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优势探讨

朱园;刘国龙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恶性肿瘤, 临床诊治
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作用,以期选择佳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5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常规影像学检查及PET-CT检查,原发灶则进行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灶诊断则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而定,行PET-CT融合图像,CT图像对比进行分析。结果 PET-CT无转移率、转移率、未发现病灶率均优于常规检查( P﹤0.05);PET-CT示淋巴转移数49个,其他转移病灶32个,均较常规检查多( P﹤0.05)。PET-CT检查后仍采用原方案的占48%;PET-CT融合图像能显示肿瘤大小、边界和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为外科手术提供切除范围。临床随访效果满意,仅1例肺癌肺门淋巴结和PET-CT结果不一致。结论 PET-CT可提高恶性肿瘤在分期和诊断方面的准确性,为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保障。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恩替卡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乙肝病毒感染40例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均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的8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各40例,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后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均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均明显增高( P﹤0.05);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颜艳;魏文惠;肖慈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云南黄连市售品质量评价

    目的:建立测定云南黄连中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等单体生物碱和总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UV)法,比较不同商品来源云南黄连质量的差异。方法 HPLC法采用色谱柱Venusil MP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冰醋酸(三乙胺调pH=5.0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5 nm;UV法于349 nm波长处测定总生物碱吸光度。联合上述方法对10批云南黄连药材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进样量分别在0.2000~2.0000,0.0924~0.9240,1.2780~12.78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8.61%,97.35%,99.03%,RSD分别为1.28%,1.52%,1.19%( n=6)。UV法测总生物碱质量浓度在5.112~25.56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聚类分析能将不同产地的10批云连药材分为3类。不同地区商品云南黄连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对市场上云南黄连的质量状况起到良好的评价作用,可为进一步系统研究云南黄连奠定基础。

    作者:张德伟;封海霞;谢汉林;丁博;牟腊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现状

    目的:调查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住院患者中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医院冠心病住院患者146例,对住院期间医嘱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住院患者中钙通道阻滞剂使用率为42.47%,低于其他多数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影响钙通道阻滞剂使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合并心力衰竭或陈旧性心肌梗死;使用率较高的钙通道阻滞剂为地尔硫和氨氯地平。结论该医院冠心病住院患者中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对部分患者钙通道阻滞剂使用指征不够明确、过于顾忌不良反应等问题,建议加强合理应用钙通道阻滞剂的相关培训。

    作者:高柳;姜甜;贾友宏;李一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甘露醇用量和疗程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的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及疗程的甘露醇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迟发性水肿疗效的关系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4例,均经头部CT证实,随机对照原则分为3组。混合组26例,采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甘露醇A组27例,给予20%的甘露醇125 mL,给药时间及疗程根据病情变化加减;甘露醇B组31例,给予20%的甘露醇250 mL,6~8 h 1次。于治疗1,14,21 d时头颅CT按多田氏法对比脑实质内血肿体积及水肿体积,同时分析脑CT脑水肿情况,检测3组间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结果在血肿体积上,3组治疗1,14,21 d无变化( P﹥0.05);在水肿体积上,混合组治疗1,14,21 d无变化( P﹥0.05);甘露醇A组、B组治疗1,14,21 d存在显著变化( P﹤0.01),治疗14 d及21 d后甘露醇B组显著高于混合组和甘露醇A组( P﹤0.01);治疗1 d后,3组间脑CT检查脑水肿情况无差异( P﹥0.05);在治疗14 d及21 d后,混合组脑CT检查脑水肿情况显著优于甘露醇A组和甘露醇B组( P﹤0.01),甘露醇A组、B组间存在差异( 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BUN及Cr均存在变化( P﹤0.05),甘露醇B组治疗后BUN及Cr水平显著高于甘露醇A组和混合组( P﹤0.01)。结论大剂量或长疗程甘露醇使用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迟发性水肿关系密切,且对肾脏损害明显,临床应用时应提高警惕。

