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宋国华;王建国;陈军

关键词:护理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当前国内护理教育的状况及面临的形势,结合学校实际,提出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通过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精神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实践技能强、国内外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国内外卫生市场需求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然而,当我们重视并突出班级的组织特性,遵循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按照各层组织的实践模式来落实班级教育时,班主任的角色就很容易被窄化为管理者.通过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建立班级规范体系,充分依靠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以求履行班主任职责也就在情理之中.

    作者:王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浅析网络学习效果之影响因素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学习这种方式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同.基于此,笔者从学习者个体特征和设计者教学设计这2方面出发,简单分析网络学习的影响因素.

    作者:柴小燕;温逸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解决中专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的体会

    近几年来,中专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着中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中专学生拖欠学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各所中专学校教职工谈论的热点话题.根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现谈一谈解决中专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的体会.

    作者:王开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护理审美教育寓于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护理审美教育寓于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把学校2004级345名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作对比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护理理论后,在实验室按演示→练习→指导程序练习技能操作;实验组采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制订教学目标并融入护理审美教育.结果经u检验,2组学生基础护理理论成绩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技能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个人准备、物品准备与整理、动作规范、熟练流畅、沟通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把护理审美教育寓于基础护理教学中能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尤其对培养护士良好职业素质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滑卉坤;周燕;郭丽霞;孙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如何搞好高职的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实施好高职的素质教育,必须搞好课堂教学.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观念的转变;(2)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教材的编写;(3)课堂教学设计;(4)课堂教学实施;(5)重视实验课教学;(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7)融洽师生关系;(8)课后体会.

    作者:张明军;唐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对新形势下做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探讨

    针对近年来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获得的快捷与便利、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变化等新形势下的临床医学教育背景,结合丽江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作者:杨文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HBVDNA、HBeAg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时的对比性分析

    目的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及HBVDNA.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31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8%;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9例,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分别为84.1%和75.4%;HBsAg和抗-HBc阳性者10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90.0%、80.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以HBV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3.0%(33/100)、81.0%(81/100),2者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9%(47/115)、73.0%(84/115).HBVDNA与HBeAg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x2=53.399,P<0.001);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地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作者:张俊;李亚琴;胡永芳;庞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实习护生的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亚健康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自编亚健康自测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66名在我市中心医院实习的中专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约30%的护生已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压力大、睡眠质量差、心身疲惫、情绪变化等.亚健康表现主要与强精神质(EPQ-P高分)、内向(EPQ-E低分)和情绪不稳定(EPQ-N高分)等人格特征有关.结论实习护生的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并与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有关,必须引起学校、教学医院、教师和护生本人的重视.

    作者:许加宾;张金玲;唐建军;王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撒拉族近亲婚配及后代遗传效应的调查研究

    近亲婚配及后代遗传效应是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近亲婚配及后代的健康状况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制定优生法规的重要依据.我们于2002年暑假首次对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清水乡、查汗都斯乡和河北新村的撒拉族近亲婚配夫妇及其子女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冶福云;马齐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甘肃省流感监测研究

    目的掌握我省每年流感活动的规律.方法采用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通用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流感样病例的监测、病毒分离、对正常人群抗体水平及疫苗免疫后血清学效果的考核.结果2001~2005年儿科门诊流感样病例占儿科门诊就诊总数的比例为14.81%,内科门诊占2.97%.儿童2003年度较高为33.27%.成年人流感样病例占总就诊人数的比例在0.66%~8.38%之间波动.暴发多发生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以集体居住,宿舍拥挤,取暖、通风条件极差的学校为主.从采集的1 798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流感病毒240株,分离率为13.35%;其中甲3型(H3N2)162株、占67.50%,甲1型(H1N1)52株、占21.67%,乙型(B)26株、占10.83%.不同年份流行不同血清型流感病毒,其人群抗体水平也不同,H3N2和H1N1抗体水平较乙型流感病毒高.疫苗接种30天后,疫苗接种者H1N1、H3N2流感病毒抗体的GMT分别为1:221.76、1:189.58,保护性抗体(HI滴度≥1:40)均达91.72%;乙型Victorian系毒株为1:43.04和59.38%,乙型Yamagata系毒株为1:71.04和71.03%.结论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流感流行,不同年份流感流行的病毒亚型不同,流感病毒血清型有交替活动的规律或称周期性,人群流感抗体水平与上一年度流感流行的病毒亚型及强度密切相关,疫苗免疫效果好.

