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部
目的: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探讨医嘱审核及干预、培训及反馈、再干预三步走的措施对药学干预的效果。方法通过边干预边收集数据的方式,对2013年前3个季度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干预,不合理医嘱比例明显下降。结论特有的干预与培训反馈交叉配合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比例,同时,积极的沟通和学习建立了药师和医师之间交流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药学干预的效果。
作者:陈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1例支气管扩张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探讨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和关键点。方法通过对患者治疗方案及国内外指南、新研究结果的分析,探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学工作者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参与制订药物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结论个体化药学服务可使临床用药更规范、合理。
作者:刘静雯;赵庆春;孟威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加用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医院普外中心行TIPS+特利加压素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8例,设为A组;选择同期医院消化中心行内镜套扎+奥曲肽治疗的同类患者52例,设为B组。结果两组48 h成功止血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A组6周内再出血率、半年生存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优于B组( 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IPS是治疗门脉高压型消化道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可协同加强止血效果,进一步降低门脉压,有效预防短期内再出血。
作者:王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建立二十五味鹿角丸(红花、丁香、肉豆蔻、降香等)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丁香、肉豆蔻、降香、木香、乳香和决明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色谱柱为Luna 5u C18柱(2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为403 nm,柱温为35℃,流速为1.0 mL/min。结果薄层鉴别均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羟基红花黄色素 A质量浓度在6.45~77.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4%,RSD为2.29%( n=6)。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简便、灵敏、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二十五味鹿角丸的内在质量。
作者:次旦多吉;武尉杰;万萌萌;周珊珊;万军;谭睿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肌肉注射全身给药,B组患者子宫动脉局部给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学声像变化,比较临床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学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妊娠物显著缩小( P<0.05),前壁下段肌层厚度、血流阻力指数(RI)显著升高( P<0.05),且B组更明显( P<0.05);B组转子宫切除术率、清宫术前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β-HCG降至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或短于A组( 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P<0.05)。结论甲氨蝶呤对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显著,经子宫动脉局部给药的效果优于经肌肉注射全身给药。与全身给药比较,局部给药具有保守治疗时间短、转子宫切除术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洁;郭道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3种药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疗效及护理配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牙本质过敏症患者85例,根据使用药物治疗的不同分为3组,A组28例给予75%氟化钠甘油糊剂,B组25例给予氢氧化钙糊剂,C组32例给予Prime-BondNT粘结剂进行治疗,3组患者均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C组患者即刻治疗效果优于A组和B组( P<0.01),3组随访半年后临床疗效无差异( P>0.05)。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 P<0.05)。结论采用Prime-BondNT粘结剂即刻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和75%氟化钠甘油糊剂、氢氧化钙糊剂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作者:刘丽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归纳中药材、复方制剂中胡芦巴碱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概述了不同中药材、复方制剂中胡芦巴碱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分离分析方法、薄层色谱检测法、电泳分离分析方法和仪器联用分析法,可为胡芦巴碱中药材及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制订提供参考。结论中药材及复方制剂中胡芦巴碱的检测方法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药品质量控制要求的提高,还需采用更快速、精确的检测方法。
作者:曾圣雅;周吉银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喂养不耐受新生儿124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A 40例给予红霉素治疗,对照组B 40例给予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44例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均以7d为1个疗程,对比3组患儿呕吐、腹胀及胃潴留的消失时间,达到胃肠足量喂养的时间,1周内日体质量增长状况。结果治疗组呕吐和胃潴留症状消失时间、治疗5d达全胃肠喂养例数、治疗1周体重增长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理想,方法较为简便,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刘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在疤痕子宫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间行人工流产术的84例疤痕子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2 d口服米非司酮的患者42例作为治疗组,术前未用米非司酮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59%( 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疤痕子宫人工流产中的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饶育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改良长效低浓度骶管阻滞用于药物中期引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药物中期引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中期引产的镇痛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长效低浓度骶管阻滞进行镇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宫缩痛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的产程时间、镇痛起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1)。结论改良长效低浓度骶管阻滞能有效治疗药物中期引产患者的产痛,比传统方法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姬素红;肖三虎;姬娜;苗雪英;王雅丽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比较加入苯甲酸、吐温-80、聚维酮及聚乙烯醇1750±50对呋喃西林溶解度的影响,并进行呋喃西林溶液制备工艺及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方法在呋喃西林溶液中分别加入苯甲酸、吐温-80、聚维酮及聚乙烯醇1750±50,观察其溶解度的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呋喃西林的含量,考察不同灭菌时间、不同灭菌温度下呋喃西林溶液的含量变化,确定合理的灭菌温度和时间;通过留样观察法对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苯甲酸、吐温-80、聚维酮及聚乙烯醇1750±50均能使呋喃西林的溶解度提高;灭菌温度100℃以下、灭菌时间15~30 min对呋喃西林含量无显著性影响,灭菌温度100℃~121℃、灭菌时间30~60 min对呋喃西林含量有显著性影响。结论聚乙烯醇1750±50可显著提高呋喃西林的溶解度且稳定性好;采用灭菌温度100℃、灭菌时间30 min、及时出锅散热等措施,能提高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
