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韶坛;谢佳琪;苟帮润;陈小明
目的:观察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在后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强制性脊柱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 A,B,C 3组。3组患者均给予依那西普治疗3个月;A 组后续治疗采用沙利度胺,B 组后续治疗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C 组后续治疗采用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均后续治疗3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症评分(BASDA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血沉(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并采用 AS 评定工作组(ASAS)推荐的反应标准评价患者的临床反应,统计治疗后达 ASAS 20的患者比例。结果3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 BASDAI, BASFI,ESR,CRP 均较治疗前降低( P <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5,6个月时 C 组 BASDAI,BASFI, ESR,CRP 明显低于 A,B 组( P <0.05)。3组患者依那西普治疗3个月时,临床反应评价达 ASAS 20的患者比例均为100%,但采用不同后续治疗3个月后,A,B 组患者临床反应评价达 ASAS 20的患者比例明显降低,C 组 ASAS 20患者比例明显高于 A,B 组( P <0.05)。结论依那西普短期应用治疗 AS 患者效果较好,能迅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价格昂贵限制了其长期使用;后续治疗中采用沙利度胺、柳氮磺吡啶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沙利度胺或柳氮磺吡啶,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胡海锦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医院药学部通过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药事管理工作质量,让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法通过建立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完善药事管理制度,制订质量管理工作检查细则,定期检查,召开质量与安全控制会,通报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追踪整改成效。结果药学部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结论有效地建立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严格按照规范和流程操作,从而持续改进了药学工作,规范了药学部质量管理,确保了药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作者:王柏桉;彭其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 NRDS 102例,均给予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儿2~48 h 的肺功能指标和 X 线胸部摄片及胸肺动态顺应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4%;治疗后2~48 h 的肺功能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 P <0.05);治疗前 X 线胸部摄片积分为(3.12±0.65)分,潮气量(VT)为(5.24±0.75)mL / kg,动态肺顺应性(Cdyn)为(2.79±0.37)mL / kPa·kg;治疗后 X 线胸部摄片积分为(1.89±0.78)分,潮气量(VT)为(6.54±0.98)mL / kg,动态肺顺应性(Cdyn)为(3.54±0.52)ml / kPa·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通气治疗 NRDS 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秀波;高彩云;刘芳;戴淑芳;万玉娟;张卫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从医院各科室选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给予用药指导的干预组和非干预组。两组均在医师开药前给予常规的医嘱说明,但干预组给予规范的用药指导并强调,且每隔1周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再次强调规范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干预组按时服药67例(67.00%)、按要求剂量服药85例(85.00%),非干预组按时服药64例(64.00%)、按要求剂量服药83例(83.00%),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后干预组按时服药91例(91.00%)、按要求剂量服药94例(94.00%),非干预组按时服药58例(58.00%)、按要求剂量服药84例(8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干预后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非干预组;总有效率干预组为98.00%,对照组为92.00%,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 Z =-3.428,P =0.001<0.05)。结论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能有效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祯;曹新民;李霞;王爱萍;龙卿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致抗生素脑病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促进头孢吡肟在老年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老年女性患者使用头孢吡肟后出现精神异常等症状,检索1994年至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头孢吡肟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血清尿素氮及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而肌酐清除率下降,停药后逐渐缓解。头孢吡肟致神经毒性反应在老年人、肾功能不良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常规剂量的头孢吡肟可导致老年患者抗生素脑病,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头孢吡肟应谨慎,以减少或控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莉;王娜;贾俐萍;马金秋;张伟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补充维生素 AD 在预防与治疗截瘫患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截瘫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和加用维生素 AD 口服治疗的观察组30例,观察组口服维生素 AD 3~6个月,均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再次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17例,显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再次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适当给截瘫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补充维生素 AD,可缓解症状和体征、缩短疗程,且能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永敬;王淑珍;薛新宏;么焕新;张丽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建立药物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WondaSil C18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3 mol / L 乙酸铵溶液(70:30),流速为0.8 mL / 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37 nm。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质量浓度在2~1000μg /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9%,RSD 为1.35%( n =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可作为药物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含量测定的方法。
作者:汤韶坛;谢佳琪;苟帮润;陈小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数据的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3年6月抗菌药物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医院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医院抗菌药物应用逐渐趋于合理,但还是需要持续改进。
作者:卞元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科学地识别药学前沿领域。方法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检索药学领域2008年至2012年的研究性论文,对其题录信息及参考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采用频次分析法分析题录信息得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特点,采用共引分析法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识别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结果药学领域的研究论文2008年至2012年共135970篇,2008年发表论文25707篇,2012年为29511篇,增长率为14.80%,其中美国占20.73%(28181篇),中国大陆占11.49%(15617篇),日本占7.57%(10297篇)。采用共引分析法分析该文献库中120篇高被引论文,得出14个高被引论文类簇,其平均出版年分别为2010.0,2009.5,2009.5等,被引频次分别为1627,307,100等。高被引论文的责任作者中尚未有我国学者。对应解读14个类簇的研究主题,分析当前药学研究前沿领域。结论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归纳,得到癌症相关的受体和通道研究、IL 28B 基因在丙肝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蛋白聚集的影响因素分析等14个药学研究前沿领域。
