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颖;陈默;孙宽
目的:探索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道。方法考察和分析大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的现状,从而探索联办分院药剂科的管理思路。结果与结论联办分院是依托于院本部而不同于医院集团中的医院,因而联办分院药剂科的管理应该充分凭借院本部的资源,发挥院本部对联办分院的优势影响,且又相对自成体系,并非简单地复制院本部的管理,从而使药剂科良性发展。
作者:冯小荣;徐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测定麻黄止嗽胶囊中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3:97)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02~3.12μg范围内、盐酸伪麻黄碱在0.01~1.5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3种质量浓度盐酸麻黄碱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6%,99.44%,105.10%,盐酸伪麻黄碱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48%,102.75%,100.5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雷成康;张楠;谢志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医院收治的72例未接受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中等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3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治疗,中等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5 mg/kg和1 mg/kg甲泼尼龙,同时选取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4组儿童治疗前、治疗后4 d、治疗后7 d血清TNF-α水平,以及3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中等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P<0.05),住院时间、胸片部X线摄片阴影消退时间、发热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 P<0.05);治疗前,治疗后4 d、治疗后7 d中等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TNF-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P>0.05);中等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患儿TNF-α治疗前、治疗后4 d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治疗后7 d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4 d、治疗后7 d 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结论中等剂量和小剂量甲泼尼龙均能够显著降低支原体肺炎患儿TNF-α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韩蔷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别嘌醇致不良反应的规律,指导临床安全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别嘌醇致不良反应的病例及文献。结果别嘌醇导致的不良反应前4位分别为药疹,发热、肝、肾功能损害;重症药疹的发生率、死亡率高;中老年男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受损人群使用时应注意;与有些药物,如氢氧化铝、阿糖腺苷等不宜合用;重症药疹的发生可能与人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相关。结论别嘌醇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中老年男性、合并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
作者:熊建群;杨远荣;丁卓伶;王文琼;高晓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医院2011年1至5月和2012年1至5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设为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长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进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降为61.11%;品种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性提高;术前术后更换品种的病例降低;联合用药比例由2.55%降为0。结论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显著,合理性提高。
作者:李静;刘晓玲;贺玫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对肾病综合征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治疗,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 UPE)、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24 h UP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Scr及BU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药物对肝脏及血液系统的损害较明显,19.51%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14.63%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对于减轻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作用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对于改善患者肾功能没有意义。环磷酰胺具有较明显的肝肾毒性,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作者:刘沫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测定聚甲酚磺醛栓含量的电位滴定法。方法采用玻璃-饱和甘汞电极,用电位滴定法测定聚甲酚磺醛栓的含量。结果经方法学验证,聚甲酚磺醛线性范围是0.12~0.21 g,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0.99%,RSD=0.25%( n=9)。结论该测定方法快速、准确,适量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郑静;王小兵;刘斐;徐晓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采用动态浊度法研究乙醇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影响。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建立4个浓度点的标准曲线,采用干扰试验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乙醇对外加内毒素的回收率,研究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试验的干扰情况。结果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9886(应大于或等于0.980),标准曲线成立。供试液中乙醇浓度浓度为5%及以下时外加细菌内毒素的回收率在50%~200%范围内。结论乙醇在浓度为5%或以下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无干扰作用。
作者:祝清芬;逯传凤;魏霞;张娟;郝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萘哌地尔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并用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其进行增殖,用细胞计数法检测和比色法研究萘哌地尔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应荧光法测定细胞内的钙浓度,用实时PCR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经鉴定阳性数量达到96%,符合实验标准。各组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加药前后细胞的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 NE )能明显诱导细胞的增殖,吸光度( OD )值为(0.55±0.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2±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萘哌地尔可抑制细胞的增殖,OD值为(0.30±0.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NE能显著促进细胞中c-myc和c-fosmRNA的表达,分别为(132.5±8.9)与(670.5±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2.6)与(22.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HRG-1 mRNE的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萘哌地尔对NE诱导的c-fosmRNA和c-myc过度表达和HRG-1 mRNA表达的降低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钙离子浓度与基因表达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萘哌地尔可明显的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细胞内血钙浓度,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邹艳萍;王淑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地胆草 Elephantopus scaber Linn.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产于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及我国的南方诸省,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胃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肾炎水肿、疖肿等。地胆草含有倍半萜、三萜、黄酮等成分,近年来从中发现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因具有强大抗肿瘤活性而备受关注。为了更好的发掘、利用地胆草资源,该文综述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左爱学;饶高雄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高血压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病情监护和用药处理,探讨对该类患者的药学监护点。方法参与临床查房,查阅病历,参与治疗方案讨论,提出相关药学监护点。结果通过药师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与医师讨论,提出药物调整方案,患者相关治疗好转。结论临床药师从药学专业出发,参与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效果良好,并保障用药安全。
