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李涛;江涌
目的:建立测定厄贝沙坦中叠氮化物残留量的离子色谱法。方法采用IonPac AG11-HC保护柱(50 mm ×4 mm),IonPac AS11-HC分析柱(250 mm ×4 mm);淋洗液采用低浓度的 KOH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进样量25μL。结果叠氮化物离子质量浓度在0.542~2.168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0.9997),方法检测限为0.25 ng,定量限为1.25 ng。结论该法简单快速,专属性强,结果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厄贝沙坦中叠氮化物残留量的检测。
作者:林伟豪;李东;吴婵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试验组患者则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4%( 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5%( P<0.05)。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宇丽;李庆红;毕静;马桂琴;黄跃雁;刘吉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剂量选择。方法选择医院诊治的3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中经氨氯地平2.5 mg/d治疗2周降压未达标的231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77例。A组予氨氯地平2.5 mg/d+替米沙坦60 mg/d,B组予氨氯地平5 mg/d+替米沙坦60 mg/d,C组予氨氯地平10 mg/d+替米沙坦60 mg/d,用药持续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隔2周测量血压、心率,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和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收缩压,3组每次测量值均显著低于用药前( P<0.05),其中第14天A组和B组均显著高于C组( P<0.05),其他3次检测中仅A组显著高于C组;舒张压,A组和B组第42天和第56天显著低于用药前( P<0.05);血压达标率从高到低分别为C组、B组、A组,第28天C 组显著高于 A组和 B 组( P <0.05),第28,42,56天 C 组均显著高于 A 组( P <0.05);血浆 NO 水平 C 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5),AVP水平C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氨氯地平10 mg/d+替米沙坦60 mg/d的联合用药方案在血压达标率、改善血浆NO及AVP方面更优。
作者:杜锦权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纤溶酶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前列地尔和纤溶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全血比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 P<0.05)。治疗后,除峰间潜伏期(IPL)Ⅰ~Ⅲ无明显变化外,两组IPLⅢ~Ⅴ,IPLⅠ~Ⅴ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组间比较,潜伏期(PL)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LⅢ,PLⅤ试验组均好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比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影响治疗的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纤溶酶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洪武;许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就诊的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试验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吸入,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干粉吸入剂吸入,同时给予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吸入。均治疗12周。观察并记录每日哮喘症状并评分,测定大呼气峰流速(PEF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流式细胞仪检测调节性T细胞( Treg )、Th1及Th2细胞的表达,每4周1次。结果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后,两组哮喘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各时间段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P<0.05),且治疗第4周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Treg及Th1细胞百分率及Th1/Th2比值各时间段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P<0.05),且治疗第4周试验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 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段Th2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且治疗第4周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疗效可靠,能明显改善免疫紊乱状况,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白玉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凝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PCI术后抗凝的65例ACS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情况,住院期间的血栓、出血、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治疗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P<0.05);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低分子肝素进行PCI术后抗凝的ACS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而且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降低患者MACE发生率。
作者:张红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品管圈对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将两组护士的护理指标和患儿的依从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综合考核成绩显著提高,而卡片及病历书写错误率则明显下降( P<0.05)。两组患儿配合的患儿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紧张的患儿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配合的患儿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儿父母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提高了护士的护理能力,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了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护理质量。
作者:籍子英;边亚;赵丽明;智丽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中添加益生菌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组早期加用益生菌。监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上臂围、上臂二头肌部位皮褶厚度等指标,观察住院期间患者并发症及近期意识恢复情况。结果营养支持21 d后,治疗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消化道出血和肠道菌群失调的例数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近期意识好转的例数也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的营养状况及肠道功能紊乱,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营养状态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作者:张慧;李涛;江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胺碘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观察组心房颤动发作次数(5.42±1.87)次/年、持续时间(4.02±1.24)h,对照组分别为(13.29±3.51)次/年、(8.95±2.77)h,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息心室率(73.54±8.79)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47.28±7.96)%,对照组分别为(88.95±11.31)次/分、(40.87±5.6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可靠,能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检索和评价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临床应用观察和网络检索国内用替格瑞洛治疗ACS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共300例,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按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判断,替格瑞洛总有效率80%以上,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和低于氯吡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CS,早期疗效确切,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替格瑞洛治疗ACS早期疗效可靠而安全,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亚红;卢海波;宋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病及对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坎地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坎地沙坦治疗。结果观察组用药前后24 h收缩压(SBP)差值为(13.79±7.16)mmHg,24 h舒张压(24 h DBP)差值为(8.91±6.09)mmHg;对照组用药前后24 h SBP差值为(11.17±7.07)mmHg,24 h DBP差值为(6.24±5.42)mmHg。治疗后,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为(11.15±2.14)mmHg,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为(8.92±2.13)mmHg,白昼(早上6点至晚上10点)平均收缩压变异性(dSBPV)为(9.34±2.31)mmHg,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DBPV)为(7.51±0.63)mmHg,夜间(晚上10点至早上6点)平均收缩压变异性(nSBPV)为(9.26±1.34)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性(nDBPV)为(7.22±1.27)mmHg。对照组24 h SBPV为(12.63±2.43)mmHg,24 h DBPV为(10.44±2.45)mmHg,dSBPV 为(10.71±2.39)mmHg,dDBPV 为(8.41±1.11)mmHg,nSBPV 为(10.78±2.11)mmHg,nDBPV 为(8.17±2.01)mmHg。结论坎地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可有效发挥降压作用,并使血压变异性减小。
