作者:陈叶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秋水仙碱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规律、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秋水仙碱致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文献中共报道秋水仙碱致不良反应病例14例,男、女患者分别占71.43%和28.57%;主要以骨骼肌肉系统损害(18.18%)、消化系统损害(18.18%)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67%)为主,未见报道死亡病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秋水仙碱致不良反应的危害性,严格用药指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陶晓璇;李刚;张增珠;王丹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报告的173例肿瘤患者发生ADR的病历进行汇总、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患者女性远多于男性;50~59岁患者占比大;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涉及抗肿瘤药、中药注射剂和抗生素等,多西他赛、顺铂等抗肿瘤药位居首位;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和血液系统损害常见。结论医院应重视化学治疗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以降低肿瘤患者的用药风险,减少ADR发生。
作者:伍延婷;闫亚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儿麻甘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麻甘颗粒。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 P<0.05);治疗组在咳嗽、呼吸困难、肺部罗音的缓解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小儿麻甘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强;袁浩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腹肌锻炼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将96例遗尿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腹肌锻炼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小儿遗尿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01),且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 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血浆渗透压、血清抗利尿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P<0.01),且较对照组增高幅度更大( 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腹肌锻炼能有效改善遗尿患儿遗尿次数,减少遗尿量,改善睡眠深浅程度,并提高患儿血浆渗透压和血清抗利尿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易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合理用药审核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方法提取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5年第1季度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中统计与分析工作站(3.2.1版)监测的警示记录,按警示级别与警示原因对其中的无效警示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并对解决问题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黑灯、红灯、橙灯的警示总数5088条,其中无效警示702条,占13.80%。无效警示的原因主要有系统程序、系统资料、审核标准和特殊情况处理等错误。结论 PASS监测软件开发公司应对系统及时维护、更新,做到完善、准确。
作者:赵东艳;李嘉茵;王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用于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诊断为细菌性肺炎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依据常规诊疗措施给予经验性综合处理,观察组患儿进入医院自行设计小儿肺炎诊疗临床路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药物总费用、检查费用、检验费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非预期再住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1.67%比1.67%,χ2=0.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肺炎患儿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有效降低临床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桂红;薛贝;许红娟;刘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提高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方法结合近年来高等药学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体会,对医院药学部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进行浅析及探讨。结果药剂学专业研究生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需高校、导师及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协同努力,更需要与企业的高效联合。结论提高高校药剂学专业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对高等药学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玲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滴丸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银杏酮酯滴丸,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结果用药1个疗程后,治疗组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 P<0.05)。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婉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为我国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建议。方法通过梳理我国对于有毒中药的界定及毒性药材的分类,以及中药产生毒性原因的研究结果,介绍在炮制研究、物质基础研究、毒理学研究、减毒方法研究、配伍应用及辨证研究方面的进展。结果与结论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包括为制订中药标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研究有毒中药的作用原理、毒理芯片技术的应用将促进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发现有毒中药增效解毒的应用规律等,同时也对以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议。
作者:曹明成;黄泰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急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平均清醒时间为(3.75±0.99)h,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89±1.78)h( P<0.05);观察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面红、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0%( P<0.05)。结论在常规纳洛酮静脉滴注基础上联合应用醒脑静静脉滴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更佳,患者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迎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谷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控制血糖等,治疗组患者加用谷红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lasgow昏迷( GCS )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 MRS )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90 d M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谷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临床疗效。
作者:江思德;邹耀兵;肖静;唐明山;潘成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测定氯替泼诺妥布霉素复方混悬滴眼液中防腐剂苯扎氯铵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Spherisorb S5 CN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乙腈-四氢呋喃(52:39:15),流速为1.5 mL/min,检测波长为216 nm,柱温为30℃。结果苯扎氯铵质量浓度在0.04~0.20 g/L( r=0.9999,n=5)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2%,RSD为0.59%( n=9)。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色谱峰分离度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混悬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龙华;宿洁;陈涛;卢京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安全管理对策预防临床给药错误的效果。方法比较医院2013年(实施安全管理前)及2014年(实施安全管理后)患者出现用药错误的比率。结果2014年119429人次患者中发生用药错误489人次(0.41%),显著低于2013年的95198人次中发生用药错误599人次(0.63%),P<0.05。结论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可提高用药安全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付廷雄;邓艾平;李春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综合护理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2例行参麦注射液结合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45例且行参麦注射液结合综合护理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低于治疗组的83.33%( 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综合护理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系统分析在中国申请的三氧化二砷应用于医药领域的专利信息。方法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和Soopat专利搜索引擎,检索在我国申请并公开的三氧化二砷在医药领域中应用的发明专利,并从其专利申请数量、区域分布数量、主要申请人、法律状态、技术动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三氧化二砷在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1年后增长趋势显著;国内专利申请人所在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及浙江沿海一带;国内申请量远高于国外在中国的申请量,国外申请量仅为4.44%,但国内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和药物制剂,国外则均为化合物;职务专利占申请总量的43.70%,申请人主要为大学(研究所)、公司、医院。结论我国在三氧化二砷的医药应用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专利的维护和成果转化率不高;三氧化二砷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应用价值,尤其具有广泛的抗瘤谱,故三氧化二砷在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仍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作者:邢爽;刘兰茹;岳鹏;刘培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丹七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12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凝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ACEI/ ARB)等常规性心脏病治疗药物,治疗组患者加用丹七片,口服。治疗28 d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素-1(ET-1)值,血清一氧化氮(NO)值,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人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71.43%( 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PA水平均上升,治疗组PAI-1表达水平下调,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且治疗组t-PA的上调水平与PAI-1的下调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O水平上升、ET-1水平下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组NO上升水平、ET-1下降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瘀斑、皮疹、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七片能治疗冠心病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纤溶系统的平衡,且能提高血管内皮的功能,临床效果好,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延华;沈凌霞;马成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后2种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在医院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5例,随机分为GP联合组182例与TP联合组183例。GP联合组采用艾迪+顺铂+吉西他滨,TP联合组采用艾迪+顺铂+多西他赛。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估不良反应,随访2年间的生存率、复发及转移率、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GP联合组血小板减少率和脱发率显著高于TP联合组( P<0.05),TP联合组的周围神经炎率显著高于GP组( P<0.05),其他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两组卡氏生活质量(KPS)评分高分出现在化疗后半年,然后逐渐降低,直至1.5年时仍显著高于化疗前( P<0.05),在2年时接近化疗前的水平( P>0.05),整个过程中同时段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的生存率与死亡率在同时段无显著性差异( P>0.05),0.5年生存率两组均为100.00%,2年生存率均在70.00%左右。结论两组联合方式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不良反应不同,具体应用中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
作者:杨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