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节苷脂预防奥沙利铂致末梢神经毒性30例临床研究

王南瑶;王琼;费燕华;袁明;吴丹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 奥沙利铂, 神经毒性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预防奥沙利铂致末梢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将接受 FOLFOX6方案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神经节苷脂组、钙镁合剂组及单纯化疗组。利用奥沙利铂专用神经毒性分级标准观察其神经毒性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神经节苷脂组、钙镁合剂组及单纯化疗组急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64.28%,66.67%,9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化疗4周期和8周期时3组慢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神经节苷脂组和钙镁合剂组Ⅰ~Ⅲ度神经毒性均低于单纯化疗组( P >0.05),神经节苷脂组和钙镁合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蛋白在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蛋白在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为大肠癌的靶向治疗和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将雄性 SD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应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20例大肠癌组、20例大肠腺瘤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大鼠大肠黏膜组织中 APC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PC 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大鼠大肠黏膜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大鼠大肠组织中未见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均表现为包含有1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0×103的特异性条带,而大肠癌和大肠腺瘤黏膜组织却均不含有该条带。结论APC 蛋白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呈不表达状态,而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呈强表达状态,提示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可望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马晓强;王伟杰;李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厄贝沙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65~91岁,随机均分为 A(综合护理干预)组和 B(常规护理)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予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 / d、每日1次,A 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B 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 P <0.05),A 组降低更明显( P <0.05);治疗6个月后,A 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和 B 组明显提高( P <0.05)。结论在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降压的同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良好控制血压并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李冰雁;肖万舫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2010年至2013年医院麻醉药品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至2013年麻醉药品使用数据,分析比较各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医院麻醉药品用量和金额逐年上升,使用频率高的依次为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布桂嗪片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量逐年下降。结论该院麻醉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用药教育以保证患者的用药需求。

    作者:邱勤;李耘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龄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相关因素及药物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 H 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相关因素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高龄 H型高血压患者164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使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血压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按复发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急性发病3 d 内测定患者的 Hcy 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 Hcy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 Hcy 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 Hcy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对照组脑梗死复发29例(35.37%),明显多于观察组的13例(1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复发组共42例,非复发组共122例,其中复发组具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35例(83.33%),非复发组具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80例(65.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复发组 Hcy 水平为(22.40±9.54)μmol / L,明显高于非复发组的(16.95±9.80)μmol / L( 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型高血压、Hcy 及高密度脂蛋白是导致高龄 H 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 H 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H 型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及低高密度脂蛋白。采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进行治疗可降低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严志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3种给药方案治疗小儿肺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目的:探讨3种给药方案治疗小儿肺炎所产生的经济成本。方法将182例小儿肺炎患者分为3组,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 A 组(头孢呋辛针+喜炎平针)、B 组(氨苄西林舒巴坦针+热毒宁针)、C 组(阿奇霉素针+痰热清针)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3种治疗方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5.16%,96.67%( P >0.5),所需治疗成本分别是1356.20元、1482.50元、1464.60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53,15.58,15.15。结论头孢呋辛针+喜炎平针是治疗小儿肺炎的佳药物。

    作者:陈瑶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重庆万州地区189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万州地区2012年至2013年收集的1892例 ADR 报告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引发的 ADR 多,占60.86%;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发的 ADR 较多,分别占42.86%和18.82%;ADR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占32.69%。结论加强 ADR 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刘永建;王泳俨;顾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炎琥宁注射液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炎琥宁注射液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 Agilent C18柱(250 mm ×4.6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05 mol / mL 磷酸二氢钾溶液(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1 nm,流速为1.0 mL / min。结果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质量浓度在40~400μg /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39%,RSD =0.64%( n =9,r =0.9999)。结论该法能有效控制炎琥宁注射液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质量,简单、准确、灵敏度高。

    作者:李卫红;郭彩娥;李晓燕;赵靖;贺华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 ACS 患者7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3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抗血小板治疗(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期间加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 - mS / mS)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则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比较加服阿托伐他汀前后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与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各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是否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证,不会影响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也不影响其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作者:张宏;石桂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含量

    目的:建立药物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WondaSil C18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3 mol / L 乙酸铵溶液(70:30),流速为0.8 mL / 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37 nm。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质量浓度在2~1000μg /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9%,RSD 为1.35%( n =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可作为药物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含量测定的方法。

    作者:汤韶坛;谢佳琪;苟帮润;陈小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依那西普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前期治疗66例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观察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在后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强制性脊柱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 A,B,C 3组。3组患者均给予依那西普治疗3个月;A 组后续治疗采用沙利度胺,B 组后续治疗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C 组后续治疗采用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均后续治疗3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症评分(BASDA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血沉(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并采用 AS 评定工作组(ASAS)推荐的反应标准评价患者的临床反应,统计治疗后达 ASAS 20的患者比例。结果3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 BASDAI, BASFI,ESR,CRP 均较治疗前降低( P <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5,6个月时 C 组 BASDAI,BASFI, ESR,CRP 明显低于 A,B 组( P <0.05)。3组患者依那西普治疗3个月时,临床反应评价达 ASAS 20的患者比例均为100%,但采用不同后续治疗3个月后,A,B 组患者临床反应评价达 ASAS 20的患者比例明显降低,C 组 ASAS 20患者比例明显高于 A,B 组( P <0.05)。结论依那西普短期应用治疗 AS 患者效果较好,能迅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价格昂贵限制了其长期使用;后续治疗中采用沙利度胺、柳氮磺吡啶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沙利度胺或柳氮磺吡啶,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胡海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9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患者1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特利加压素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体重、腹围、24 h 尿量、尿钠、血肌酐、白蛋白等有效性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4 h 尿量显著增加,体重、腹围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尿钠升高,血肌酐降低( P <0.05)。结论特利加压素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腔积液的有效方案。