作者:王苑桃;王志鹏;马远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黄体酮通过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黄体酮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保胎成功32例(91.43%),对照组29例(8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82);治疗组腰痛、止血、腹痛3个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32,10.645,5.973,P=0.000);两组治疗后血清孕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P=0.000),两组血清孕酮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93,P=0.0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疗效优于肌肉注射,具有安全可靠、起效快等特点,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惠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M受体阻滞剂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采用M受体阻滞剂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进行治疗,B组仅采用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调节灵敏度及刺激反应率相似,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 t=10.6228,20.1761,P=0.0000);治疗后,两组双眼屈光度均有所改善,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 t=10.3137,9.4650,P=0.0000);两组治疗后前房深度增加、晶体厚度减少、瞳孔直径变大。A组改善程度优于B组( t=10.1905,3.3607,11.4966,P=0.0000,0.0008,0.0000)。结论采用M受体阻滞剂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任立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Ig)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至2013年住院治疗的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组加用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均显著下降( 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P<0.05);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均上升( 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 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 P<0.05);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治疗组有4例(10.00%),对照组有2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好、治愈率较高、安全性好,可缩短病程、增强抵抗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文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阶段的文献,整理出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流程,为进一步识别研发流程中的风险因素、控制和规避单克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风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总结出我国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一般流程,即靶点发现、靶点选择、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选择以及抗体功能鉴定5个部分,分析了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结论通过对单抗抗肿瘤药研发环节的整理以及对各环节风险因素的总结,初步识别了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为以后单抗抗肿瘤药物研发技术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车越;何珊;陈玉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 RCT )方法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原发性非精神病性抑郁症)抑郁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护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和对照组28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在护理干预期内每周随访次数不低于1次,共随访25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第12周、第25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第6周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第25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偏低( P<0.05),观察组CGI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25周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低( P<0.05),两组的CGI分值也较治疗前低( 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较单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有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玉琳;刘军;何金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考察注射用硝普钠(SNP)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根据临床应用配制SNP溶液,考察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放置时间下SNP溶液的稳定性,包括溶液性状、pH、不溶微粒、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SNP含量等。结果避光套避光,在20℃或35℃时,SNP与5%GS混合后26 h内稳定;不避光时,任何条件下溶液均不稳定,溶液的稳定性与浓度无关,与光照和强度与时间密切相关。结论在避光条件下,SNP与5%GS配伍26 h内稳定。
作者:林小明;韦宝含;曾毅;韦平原;梁汉钦;谢伟乾;陈明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建立走马胎中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测定走马胎中多糖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考察对其提取工艺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于488 nm波长处测定多糖的含量。考察因素有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结果在拟订的试验条件下,走马胎的多糖含量为1.15%,平均回收率为101.22%,RSD=2.32%( n=6)。所得佳单因素分别为水提时的提取时间2.5 h,提取次数1次,料液比1:30。结论苯酚-硫酸法测定走马胎中多糖,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好。
作者:戴敏;周凌云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微创腰麻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这一新型分娩镇痛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医院收治的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4例。A组给予舒芬太尼微创腰麻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B组给予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腔自控镇痛,观察记录镇痛效果、运动阻滞、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总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妇各时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下降( P<0.05),但A组明显高于B组( P<0.05);所有产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运动阻滞;A组活跃期与B组无明显差异( P>0.05),而第二产程明显短于B组( P<0.05);两组顺产率无明显差异( P>0.05),B组剖宫产率为17.19%,明显高于A组的10.94%( P<0.05);两组新生儿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生后15 min和出生后24 h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评分(24 hNACS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在住院期间总费用较B组高( 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19%,明显低于B组的28.13%( P<0.05)。结论微创腰麻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在产科分娩镇痛中,虽然花费较高,但镇痛效果确切、无明显运动阻滞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还能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弥松;李光强;王庆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药房退药情况,为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急诊药房2013年3月至7月的退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急诊药房退药原因主要为药品不良反应;退药品种以抗菌药物注射剂为主;急诊内科发生退药情况较频繁。结论为降低急诊药房退药率,需完善退药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急诊药房开展药学服务,制订奖惩制度以规范医务工作者的行为。
作者:刘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