作者:刘潇;代涛;贾晓峰;张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如何开展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为加强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医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开展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由点评前的75.54%提高到点评后的98.52%;不合理问题由点评前的303例次下降为点评后的18例次,其中用法用量不合理由点评前的280例次下降为点评后的14例次;点评后各科室处方合格率显著提高,其中口腔科、外科的处方合格率分别由点评前的63.10%和72.92%提高到点评后的98.00%和98.52%;临床医师提高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结论医疗机构应开展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药师应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张艳华;王雪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清中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临床该药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方法采用乙腈沉淀处理血清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以硝西泮为内标,色谱柱为 Hypersil ODS 柱(20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25 mmol / L 磷酸二氢钾缓冲液-乙腈(32:68),流速为1.0 mL / min,柱温为35℃,波长为256 nm。结果伏立康唑质量浓度在0.3~12μg /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比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3),低、中、高质量浓度回收率分别为(105.0±3.6)%,(101.9±3.3)%,(101.1±3.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 RSD 均小于5%,定量限为0.3μg / m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临床监测。
作者:张燕青;林雪玉;朱金平;费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达格列净(DAPA)是新发现的一类非胰岛素依赖的降血糖药物,可改善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有效控制血糖。其降血糖机制是通过抑制 Na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阻止葡萄糖的再吸收,增加尿中葡萄糖的排泄。由于该降血糖过程不依赖于胰岛素,而依赖血浆葡萄糖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因此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较低。达格列净的发现是对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补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它还具有减轻体重和控制血压的作用。
作者:沈和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眼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医院收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眼底病300例患者(390眼),给予玻璃体注射贝伐单抗1.5 mg 治疗,每月注射1次,共注射2~3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349眼(89.49%)视力明显提高,平均提高2行以上,患者的眼压正常,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26眼(6.67%)治疗前后视力稳定,治疗后无明显变化,但眼底情况好转,没有眼压升高等症状;15眼(3.85%)视力有所下降,有并发症出现,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结论玻璃体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眼底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黄斑和视网膜水肿等症状明显减轻,且能有效促进玻璃体和视网膜下出血的吸收。
作者:殷志武;丁艳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考察秦皇岛地区医疗机构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秦皇岛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妇产科近年来病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秦皇岛地区三甲医院与二甲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结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 >0.05);妇科与产科之间抗菌药物使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产科明显较妇科更规范;三级甲等医院使用抗菌药物时机、剂量、疗程和适应证选择更规范,与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软件的医院管理更规范,相关项目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 P <0.01)。结论秦皇岛市三甲医院妇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较规范,部分二甲医院尚待改进;抗菌药物管理软件应尽快普及。
作者:张瑞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睑板腺异常相关干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睑板腺异常相关干眼患者73例(73只眼),随机分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组(观察组)和玻璃酸钠滴眼液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30 d 的临床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a)、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及睑板腺评分,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30 d 临床症状评分、BUT 及 FL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均 P <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BUT 及 FL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 P <0.05);两组治疗前后 Schirmer Ⅰa 及睑板腺评分未见改善(均 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泪膜破裂时间,修复角膜损伤,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两者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均不佳,需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作者:王雪飞;覃冬菊;李明哲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应用于超高龄髋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行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手术的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均分为2组。D组手术结束前给予地佐辛5mg,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镇痛液含地佐辛0.5mg/kg。S组手术结束前给予舒芬太尼5μg,术后PCA镇痛液含舒芬太尼1.5μg/kg。分别记录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满意,除术后24hD组VAS评分低于S组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各时间点两组Ramsay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D组恶心发生率低于S组,两组呕吐、嗜睡、眩晕、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地佐辛、舒芬太尼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法用于超高龄髋关节手术术后镇痛均可获得满意镇痛效果,但地佐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舒芬太尼,是一种较好的针对超高龄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方法。
作者:林佳鹤;周国庆;陈东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推动临床药师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工作的能动性。方法分析和总结医院临床药师借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平台,主动参与临床治疗的工作情况。结果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临床用药安全。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刘江;曹伟灵;宋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重视窗口发药交待,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以药学专业知识及技术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从药品名称、用药方法、用药剂量、服药时间、服药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进行论述。结果发药交待可减少发药差错及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旨在指导患者的合理用药。结论窗口药师提供正确用药指导,可有效减少患者服药差错的发生及用药安全,提高药品调剂工作的质量,充分说明药品调剂是药学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赵大贵;李友有;黄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建立肛肠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处方中主药黄柏内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盐酸小檗碱进样质量浓度在30.0~150.0μg /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40%,RSD 为1.27%( n =6)。结论该方法可有效控制肛肠袋泡剂的质量。
作者:程洪兵;韩石蕊;赵永旗;邵海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65~91岁,随机均分为 A(综合护理干预)组和 B(常规护理)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予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 / d、每日1次,A 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B 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 P <0.05),A 组降低更明显( P <0.05);治疗6个月后,A 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和 B 组明显提高( P <0.05)。结论在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降压的同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良好控制血压并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李冰雁;肖万舫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