作者:刘丹丹;李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d治疗,B组给予缬沙坦80 mg/d治疗,C组给予缬沙坦320 mg/d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脑钠肽( BNP )及左室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3组患者未出现低血压、肾功能及血钾异常情况,心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 P>0.05),C组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A组及B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低于A组及B组,AngⅡ及BNP均低于A组和B组( P<0.05)。结论大剂量缬沙坦能够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重构,有效提高心功能,对血管紧张素及脑钠肽水平的控制优于小剂量缬沙坦及贝那普利,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庆华;洪雷;方胜先;彭文君;曾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用于小儿季节性流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季节性流感患儿,按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治疗组患儿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对照组则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为(2.09±0.68)d,咳嗽消失时间为(3.13±0.98)d,咽痛消失时间为(3.02±0.85)d,进展为肺炎的发生率为2.04%,总症状积分为(1.02±1.09)分,临床总有效率为97.9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2.79±0.82)d,(3.92±1.39)d,(3.89±1.21)d,28.57%,(2.01±1.68)分,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季节性流感,临床总有效率提高,患儿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英;李居武;于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医生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知晓情况及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以医院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1份。内科医生有73人知晓双硫仑样反应相关知识,外科医生有52人;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情况知晓率分别为59.54%(78/131),69.47%(91/131),17.56%(23/131),30.53%(40/131);有40名(30.53%)临床医生曾接诊过双硫仑样反应患者。愿意接受相关知识培训的临床医生有122人,希望通过全院集中培训方式和分发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的形式接受培训的需求高。结论临床医生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知晓率高,但对诊断、治疗等情况了解不足,有接受培训的需求,可采取全院集中授课的方式或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的形式。
作者:熊建群;孙亮;周金;龚涵;何珍;高晓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盐酸托莫西汀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方法将183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2例,观察组9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盐酸托莫西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onners量表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 )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两量表中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Conners量表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P<0.05),其中多动指数、冲动-多动、心身障碍问题指标观察组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焦虑指标观察组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 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WCST卡片测验指标均有好转( P<0.05),其中观察组完成分类数及持续性应答数两项指标治疗后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两组患儿错误应答数、概念化水平、持续性错误数治疗后未见明显差异( P>0.05)。结论盐酸托莫西汀联合护理干预治疗ADHD疗效确切,且显著优于仅单用药物治疗。
作者:张薇;李兵;冯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微创碎吸术后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引流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监测血肿引流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和72 h检测血肿引流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质量浓度较高,而丙二醛质量浓度较低。观察者患者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增高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引流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丙二醛水平,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石滴坚;余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PCIA )用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TURP )的效果。方法选择行TURP术后镇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观察组联合地佐辛行PCIA,比较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手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 h为(0.49±0.21)分、术后8 h为(1.13±0.43)分、术后24 h为(1.45±0.51)分、术后48 h为(0.98±0.48)分,对照组分别为(1.34±0.64)分、(1.68±0.85)分、(2.49±1.03)分、(1.98±0.9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48 h膀胱痉挛次数为(3.21±1.24)次、膀胱痉挛持续时间为(5.03±1.87)min、膀胱冲洗时间为(1.75±0.49)d,对照组分别为(5.11±1.79)次、(9.14±2.79)min、(2.68±0.85)d,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PCIA用于TURP手术镇痛效果好,可减轻术后患者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戴礼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护士主导护理模式辅助盐酸利托君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接受治疗的80例先兆流产患者,将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盐酸利托君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护士主导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干预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护士主导护理模式辅助盐酸利托君治疗先兆流产,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药物的溶剂用量,提高审方水平,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统计223种静脉滴注药物溶剂用量的标注情况;依据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的输液处方,统计并分析静脉滴注药物溶剂用量不合理的使用情况。结果223种药品说明书中,标注不完整的情况较多,比例为37.67%;溶剂用量不合理用药总计155例,主要有溶剂用量偏少(70.97%)、溶剂用量偏大(7.74%)、输液浓度超标(21.29%)等情况。结论审方药师与处方医师均需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溶剂及用量,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合理用药。
作者:陈丽娜;王向东;宋广福;邱程锦;赵长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特点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部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标本分离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测。结果在分离的1904株大肠埃希菌中,来自泌尿外科的菌株多,为305株(16.02%);检出标本以痰液所占比例高(41.70%),尿液次之(31.46%);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厄他培南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监测,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产生更多耐药株。
作者:罗文才;倪丹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