    作者:曾忠远;夏刚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解表清热片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化解表清热片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对挥发油的包合因素、水煎煮提取物中浸膏得率和葛根素含量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葛根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优选的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加水10倍量,水蒸气蒸馏4 h;挥发油得率高为0.7%。优选的挥发油包合工艺为温度40℃,挥发油-β-环糊精(1:8),搅拌3 h 包合。优选的水煎煮工艺为加水10倍量,煎煮2次,第1次1.5 h,第2次1.0 h。结论优化工艺设计合理、可行。

    作者:王牛民;尤海生;吕军;周家琛;魏友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甲强龙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腰骶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8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甲强龙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腰骶部带状疱疹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治疗的腰骶部 PHN 患者114例,随机分为甲强龙组、咪达唑仑组与联合组,每组38例。甲强龙组硬膜外给予甲强龙、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咪达唑仑组硬膜外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鞘内给予咪达唑仑治疗;联合组硬膜外给予甲强龙联合鞘内给予咪达唑仑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28,56,84 d 的 VAS 以及睡眠质量得分均显著优于甲强龙组、咪达唑仑组( P 均<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甲强龙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腰骶部 PHN 的长期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梁文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氟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治疗小儿鹅口疮34例

    目的:观察氟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8例鹅口疮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氟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第5天后的临床效果以及1,3,5,7 d“患儿乳凝块”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乳凝块消失时间分布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凝块平均消失时间治疗组为(4.471±1.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529±1.7)d( P <0.05)。疗效分布情况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氟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治疗治疗小儿鹅口疮虽不能提高总有效率,但可显著缩短患儿乳凝块消失时间,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兢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医院2010年至2013年6月抗菌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数据的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3年6月抗菌药物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医院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医院抗菌药物应用逐渐趋于合理,但还是需要持续改进。

    作者:卞元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医院进行直接 PCI 治疗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0例。试验组术前及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给予普伐他汀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给药后炎症反应、ST 段回落、心功能改善情况以评价近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时心室重构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事件)发生率以评价中期疗效,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以评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患者心室重构和 mACE 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行直接 PCI 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更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毛剑辉;刘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广东道地药材何首乌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广东道地药材何首乌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指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何首乌药材的HPLC - DAD 指纹图谱,并采用 SPSS 软件对指纹图谱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确定11个色谱峰为共有峰,13批何首乌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良好,对7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化学指认,SPSS 软件将样品聚为Ⅱ类。结论该指纹图谱的建立可对规范何首乌药用资源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焦豪妍;王英;陈丽莉;汤庆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胰岛素泵治疗初诊糖尿病38例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医院内分泌科接受诊治的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研究组实施早期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并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各监控时间点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早餐后2 h 血糖为[(7.52±0.73)mmol / L]、午餐后2 h 为[(7.61±0.88)mmol / L]、晚餐后2 h 血糖为[(7.18±0.89)mmol / L],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患者相应血糖水平比较明显下降( t =4.87,4.02,5.62,P <0.05)。但在空腹、睡前以及凌晨相比,研究组的血糖水平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 t =0.43,0.23,0.32,P >0.05)。结论胰岛素泵使用可更加有效控制血糖,但在实施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应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护理,通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携泵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及出院指导,使其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从而有效降低使用泵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保证患者的治疗质量。

    作者:颜秀娟;谢倩;孙艳;刘晓星;刘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冰片酯中有机溶剂残留

    目的:建立测定丹参素冰片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方法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N,N -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DB - WAX 毛细管柱(30.0 m ×0.25 mm ×0.25μm),氮气为载气,FID 检测器。结果乙醚、丙酮、四氢呋喃、乙酸乙酯、甲醇和乙醇6种有机溶剂均达到了完全分离,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低检测限分别为6.48,5.33,4.79,7.43,12.87,4.81 ng,高、中、低3种质量浓度的回收率均大于9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均达到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可用于丹参素冰片酯中6种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分析。

    作者:李霞;李继;赵新锋;戴涌;刘海静;郑晓晖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金双歧辅助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52例

    目的:观察金双歧辅助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效果及免疫学效果。方法选取口腔科收治的鹅口疮患儿102例,依照双盲法随机分成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儿给予常规措施及制霉菌素联合碳酸氢钠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金双歧片口服。观察患儿症状消失情况、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通过测唾液 sIgA 水平变化进行免疫学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症状改善、疗效、复发率、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率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经卡方或 t 检验,P 值均小于0.05。结论金双歧辅助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效果明显,能显著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率、提升患儿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苑玉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