    作者:陈建玲;谈晓侠;刘会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氯吡格雷联合护理干预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0例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进口氯吡格雷联合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均口服进口氯吡格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冠状动脉再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P﹤0.05),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P﹤0.05),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会玲;陈建玲;郝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跌打活血酊中阿魏酸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跌打活血酊中阿魏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迪马ODS2 C18柱(1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16 nm,柱温35℃,进样量10μL。结果阿魏酸质量浓度在2.835~56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4%,RSD为1.77%( n=9);3批样品中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0.015%,0.018%,0.012%。结论该方法可快速测定阿魏酸的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跌打活血酊的质量控制。

    作者:封传华;李刚;张静;徐兰;陶晓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某院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医院泌尿系统感染患儿的中段清洁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到41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54株,占61.20%;革兰阳性菌147株,占35.42%;真菌14株,占3.37%。构成比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及大多数头孢类抗生素普遍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氨基苷类抗生素普遍敏感;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均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药物敏感,而对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结论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谱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严重,临床应重视对患儿的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欧阳宏文;伍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6例美托洛尔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了解美托洛尔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至2015年国内医药期刊中有关美托洛尔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16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美托洛尔致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关节疼痛各2例;室上性逸搏心率,窦性停搏,室上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颜面及双下肢浮肿,阵发性头痛、胸闷加重,干咳,脱发、白发,视物模糊及腹部肌肉酸痛各1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美托洛尔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

    作者:李文军;罗敏;严郁;吴逢波;徐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61例

    目的:观察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122例绝经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试验组采用雌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后观察评定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以主观指标评价尿失禁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41%,高于对照组的39.34%( P﹤0.05)。试验组治疗前平均漏尿量为(9.2±8.6)g,治疗后为(4.0±5.3)g;对照组治疗前平均漏尿量为(9.0±8.8)g,治疗后为(5.8±5.4)g;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治疗绝经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舶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芍药甘草汤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探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小鼠足肿、热板法、醋酸扭体法。结果芍药甘草汤显著延长小鼠热板法的痛阈值,降低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炎症,但对蛋清诱导的炎症无效;芍药的作用类似于芍药甘草汤,但药效较弱;甘草无明显的抗炎镇痛抗炎作用。结论甘草芍药汤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其与甘草提高芍药的作用有关。

    作者:孙婷;姜建国;张广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胺碘酮致肝损害28例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胺碘酮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有关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篇,共28例胺碘酮引起的肝损害。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2~93岁;静脉滴注25例,口服3例;静脉用药肝损害发生在72 h内21例,超过72 h 4例;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停药和对症处理后,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心力衰竭,其余26例均在1~4周内好转。结论胺碘酮引起肝损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大于60岁者静脉用药发生率高,72 h内易发生,经对症处理均可好转。临床使用过程中应监测转氨酶,及时发现肝损害。

    作者:熊建群;高晓波;何珍;张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致寒战及发热1例

    患者,男,70岁,因“心慌、胸闷”于2014年4月6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病史,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高血压2级;冠心病;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入院体格检查:体温(T)36.8℃,脉搏(P)75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150/80 mmHg;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粗,未闻及湿性罗音,心界向右侧扩大。予扩冠、降压、调脂、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次日9时遵医嘱予第1组输液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山东省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1401100562,规格为每支50 mL∶5 g)5 g静脉滴注,滴速约10 mL/min,约滴至5 min,即出现寒战、发热,立即拔针停止输液,同时予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查见T 38.5℃,P 105次/分,R 26次/分,BP 140/75 mmHg,急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引起的输液反应,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同时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5 mg,约15 min后寒战、发热逐渐缓解。2 h后查见T 36.7℃,P 78次/分,R 20次/分,BP 135/70 mmHg。继续观察2h后未见明显异常。此后未再使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未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作者:乐嘉;李先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2014年2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2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归类统计、评价。结果2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0.8,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为115例(43.2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其次为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全身性损害,分别为31.20%,30.83%,9.77%,9.77%,严重不良反应15例(5.6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加大药品不良反应宣传力度,重视抗菌药物及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蔡乐;王颖;史红;苏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莫西沙星致四肢震颤乏力伴低血糖1例

