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丙沙星滴眼液致过敏反应1例

果崇慧

关键词:环丙沙星滴眼液, 口腔糜烂, 左眼, 输液治疗, 结膜充血, 患者, 红斑, 制药厂, 住院, 肿胀, 郑州, 诊所, 障碍, 疼痛, 四肢, 上肢, 躯干, 前臂, 批号, 流泪
摘要:患者,男,46岁,住院号134230,因左眼及眼周高度肿胀、疼痛流泪、视物障碍、躯干四肢红斑4 d,口腔糜烂3 d入院.患者于4 d前因左眼结膜充血自行滴环丙沙星滴眼液(郑州卓峰制药厂,批号为8061121),约4 h后出现颈部、双上肢前臂红斑并迅速增多,3 d前出现左眼充血、口腔糜烂,曾在附近诊所输液治疗,稍有好转.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莫西沙星栓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 制备复方莫西沙星栓并建立其质控方法 ,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用热熔法制备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含量,并与九华痔疮栓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所制备的栓剂外观光滑细腻,主药含量准确,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 复方莫西沙星栓处方设计合理,制备简便,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张永恒;张艳;卢乙众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消化道癌性梗阻22例

    目的 观察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消化道癌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消化道癌性肠梗阻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疗程均为3周.结果 梗阻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86.36%,对照组为45.4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消化道癌性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对症治疗,且其使用方便、无明显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夏玉琴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妥洛特罗贴剂治疗轻中度儿童哮喘急性发作56例

    目的 观察妥洛特罗贴剂治疗轻中度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的102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妥洛特罗贴剂,3~9岁为1 mg,9岁以上为2 mg,每晚20∶00至21∶00贴1贴于上臂、前胸或后背处;对照组口服沙丁胺醇0.1~0.15 mg/kg,每日3次.其他治疗无差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妥洛特罗贴剂治疗轻中度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卢金玲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6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 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胸部X线和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AP的6例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探讨PAP的影像病理学联系及多层CT表现特征.结果 6例患者多层CT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呈地图样表现,小叶间隔增厚,可见间隔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HRCT呈铺路石样改变.结论 PAP的多层CT表现能够反映其病理学特征,边界清楚的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呈地图样及铺路石样表现能高度提示PAP,利于诊断.

    作者:王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5例

    目的 观察亚砷酸注射液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5例APL患者中复发20例,难治5例,将亚砷酸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28 d为1个疗程.结果 25例患者完全缓解20例(80.00%),且不良反应较轻,多为可逆性.结论 亚砷酸注射液对复发及难治性APL疗效确切,完全缓解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兰君;李国兴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间苯三酚对分娩产程的影响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对加速产程进展的作用.方法 选择正常初产妇288例,均分为两组,观察组144例应用间苯三酚40 mg肌肉注射,对照组144例应用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同时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羊水性状、新生儿评分、产后2 h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尤以第一产程活跃期缩短为明显(P<0.05),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间苯三酚能明显缩短活跃期产程,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小华;尹淑云;马世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腺苷蛋氨酸联合乳杆菌LB散及苯巴比妥、尼可刹米治疗婴肝综合征37例

    目的 观察并比较腺苷蛋氨酸联合口服乳杆菌LB散及苯巴比妥、尼可刹米与单用腺苷蛋氨酸治疗婴肝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5例婴肝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同时口服乳杆菌LB散及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对照组38例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结果 治疗5~6d后进行血生化检查,治疗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腺苷蛋氨酸联合乳杆菌LB散、苯巴比妥及尼可刹米治疗婴肝综合征更安全、有效、快速.

    作者:范利红;苗彩云;陈玉英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387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有机磷中毒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医院6年间387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经验.结果 387例有机磷中毒患者抢救成功376例(97.16%),死亡11例,死亡率为2.84%.结论 及时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细致全面的护理工作可为入院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锐敏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盐酸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30例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纳洛酮(纳乐枢)并与同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0例对比研究,2周后采用同一标准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有效17例(56.67%),无效3例(10.00%),死亡3例(10.00%);对照组有效7例(35.00%),无效5例(25.00%),死亡6例(30.0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为(15.01±3.98)分,对照组为(24.20±4.01)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显著,近期死亡率明显下降,说明其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潘妍婷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仁丹中薄荷脑含量

    目的 建立仁丹中薄荷脑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B-Waxetr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32mm,1.0 μm),载气为N2,流速为1.5 mL/min,柱温为140℃.结果 薄荷脑进样量在0.021 64~1.082 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2%,RSD为1.95%(n=6).结论 所用方法 灵敏、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仁丹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正锋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全血中他克莫司浓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测定全血中他克莫司浓度较为常用,与其他方法 相比操作也更简单,但吸液工具、血样混匀程度、蛋白沉淀时间、离心速度和时间、试剂等因素均容易使测定数值发生偏差.该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影响测定结果 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保证了为临床提供数据的准确性.

