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亮;汪燕;潘小玲
目的:建立测定半夏糖浆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方法采用Welch(月旭)Ultimate XB-C18柱(250 mm ×4.6 mm,5μm),以pH=3.0的0.02 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含0.4%的三乙胺)-甲醇(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质量浓度分别在1.9344~92.85μg/mL和2.4813~119.1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Y=0.8888 X-0.0672,r=1.0000( n=6)和 Y=0.6911 X-0.1396,r=1.0000( n=6),回收率均大于95.00%( n=6)。结论该方法分离度、线性关系、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均符合要求,适合于半夏糖浆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
作者:付静;朱月月;聂诗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考察甘露醇注射液与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应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药物临床配伍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温度、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加入条件下甘露醇饱和溶液的含量,采用激光-微粒分析仪测定加入地塞米松对甘露醇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降低,甘露醇溶解度明显下降;地塞米松能降低甘露醇的溶解度,其降低程度与地塞米松加入量呈正相关。结论加入地塞米松的甘露醇注射液在较低温度下易析出结晶;地塞米松与甘露醇注射剂好分开使用或现配现用,且确保其液体温度超过20℃;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可替代甘露醇注射液与地塞米松配伍使用,更安全稳定。
作者:杨伶俐;李春燕;徐帆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甲真菌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独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各45例。单独用药组仅给予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结果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相比临床症状、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及病甲消退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单独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20.00%和15.56%,均明显低于联合用药组的6.67%和4.44%( 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相比成本降低,效果提高,C/ E及ΔC/ΔE降低( P<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显著,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医疗费用低,药物经济学意义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立欣;边莉;张金芳;师小萌;王月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各40例。比较两组术后1 d、术后2周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 )-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FIB,IL-1,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通过降低FIB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杨卫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使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患者加用沙格列汀,每次5 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患者继续予以二甲双胍,每次500 mg,每日3次,口服。均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组空腹血糖(FB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胰岛β细胞分泌水平(空腹C肽、2 h 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体重指数(BMI)、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0.05);对照组FBG、空腹C肽、2 h C肽、BMI及eGFR均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P>0.05);治疗组FBG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空腹C肽、2 h C肽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其他无明显差异( P>0.05)。两组均未发生低血糖等不良事件,两组仅各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 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安全性好,未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体重也未见增加,且对肾功能和胰岛β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封杰;石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工作方法。方法分析临床药师参与ICU患者用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具体实践关注的要点。结果临床药师从药品贮存和配制质量管理、药物及溶剂选择、给药途径和速率、对医护人员开展宣教、对患者用药监护及宣教等方面,参与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从事药学实践。结论临床药师从多方面入手,可尽快融入ICU用药安全管理,提供药学服务。
作者:叶根深;忻志鸣;朱裕林;邢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建立测定小儿胃宝咀嚼片中熊果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ODS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醋酸铵(70:16:14:0.5),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熊果酸质量浓度在0.1236~0.8240 g/L ( r=0.9995)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45%,RSD为1.30%( n=5)。结论该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小儿胃宝咀嚼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杜小英;姜锦花;宋愿智;马东卫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干预,促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病历中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确定干预指标并进行干预,分为1次、2次、3次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3次干预后,用药无指征率由干预前的38.66%降至干预后的6.50%( P<0.05);用法用量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8.00%降至干预后的2.50%( P<0.05);溶剂选择不当率由干预前的10.83%降至干预后的4.50%( P<0.05);稀释比例不当率由干预前的22.00%降至干预后的6.00%( P<0.05);用药疗程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30.83%降至干预后的7.00%( P<0.05);联合用药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1.0%降至干预后的4.00%( P<0.05);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由干预前的(2316.0±1410.9)元降至干预后的(1786.3±967.0)元( P<0.05),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由干预前的(412.6±801.2)元降至干预后的(194.0±28.3)元( 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干预提高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水平。
作者:刘小芹;黄荣海;刘月玫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至2013年基本药物采购及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及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提供指导。方法参照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基层应用部分,利用中心信息系统对基本药物应用品种、数量、销售金额、比例、限定日费用(DDC)、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年至2013年,该中心平均采购基本药物种类270种,其中国家基本药物3年平均应用种类166种,该市增补基本药物3年平均为104种;基本药物应用种类占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的构成比分别为54.72%,52.77%,54.40%;该市增补药物占该市增补基本药物种类构成比分别为85.59%,78.12%,82.81%。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构成比分别为30.66%,30.62%,22.99%;该市增补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构成比分别为69.34%,69.38%,77.71%。结论该中心2011年至2013年基本药物应用呈上升趋势,增补药物在基本药物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基本药物中中成药的销售额逐年增加,而抗菌类药物近年销售额呈下降趋势。