    患者,男,82岁,主因“咳嗽、咳痰2周,胸痛10天”于2014年12月3日14:44入院。2014年11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黄白痰,无发热、胸痛、咯血,无胸闷、心悸,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等其他不适,未予重视。11月23日出现双侧胸前区疼痛,左侧为著,呈持续性隐痛,深呼吸或转动体位时无加重,仍偶有咳嗽、咳痰不适,自行口服止咳、化痰药物(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于12月3日门诊行胸部CT示贲门癌术后改变,吻合口周围壁略增厚;两肺渗出性病变,范围较2013-05-23片增大;双侧胸膜增厚,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当日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入院诊断为双侧肺炎;左侧胸腔积液;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贲门癌综合治疗后;反流性食管炎。入院后应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德国拜耳医药保健公司,批号为20131106,规格为每瓶0.4 g)0.4 g、每日1次抗感染,另使用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4 mg、每日1次对症治疗;按既往降糖方案早、中各口服瑞格列奈4 mg,晚口服阿卡波糖50 mg,入院前血糖控制稳定。住院期间血糖控制不佳,12月6日至11日起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空腹血糖低达2.2 mmol/L,餐后血糖低为3.9 mmol/L,12月7日起停用降糖药物,每日在密切监测血糖情况下口服高浓度葡萄糖溶液以纠正低血糖现象。12月11日(入院后第9天),诉四肢不自主震颤伴乏力感,家属诉患者睡眠时四肢不自主震颤并双手出现无意识抓取动作。追问患者及家属,上述现象初发生于入院后第6天,呈逐渐加重趋势,服用高浓度葡萄糖溶液血糖达标后仍有此现象发生。综合考虑,盐酸莫西沙星致低血糖及周围神经不良反应可能性大,当日停用莫西沙星,次日血糖上升,恢复使用降糖药物,未再出现低血糖现象,血糖控制水平佳。12月13日四肢震颤乏力症状稍好转,12月15日诉四肢震颤乏力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韩锐;付桂英;王静;赵振满;任文静;吴坤;张婉璐;尹月;贾立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68例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和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13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莫西林+甲硝唑+雷贝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左氧氟沙星200 mg+多西环素100 mg+奥美拉唑20 mg治疗,治疗4周后,分析治疗效果、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6%( 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 P﹤0.05)。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和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消化性溃疡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嘉利;周西汉;张慧;吴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卡络磺钠联合护理干预用于小儿腹部手术止血43例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卡络磺钠用于小儿腹部手术止血的疗效及护理方案。方法将收治的86例需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卡络磺钠注射液,对照组加用酚磺乙胺,均于术前30 min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术后静脉滴注2次/日,用药2 d。术后疼痛较剧烈患儿给予镇痛药。观察并记录患儿术中出血时间、切口出血量、单位面积出血量、术野情况以及术后引流量;记录患儿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功能情况、血常规、肝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中平均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且患儿切口出血量、单位面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术野清晰度较对照组更优( 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 P ﹤0.05);两组患儿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水平、肝功能指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P ﹥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卡络磺钠可对小儿腹部手术起到良好止血效果,有效缩短术中出血时间,减少切口出血量、单位面积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提高术野的清晰度,且安全性良好,不会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注重细节,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张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同时测定黄柏八味片中盐酸黄柏碱和盐酸小檗碱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柏八味片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黄柏碱含量的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2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0.5%磷酸溶液(用磷酸调pH至4.0,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2 g)-乙腈(65∶35),柱温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4 nm。结果盐酸小檗碱与盐酸黄柏碱进样量分别在0.204~1.020μg和0.506~2.530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8%和99.82%,RSD分别为0.14%和0.51%( n=6)。结论该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准确,组分分离良好,可用于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湘杰;朱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神经外科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化研究

    目的:了解2011年至2013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神经外科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率、各种病原菌的检出率以及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11年至2013年神经外科病区医院感染率在6%左右,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约占1/2。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试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尚保持较好的敏感性,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应加强要去临床管理,临床医生和药师共同努力,以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

    作者:陈兢;左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影响因素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综述半夏中总生物碱含量影响因素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半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总生物碱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含量受产地、栽培方式、炮制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镇咳、抗炎、止呕等药理作用。

    作者:肖琦;阳文武;张德伟;易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50例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应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 P﹤0.05),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美国胸科学会呼吸困难修正评分量表( MMRC )评分为(0.92±0.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9±0.81)分( 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作者:阳俊;胡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