    作者:于德山;李红育;刘学珍;邸宏杰;蒋建祥;冯淑梅;张广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过氯乙烯在头颈部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中的应用

    目的充分显示头颈部动、静脉血管,并增强其柔韧性和实用性.方法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插管,逐一结扎椎动脉及肉眼可见的细小动、静脉,同时用棉花加压填塞椎管断端,再灌注不同颜色的填充剂.结果经此法制作的标本,动、静脉干铸型饱满,末梢细微,色泽艳丽,特别是静脉铸型更加完美.结论采用此法行头颈部血管铸型,不但使头颈部动、静脉成型精细美观、柔韧性好、支撑力强,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人体解剖学教学标本的利用率和临床指导的实用率.

    作者:夏佳华;王湘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兰州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真菌污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兰州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真菌污染情况.方法采集风管积尘,密封送至真菌实验室进行真菌及菌属的分离鉴定,采用GB/T18204.1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和<2004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检工作技术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结果兰州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大型商场的空调通风系统真菌污染率为100%,宾馆饭店中真菌菌落总数在1.5×103~2.3×104cfu/g之间,其中严重污染占26.7%,中度污染占26.7%,轻度污染占46.6%,共检出28个属种、205株菌,优势菌种为圆弧青霉菌(93.3%)、互隔交链孢霉菌(100%)、宛氏拟青霉菌(80.0%)、灰绿曲霉菌(86.7%)、绿色木霉菌(80.0%)、短密青霉菌(73.3%)、黑色曲霉菌(66.7%)、黄曲霉菌(66.7%)等;大型商场中真菌菌落总数在8.0×102~1.7×104cfu/g之间,其中严重污染占60.0%,中度污染占13.3%,轻度污染占26.7%,共检出24个属种、279株菌,优势菌种为灰绿曲霉菌(100%)、互隔交链孢霉菌(100%)、黑色曲霉菌(86.7%)、圆弧青霉菌(80.0%)、宛氏拟青霉菌(73.3%)、短密青霉菌(80.0%)、绿色木霉菌(93.3%)、黄曲霉菌(86.7%)等.结论兰州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和大型商场的空调通风系统真菌污染较严重,以互隔交链孢霉菌、圆弧青霉菌等污染为主,今后应加强对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处理及对消毒效果的检测,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作者:胡晓宁;苏诚玉;郭秀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及需求的调查

    目的通过对某校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若干因素,掌握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方法用直接问卷法对二年级2个专业近6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后进生的专业兴趣不高并且文化基础不扎实;人际关系紧张和上网娱乐频率高是其特点;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占的比例高.结论为学生的需求而努力,补充文化课,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给予心理咨询、关心和帮助.

    作者:齐建华;李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32例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冬春季节兰州地区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老年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状况.方法2003年11月1日至2004年4月30日,对兰州地区3所三甲医院呼吸科年龄65岁或以上的318例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法)检测血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特异性IgM抗体.结果318例患者中有32例(32/318,10.1%)检测出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阳性.32例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中有6例(6/32,18.8%)同时培养出致病细菌.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兰州地区冬春季节引起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部分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作者:张方;王嘉祺;马慧;邹凤梅;刘刚;魏莲花;魏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强化护理质量督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及现实严峻的医疗形势,护理人员更需迫切完善自我.一方面应加强医德修养、医德自律,提高技能,充实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各项监督指导制度.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1].

    作者:苗潘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浅议优化形态学实验课程

    医学院校在实验室硬件和人员管理改革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医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建了全新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整合,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减少了实验内容的重复率,加大了学科内容知识点的联系,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内容增加了.由形态实验室独立于各学科教研室实施形态学实验教学是增强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建设如何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组织胚胎学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均已落后,制约了组织胚胎学学科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质量.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更新实验设备,这样实验室才能符合知识更新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作者:成林;朱如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金克痤胶囊的体外抗菌作用

    研究从痤疮患者皮肤分离出的细菌,用金克痤胶囊做体外抗菌试验,药效学指标是依据上述细菌在皮脂腺繁殖引起发炎或化脓的机理设计的.结果金克痤胶囊对金葡菌的MIC和MBC分别为31.25mg/ml和250.00mg/ml;对白葡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5.62mg/ml和31.25mg/ml;对丙酸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2.50 mg/ml和250.00mg/ml.

    作者:汪浩;王剑;杨卫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对优质课评选的再认识

    优质课教学是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高层次的教学境界.进行优质课评选,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措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就我校2001年和2003年连续2次在教师中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情况,谈谈对优质课评选的认识.笔者认为,通过优质课的评选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尤康;吴文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对目前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高等学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作者:吕伟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