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卫荣;俞海燕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与二部中片剂重量差异检查的异同点,用于指导日常肠溶片剂检验中性状的辨别和重量差异的检查。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二部以及《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对中成药和西药片剂包衣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与二部中片剂重量差异检查的异同点。结果与结论《药剂学》和《中药药剂学》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日常重量差异检查中应根据各自的理论范畴,进行肠溶衣片剂性状的辨别和重量差异的检查。
作者:陈彬;杨宝;宋增炫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汗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医院收治的70例汗证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玉屏风颗粒10 g口服,3次/日,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的止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沈时鹏;杜江滨;张继成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建立我国孤儿药研究与开发的激励机制,保障孤儿药供应。方法通过分析欧盟和美国在孤儿药研究与开发激励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综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制订符合国情的研究与开发激励机制。结果与结论通过健全我国孤儿药研究与开发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发机构和企业参与孤儿药研究与开发的积极性,从而终保障孤儿药的供应,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益。
作者:贺云龙;田侃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制订山茱萸蒸制容器,使酒萸肉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数量低于1000个/g、霉菌数量低于100个/g。方法选择不同容器装载山茱萸,以微生物限度检查为指标,考察容器装载高度、蒸制温度、蒸制时间对酒萸肉微生物的影响,以选择合适的容器,制订合理的装载高度及蒸制温度、蒸制时间。结果与结论山茱萸拌酒后闷60 min,用不锈钢盘装山茱萸,高度2 cm,在蒸汽压力为0.001 Pa、温度为100℃时蒸制15 min、80℃烘干至水分低于4%,酒萸肉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数量低于100个/g,霉菌数量低于10个/g,且生产周期合理,完全适用于大生产。
作者:唐光菊;张少正;刘超;刘洪伟;夏顺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针对国内物价和工资成本普遍持续攀升而药品不断降价的药企困境,分析药品不断降价对制药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从指导思想、药品质量、生产规模、原料采购、营销策略、药品研发等方面提出若干积极、有效的对策,让药企走出困境和健康发展。
作者:陈业光;李德潮;王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医患关系是医疗体系中基本、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该文基于博弈理论,通过对医患关系的一次交易和重复交易的博弈分析,提出了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的相应举措。
作者:张玉蓉;汤少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布洛芬缓释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选择20例男性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服用布洛芬缓释片,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测定血药浓度,经3p97型药代动力学方案拟合并对比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峰浓度( Cmax)、0~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0-24)以及 AUC0-∞等水平差异均显著( P﹤0.05)。观察组峰浓度变化较平缓,且药物缓释效果较好,相对生物利用度( F值)为103.7%。结论与参比制剂相比,布洛芬缓释片可更好地发挥缓释效果,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苏方华;陈燕;庞日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波生坦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66例CHD患儿,其中左向右分流组(A组)38例,功能性单心室(FSV)组(B组)28例,均口服波生坦治疗,随访并评估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儿治疗1~3个月后肺动脉高压均明显下降,心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儿治疗前心功能Ⅳ,Ⅲ,Ⅱ级构成比分别为32.14%(9/28),46.43%(13/28),21.43%(6/28),末次随访各级构成比分别为0,21.43%(6/28),71.43%(20/28),另2例(7.14%)为心功能Ⅰ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为(79±5)%,末次随访时SpO2为(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B组患者颜面部水肿14例、胸腔积液15例、心包积液9例,末次随访时颜面部水肿2例、胸腔和心包积液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儿童CHD相关PAH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玉振;李玉峰;赵宏俊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建立天芎头风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对方中全蝎进行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川芎、延胡索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天芎头风片中天麻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全蝎的显微鉴别方法专属性强,简单可行。川芎、延胡索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天麻素进样量在0.44~1.31μg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76%,RSD=1.17%( 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天芎头风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江;李兴科;王康;徐桂超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对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联合米氟特片治疗,持续治疗8周。观察组给予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量、尿素氮(BUN)、血肌酐(血Scr)、24 h尿蛋白(24 h Uab)、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 P﹤0.05),而不良反应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 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低于对照组,而24 h 尿量大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BUN、血Scr及24 h Uab低于对照组,而Ccr大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脂联素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可提高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和代谢状况,安全有效。
作者:马瑛;俞燕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小鼠灌胃风湿骨痹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反应,测定半数致死量( LD50)及大给药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小鼠给予风湿骨痹口服液灌胃,通过预试验测定 LD50及大给药量。结果 LD50未测出;小鼠大给药量为1236 g生药/kg,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799倍,在此剂量下灌胃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反应。结论风湿骨痹口服液毒性较低,在临床规定用法用量下安全可靠。
