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医院效期药品的信息化管理

陈新悦;胡鹏飞

关键词:效期药品, 信息化, 管理
摘要:介绍效期药品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及实施方法,希望以这种管理手段来保证医院药品的安全有效.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云南白药的临床应用

    目的 介绍云南白药的临床新用途.方法 参考有关医药学文献,加以整理、归纳,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综述.结果 云南白药在临床上除了传统的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止血、支气管扩张以及疮疡肿痛等疾病外,还在外科、内科、皮肤科、口腔科以及儿科领域具有广泛的新用途.结论 云南白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满意,使用方便.

    作者:孔令春;厉夏女;彭卫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中药结肠透析疗法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40例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疗效可靠、价格低廉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20例)一体化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扶正排毒汤行结肠透析治疗,共治疗2个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下降明显(P<0.05),CD3,CD4+水平明显上升(P<0.0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扶正排毒汤结肠透析治疗早期CRF(Ⅰ-Ⅲ期),疗效肯定,能制止肾功能继续恶化,但免疫异常的免疫正调节作用不明显.

    作者:库保庆;高智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干茎中梓醇的含量

    目的 测定地黄干茎中梓醇的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d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0.5:99.5),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5μL.结果 地黄干茎中梓醇含量为8.5%.结论 地黄干茎中梓醇含量较高,建议对地黄干茎进行研究,以便开发利用.

    作者:邱金东;孙利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浅谈我国生态药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对生态药业的概念以及特点进行阐述,并分析我国生态药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促进我国生态药业发展的策略.

    作者:曹军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试析我国医药市场的结构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并提出优化我国医药市场结构的建议.

    作者:孙志平;申俊龙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茜草、薏苡仁及其伪品的鉴别

    介绍茜草、薏苡仁及其伪品的简易鉴别方法,以准确辨别其真伪,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马翠荣;赵建波;唐培英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邵明立局长强调医药企业必须端正价值取向

    据新华社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近在中国医药企业家论坛上说,医药企业绝不能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医药企业家要端正价值取向,必须始终把保护公众健康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把维护消费者安全放到首要位置,确保药品质量.

    作者:《中国药业》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萘普生钠的含量

    目的 建立注射用萘普生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150mm×4.6mm,5μm),以醋酸铵缓冲液(称取醋酸铵7.7 g,加水50 mL溶解,加冰醋酸6 mL与适量水使成100 mL)-甲醇(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32 am.结果 萘普生钠进样量在0.24~1.6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40%,RSD为0.40.结论 该方法精密可靠,可作为注射用萘普生钠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周升;王平;王晓宇;张振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凉血排毒胶囊Ⅰ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

    目的 建立凉血排毒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凉血排毒胶囊中的黄柏、黄芩、金银花等的有效成分分别进行色谱鉴别.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出黄柏、黄芩、金银花等药材,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且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论 所建立的薄层色谱法能有效地控制凉血排毒胶囊的质量.

    作者:崔龙哲;崔光日;郑美善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宫炎软胶囊中盐酸水苏碱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抗宫炎软胶囊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方法 采用Nucleosil 100-5 SA柱为色谱柱,以磷酸调pH值至2.3的0.05 mol/L磷酸二氢钾-三乙胺(10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192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 盐酸水苏碱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038~0.342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6.93%,RSD为0.85%.结论 HPLC法简单,操作方便,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作者:童红;何斌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发展中药老字号

    针对中药老字号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状况,提出国家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引入现代管理机制等保护和发展中药老字号的建议.

    作者:林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

    目的 探讨监测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反相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40:10:50),柱温35℃,流速0.9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 卡马西平质量浓度在2.5~20 μg/mL范围内,与内标的峰高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94),低检测限为0.109μg/mL,高、中、低3种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5.16%,97.28%和96.37%;精密度试验的日内RSD为2.41%~3.57%(n=5),日间RSD为3.26%~4.02%(n=5).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周青;余江平;范渝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银柴胡与混淆品窄叶丝石竹的真伪鉴别

    介绍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显色反应、紫外光谱4种方法鉴别银柴胡的真伪.

    作者:董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辅助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熏洗剂的制备及薄层鉴别

    目的 对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熏洗剂的制备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制剂中的丹参、苦参、当归.结果 鉴别呈正性反应.结论 制备工艺简便,鉴别方法易行.

    作者:薛竹琴;陈高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对我院中药处方的调查分析和建议

    目的 调查处方书写质量,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处方10 000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处方书写不合格,药物的品名不规范、用法不明、用药剂量不当、重复用药、无脚注、配伍不当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论 应加强<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建立健全处方管理制度,提高医院处方书写质量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李今兰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现代物流技术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现代物流技术在现代医院药品管理中的运用.方法 介绍现代物流的概念,并用现代物流理念对医院药品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进行对照分析并提出新设想.结果与结论 现代物流技术运用于医院药品管理中,必将更好地保证药品供应,提高药品供应保障水平.

    作者:顾苏俊;单文治;陈宜鸿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鼻窦炎糖浆中盐酸麻黄碱含量

    目的 建立鼻窦炎糖浆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c-s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磷酸-三乙胺(3:97:0.1: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5 nm.结果 盐酸麻黄碱浓度进样量在0.012 04~0.240 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8.86%,(RSD=1.14%,n=9).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稳定,专属性强,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单秀明;王友兰;吴爱英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冬虫夏草及其伪品亚香棒虫草的鉴别

    通过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分析冬虫夏草和亚香棒虫草的区别,并进一步介绍了亚香棒虫草的不良反应.

    作者:陈慧浓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交沙霉素片的含量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交沙霉素片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汉邦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 mol/L醋酸铵溶液(60:40),检测波长为232 nm.结果 交沙霉素浓度线性范围为0.1~1.0 m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6.3%(n=6),RSD=1.69%.结论 RP-HPLC法测定交沙霉素片含量准确、灵敏、简便.

    作者:李玉杰;徐晓洁;巩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 不同剂量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 考察不同剂量的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配伍液的稳定性.方法 将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按10:250,20:250,30:250,40:250,50:250,60:250(ν/ν)的比例混合后,检查配伍液的不溶性微粒、pH值.结果 随着配伍比例的增加,配伍液pH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临床应用时,应重视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比例.

    作者:马玉蓉;许群芬 刊期: 2007年第14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