作者:倪美玲;陈涛;陈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妇炎灵胶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医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配合睡前灌肠疗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妇炎灵胶囊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7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白带异常、B超提示包块或积液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妇炎灵胶囊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加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杨舜芳;陈伟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对肺癌骨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医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重酒石酸长春瑞滨联合顺铂进行全身化学治疗(简称化疗),21 d为1个周期,共化疗3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伊班膦酸钠治疗,每21天静脉滴注1次,连续治疗3个周期;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时给予曲马多等镇痛药物。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转移病灶缩小程度为6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 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 P<0.05);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对肺癌骨转移患者有一定积极作用,用于辅助治疗可缩小患者溶骨性病灶,缓解患者疼痛,并控制骨转移,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林;王迪;万轲;徐国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服用美托洛尔后的自主神经失衡的改善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凝、调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应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率变异性( HRV )时域、频域指标的积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P<0.01);两组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5),治疗组心肌梗死复发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11.10%,两组治疗后心脏标志物、血脂参数(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美托洛尔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HRV指标,恢复自主神经失衡,且在心功能恢复、减少复发次数、改善血脂及hs-CRP水平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施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健脾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50例门诊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检查诊断后按就诊时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患者予健脾消食汤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曲美布汀)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心、肝、肾功能,症状积分,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评估,检测患者的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常规,心、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无药品不良反应;用药治疗后的临床症状、GAS及MTL水平、生活质量评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05)治疗组改善幅度更明显;治疗组总体复发率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健脾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更佳,且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杨剑兵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检测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qnr基因的存在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痰标本中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菌114株,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耐药性,三维试验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法检测ESBLs酶、AmpC酶及qnr基因存在情况。结果11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阳性58株(50.88%),产AmpC酶14株(12.28%),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0株(8.77%),qnr阳性2株;产酶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不产酶株。结论痰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检测率较高,多重耐药明显;碳青霉烯类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张欣欣;王勇;杨庆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急诊早期应用醒脑静注射液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总结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92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90例患者完成研究;观察组3例(3.26%)患者在急性期经治疗无效后死亡,对照组7例(7.78%)患者在急性期经治疗无效后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31);观察组患者伤后12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 )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 Z=3.00,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外伤后癫痫(7.87%比25.30%)、交通性脑积液(5.62%比4.82%)、脑震荡综合征(8.99%比24.10%)、慢性创伤性脑病(8.99%比15.66%)和总体远期并发症发生率(31.46%比69.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急诊早期应用醒脑静注射液可显著改善颅脑外伤患者伤后12个月时的GOS评分,降低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艳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 PERK-ATF4-CHOP通路在苦参碱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0,1.0,2.0,4.0 g/L苦参碱处理HOX-Rb44细胞24 h,MTT、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94,GRP78,ATF4以及PERK下游peIF2α及CHO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苦参碱质量浓度的增加,HOX-Rb44细胞增殖抑制增加,凋亡率显著升高( P<0.05),GRP78与GRP94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ATF及PERK下游peIF2α及CHOP蛋白表达升高。结论苦参碱处理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可能在其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来小丹;欧阳净;石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根据近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药物通过雾化吸入疗法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新进展。雾化吸入疗法借助其优点,已成为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荣凤;李逸阳;林海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用改良序贯法测定小儿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的半数有效量( ED50)和95%有效量( ED95)。方法随机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Ⅰ~Ⅱ级、接受MRI检查需镇静的1~6岁患儿30例,MRI检查前30~45 min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剂量根据改良序贯法确定,根据上1例患儿检查中的镇静效果,下1例患儿增加或减少0.25μg/kg。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出右美托咪定有效镇静的 ED50,ED95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的 ED50为2.15μg/kg,95% CI为1.93~2.32μg/kg;相应的 ED95为2.60μg/kg,95% CI为2.39~3.68μg/kg。结论小儿MRI检查中右美托咪定滴鼻简便安全,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改良序贯法测定其镇静的 ED50和 ED95分别为2.15μg/kg和2.60μg/kg。
作者:柯昌禄;纪宏新;陈文;李安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根据病变的不同节段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相应穴位注射,同时联合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患者单用丹红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评分为(32.5±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2.1)分( P<0.05);观察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灯盏细辛穴位注射联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或单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有疗效,前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临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后者。
作者:张文雄;李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72例行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A),背景剂量为2~3 mL/h,自控剂量为2 mL/30 min,锁定时间30 min。对照组予芬太尼镇痛,负荷量芬太尼为1μg/kg;治疗组予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镇痛,负荷量氟比洛芬酯为1.8μg/kg。均治疗7 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8,12,24,48,72,168 h视觉模拟评分(VAS)降低( 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及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升高( 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能有效缓解TKA术后疼痛程度,增加膝关节活动度,镇痛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万斌;吕征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