作者:辛玲歌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头孢西丁钠和头孢吡肟治疗老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86例老年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给予头孢西丁钠或头孢吡肟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3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总有效率头孢西丁钠组为82.26%,头孢吡肟组为95.16%,阿奇霉素组为87.10%,3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头孢西丁钠组、头孢吡肟组和阿奇霉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8%,3.23%和4.84%,头孢西丁钠组与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头孢吡肟组与阿奇霉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孢吡肟治疗老年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较头孢西丁钠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5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化疗,同步3DCRT放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生活质量(KPS)评分,观察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随访2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个月,观察组KPS评分为(75.3±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4.9)分( P﹤0.05),但两组总体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19%( P﹤0.05),两组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P﹥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但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相当( P﹥0.05)。结论3DCRT放疗同步XELOX方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时加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虽未显著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但能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李琳琳;马锐;陈申;朱丽波;沈晓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为医药经营企业药品购进、销售和库存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某医药公司3家店2012年第一季度日销售表及报货表,根据优势产品的进货、销售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药品销售与进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店药品销售与进货金额各不相同,但优势品种金额占各店营业额50%以上;各店均有不同程度的中药材损耗。结论各店优势药品销售有待提高,药品进货存在不合理现象,药品销售与进货分析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效益。
作者:穆晓燕;黄彩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分包装的使用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药品分包装工作更深入地开展。方法通过对试点科室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再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02名受访者中,96.08%(98/102)认为药品分包装对自行服药有帮助,99.02%(101/102)对药品分包装的形式很赞同,97.06%(99/102)认为分包装药袋上的标识明显,74.51%(76/102)认为分包装药袋上字迹清晰,52.94%(54/102)认为分包装药袋还需完善交代内容。结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药品分包装对其用药有很大帮助,希望医院尽快完善并加以推广。
作者:余江平;马庆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转篮法,以0.1 mol/L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转速为100 r/min,30 min时取样,在257 nm波长处测定紫外吸光度。结果对乙酰氨基酚质量浓度在0.5002~50.02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值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 A=71.486 C+0.6992( 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1.31%,RSD为0.72%( 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
作者:周泉;卢小兰;李全良;黄富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虎杖中虎杖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虎杖苷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磷酸(50:50),检测波长为306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以 NaNO2-Al(NO3)3-NaOH为显色反应体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虎杖苷进样量在0.1698~3.3960μg( r=0.9966)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57%,RSD为1.82%( n=5);对于总黄酮的测定,以芦丁为对照,测定波长为500 nm,其质量浓度在7.48~44.86 g/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 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95%,RSD为0.73%( n=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不同产地虎杖中虎杖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有差异。
作者:方文清;董昌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茵兰益肝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明显(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81%(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确切、使用过程安全,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甘露醇治疗脑外伤引发的急性肾损伤(AKI)及阿魏酸钠对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4年2月医院需要使用甘露醇治疗的脑外伤患者256例,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组给予甘露醇150~200 g/d,低剂量组给予75~150 g/d,连续7 d,观察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将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常规对照组)基础上,阿魏酸钠组加用阿魏酸钠30 mg静脉滴注,连续10 d,观察AKI的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在甘露醇治疗过程中,高剂量组AKI发生率为49.22%,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的24.22%( P﹤0.05);AKI患者经对症治疗后肌酐、尿素及胱抑素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且阿魏酸钠组较常规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P ﹤0.05);AKI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阿魏酸钠组为97.87%,高于常规对照组的91.49%( P﹤0.05);甘露醇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8%,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的3.13%( P﹤0.05),而在AKI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剂量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AIK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甘露醇,阿魏酸钠联合常规治疗能提高AIK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脑外伤患者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雪莲;李列平;季小平;廖志敏;徐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发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查阅近年来中国医药学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极其复杂,不仅有药物本身缺陷的客观原因,也有临床使用不规范等人为的主观因素。结论临床应针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黄恩;付翔;王瑾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