    作者:方崇波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除螨祛痘类化妆品中甲硝唑和替硝唑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除螨祛痘类化妆品中甲硝唑和替硝唑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钻石)C18柱(250 mm×4.6 mm,5μm),以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pH至3.5)-甲醇(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0 nm.结果 甲硝唑和替硝唑质量浓度分别在2.205~205.24μg/mL和2.002~200.2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n=8),甲硝唑和替硝唑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0%和98.45%,RSD分别为2.20%和2.46%(n=6).结论 所建立的HPLC法简便易行、准确、重现性好,可同时用于祛痘类化妆品中甲硝唑和替硝唑两种禁用物质的检测.

    作者:罗丽娟;于晓;黄浩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5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方法学验证

    目的 建立5种医院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方法 采用药典规定的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对跌打散、十味散、一方散、风湿散和外敷一号液进行5种菌株的回收率试验和控制菌检查方法 验证.结果 采用常规法的回收率只有外敷一号液小于70%,其余制剂均大于70%,说明外敷一号液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通过培养基稀释法可消除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其余4种制剂对细菌及真菌均无抑制作用.控制菌采用常规法即可检出.结论 跌打散、十味散、一方散、风湿散的细菌及真菌检查可采用常规法;外敷一号液细菌检查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真菌检查采用常规法;5种制剂的控制菌检查均采用常规法.

    作者:林琼芳;丘进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蜕皮甾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蜕皮甾酮(EDS)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死(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于MCAO术后2 h腹腔注射EDS 20 mg/(kg·d),每24 h给药1次,连续给药2 d后测定动脉血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取脑组织进行2,3,5-三氯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MCAO术后48 h,药物干预组的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增高,梗死体积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减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小于0.05或0.01).结论 EDS能拮抗脑缺血引起的SOD活性下降及MDA含量增高,具有抑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作者:罗菡;罗春霞;张映琦;迟路湘;李露斯;陈康宁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经典药对远志-石菖蒲配伍前后指标成分的变化分析

    目的 研究经典药对远志-石菖蒲配伍对单味药材指标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远志、石菖蒲及远志-石菖蒲药对远志皂苷元和α-细辛醚的含量.色谱柱为Shimadzu VP-ODS柱(150 mm×4.6 mm,5 μm);远志皂苷元的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43:57),检测波长为205 nm;α-细辛醚的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52:48),检测波长为257 nm.结果 远志、远志-石菖蒲中远志皂苷元含量分别为0.392%和0.297%,石菖蒲、远志-石菖蒲中α-细辛醚含量分别为0.060 5%和0.062 9%.结论 远志-石菖蒲配伍后,药对中远志皂苷元的含量显著降低,而α-细辛醚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作者:张文娟;郑晓晖;房敏峰;王庆伟;陈焕;李云峰;张琰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汶川地震急诊患者3周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群体灾难性事件中医疗机构的药品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6月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 338例地震伤员急诊用药类别和总量,采用Excel排序,分类统计用量.结果 用量排序前30位的药物主要包括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抗感染药物、生物制品(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止血药等类.抗菌药物中以青霉素类用量大.结论 地震发生后3周内药品使用类别呈现外伤类疾病急救的特点;应建立群体灾害事件的医疗物资保障应急预案,分析预计药品需要量,以保障药品供应并减少浪费.

    作者:李健;徐埏;徐埏;刘可欣;唐尧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环丙沙星滴眼液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男,46岁,住院号134230,因左眼及眼周高度肿胀、疼痛流泪、视物障碍、躯干四肢红斑4 d,口腔糜烂3 d入院.患者于4 d前因左眼结膜充血自行滴环丙沙星滴眼液(郑州卓峰制药厂,批号为8061121),约4 h后出现颈部、双上肢前臂红斑并迅速增多,3 d前出现左眼充血、口腔糜烂,曾在附近诊所输液治疗,稍有好转.

    作者:果崇慧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6例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方法 选取有典型喘憋症状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3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2.5 g静脉滴注,连用3 d.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作者:戎书敏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35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能缩短治疗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永萍;赵琴;仲英娜 刊期: 2009年第15期

  • 南方红豆杉研究新进展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现已处于濒危状态.它是集材用、药用、观赏、绿化于一体的珍稀树种,因其含有天然抗肿瘤成分紫杉醇而备受瞩目.近年来,南方红豆杉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关于其各个方面都有较多的文献报道,该文从南方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繁殖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谢志慧;杜玲玲;李效贤;熊耀康 刊期: 2009年第15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