作者:马健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耐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肝病门诊就诊的耐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停用阿德福韦酯,改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用量0.5 mg/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检测肝功能、乙肝标志物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第48周,患者HBV-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5.00×102拷贝/mL)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阳性组25例,HBeAg阴性组19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12周、24周、36周、48周,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阳性组分别为46.15%,53.85%,88.46%,96.15%,HBeAg阴性组分别为35.00%,50.00%,85.00%,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12周、24周、36周、48周,HBeAg阳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26.92%,38.46%,46.15%,57.69%,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4.62%,50.00%,61.54%,73.08%,其中12周与4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耐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朱喜增;翟玉峰;王江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建立藏药二十味肉豆蔻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肉豆蔻、红花、乳香、降香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豆蔻醚的含量,色谱柱为Comatex C18柱(2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35℃,体积流量为1.0 mL/min。结果肉豆蔻醚质量浓度在0.1044~1.044 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2=0.9992),平均回收率为101.46%,RSD为1.94%( 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二十味肉豆蔻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巴桑卓嘎;武尉杰;周雪杉;吴梅;谭睿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医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2011年至2013年麻醉药品的消耗金额、用药频度( DDDs )及日用药金额等进行分析。结果3年来该院麻醉药品金额稳中有升,DDDs大的是注射液盐酸瑞芬太尼。结论该院麻醉药品基本用药合理,但仍需改进。
作者:魏智中;杨宗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米诺环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组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71.43%,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较好,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单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比,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用药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更理想。
作者:汤小斌;龙恩武;季平;袁浩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拟行中期妊娠引产的孕妇13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试验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进行引产,对照组仅采用利凡诺进行引产。结果试验组孕妇的平均宫缩启动时间为(15.2±6.1)h,胎盘平均娩出时间为(6.4±3.1)h,总产程为(7.2±3.3)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应用米非司酮与利凡诺可明显使引产产程时间缩短,且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永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调研2012年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抗感染联合用药情况并进行点评,加强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查2012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住院抗感染联合用药的治愈率(C)、人均住院天数(E)、人均日治疗金额J(F/D)、药品总金额占治疗总金额的比例I ( H/F )、人均日药品金额G(H/D)、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M(L/A),单用及联用抗菌药物频率排序、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O)的比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均治疗金额、合理用药数字化点评等。结果 C为99.01%,E为7.64 d,G为720.46元,I为44.65%,K为321.70元,M(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100.00%,O(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为54.30%,使用抗菌药的人均治疗金额Q为5506.86元,单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头孢西丁及氨曲南、头孢美唑和奥硝唑;二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为奥硝唑氯化钠+头孢西丁、奥硝唑氯化钠+头孢美唑、奥硝唑氯化钠+萘夫西林、依替米星+奥硝唑、头孢西丁+氨曲南、依替米星+氨曲南;三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仅为9.90%,主要为依替米星+氨曲南+头孢西丁(或头孢美唑)、依替米星+奥硝唑+诺氟沙星(口服)等。结论医院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伴感染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联合抗感染用药有优化或商榷余地,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和管理。
作者:沙皖;戴德银;白兰;陈路佳;肖莎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患者男,58岁,体重69 kg,因确诊肺癌2月余、脑转移,于2012年10月23日起自服院外购买的吉非替尼片(商品名易瑞沙,印度 Natco公司,批号为700348,用法为0.25 g/d)治疗,咳嗽、咯痰及喘累症状逐渐缓解,11月13日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缩小,12月11日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肺癌脑转移”收治入肿瘤科,住院期间一直服用吉非替尼。12月13日起服用辛伐他汀片(20 mg,睡前服,2013年1月9日停用),16日诉厌油、纳差,进食量欠佳,小便正常,大便里急后重感,黄色稀糊状大便与成形便交替出现,查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12月18日开始出现恶心呕吐,每天2~3次,非喷射性,进食量明显减少;腹部潮热、腹平软,无腹胀,脐周轻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腹泻加重,每天6~7次黄绿色稀水便,大便隐血阳性;面部出现散在褐色皮疹,鼻腔少量渗血。给予奥美拉唑注射液、胃复安抑酸止吐,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无明显改善。12月22日出现解血大便,予以蛇毒血凝酶对症处理。2013年1月2日未再解鲜血大便,但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未明显缓解,并出现血尿,1月4日尿常规示红细胞4351.28μL(参考值0.00~17.00μL);1月6日尿常规示红细胞3871.72μL;经禁食、止吐、止泻、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且有加重趋势;1月8日尿常规示红细胞6311.85μL,泌尿系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提示小肠低位性肠梗阻。当日消化科、肾内科会诊后患者消化道症状、鼻出血、便血、尿血、面部皮疹均考虑均为吉非替尼所致不良反应。但患者服用吉非替尼治疗有效,多次复查胸部CT示肺部病灶较前缩小,在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1月9日起暂停服用吉非替尼和辛伐他汀片,同时予禁食禁饮、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停用吉非替尼第3天(1月11日),诉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前好转,仅腹泻2~3次,稀糊状大便,仍诉解血尿,无鼻出血、血便;1月13日无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仍解稀大便1~2次/天,无鼻出血和血大便,无肉眼可见血尿;1月14日复查尿常规示红细胞39.40μL,复查腹部平片原肠梗阻有所缓解(与前片比较)。1月19日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无血尿、腹胀、腹痛,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复查尿常规示红细胞5.03μL。2月6日再次开始口服吉非替尼(0.25 g/d)治疗,仅出现轻度腹泻,余无明显不适。2月23日病情稳定出院,院外继续服用吉非替尼治疗,电话随访仅轻微消化道不良反应,未再出现鼻出血、血尿等出血症状。
作者:陈霞;余福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在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过程中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辅助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作者:赵玉琴;刘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收集整理并探讨注射用兰索拉唑的配伍禁忌及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注射用兰索拉唑与多种药物混合后出现变色、混浊、沉淀等现象。结论兰索拉唑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联合用药,规避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洪燕燕;黄燕玲;吴丹丹;甘惠贞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