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消丹的定性定量分析

张建春;朱健美

关键词:三消丹, 薄层色谱法, 黄芪甲苷, 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建立三消丹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丹参、葛根、黄芪和玄参进行定性分析;用薄层扫描法对黄芪中的黄芪甲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黄芪甲苷在1.025~5.12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4%,RSD=0.57%.结论:该方法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剖析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模式虽然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旧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些弊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郭莹;孙继龙;孙利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药品招标采购工作亟需完善

    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实践工作中的体会,分析药品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药品招标采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对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工作提出建议.

    作者:陈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三消丹的定性定量分析

    目的:建立三消丹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丹参、葛根、黄芪和玄参进行定性分析;用薄层扫描法对黄芪中的黄芪甲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黄芪甲苷在1.025~5.12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4%,RSD=0.57%.结论:该方法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建春;朱健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颈部涂抹双氯芬酸乳胶剂辅助治疗急性咽部感染60例

    目的:观察颈部涂抹双氯芬酸乳胶剂辅助治疗急性咽部感染的疗效.方法:抽取病例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加涂抹双氯芬酸乳胶剂,对照组40例只作常规治疗.结果:双氯芬酸涂抹颈部对急性咽部感染有明显疗效.结论:双氯芬酸乳胶剂颈部涂抹可作为急性咽部感染的辅助疗法.

    作者:安晓冷;李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氟罗沙星注射液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研究氟罗沙星注射液的稳定性,以延长其使用有效期.方法:对生产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氟罗沙星注射液(2mL:0.2 g)按照部颁标准进行检验,考察其稳定性.结果:生产两年以上的氟罗沙星注射液的检测结果与出厂时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生产两年以上的氟罗沙星注射液(2 mL:0.2 g)性能稳定,可以延长其使用有效期.

    作者:梁元太;夏琴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桂龙咳喘宁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桂龙咳喘宁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以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方法:以C18化学键合硅胶柱分离芍药苷,以乙腈-0.1%磷酸(18: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芍药苷峰与其他组分峰的分离度为3.6,理论塔板数以芍药苷峰计算为8 56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RSD为1.08%,n=5),芍药苷在0.25~2.5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吸收面积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用HPLC法测定桂龙咳喘宁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张立清;高长清;张洪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表彰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作者: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强骨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目的:探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C8色谱柱(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0.2%磷酸(73:27: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线性范围为0.10~0.71μg,相关系数为0.999 2,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0.9%(n=5).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

    作者:潘红玲;梁欣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片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含量

    目的:测定人参片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选用Hyper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99:400),检测波长为203nm.用外标法按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人参皂苷Rg1浓度在101.12~1 011.20μg/mL(r=0.999 68,n=5)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9.43%(RSD为1.07%):人参皂苷Re浓度在80.88~808.80μg/mL(r=0.999 38,n=5)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回收率为99.44%(RSD为11.23%).结论:HPLC法操作便捷,测定结果准确,可用于人参片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作者:张雪光;俄丽丹;孙巍;王海荣;刘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警惕新一轮药品生产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中有关物质

    目的:建立测定盐酸雷尼替丁及其胶囊中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5 mol/L柠檬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至3.5)-乙腈(87:13),检测波长为314 nm.结果:原料药可分离出3个杂质峰,胶囊剂可分出4个杂质峰.结论:HPLC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盐酸雷尼替丁样品中杂质的检测方法.

    作者:周伟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服用木通煎剂致肾脏损害1例

    木通作为一种利尿通淋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淋症及产后乳汁不行等病症.

    作者:杨占华;王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固肾生发丸糖衣包衣工艺改进

    目的:解决固肾生发丸(浓缩水蜜丸)采用常规工艺无法包糖衣的问题.方法:采用开风机向锅体吹冷风,单个电炉加热,控制锅体温度为(40±2)℃,对固肾生发丸进行隔离层和糖衣层包衣,考察其外观及稳定性.结果:固肾生发丸包衣过程中丸体未变形,包衣过程顺利,各项指标符合质量要求.结论:固肾生发丸包糖衣工艺是浓缩水蜜丸理想的包糖衣工艺.

    作者:何晓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358例眼科药源性疾病分析

    目的:了解眼科药源性疾病(DID)的分布情况.方法:对1960-200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200余种医学刊物上所报道的358例眼科药源性疾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药物、抗结核药、激素类药物居前4位.其中乙胺丁醇引起多,占DID病例总数的9.5%.眼科DID居前5位的是视力障碍(68例)、视神经病变(49例)、眼睑病变(34例)、青光眼(34例)、视网膜病变(25例).结论:眼科药源性疾病较常见,涉及药物种类多,病变类型多样,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作者:黎莉华;曾道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对中药饮片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建议

    按<中药饮片鉴别>定义[1],经过产地初步加工的中药,称为中药材,将中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使其成为可直接配方或制剂的药品,称为中药饮片.

    作者:李水福;周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缩短尼群地平片崩解时间的工艺优化

    目的:解决尼群地平片的崩解问题.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工艺优选.结果:尼群地平片的崩解问题得到解决,达到了药典要求.结论:改进后的尼群地平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朱文军;孙炜欣;赵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化汤丸中甘草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生化汤丸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Shim-pack CLC-C8(150 mm×6.0 mm,5μm)为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0:40:1),检测波长为25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结果:甘草酸浓度在0.23~1.19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51%,RSD=0.53%(n=5).结论:HPLC法简便、准确、可靠.

    作者:丁桂兰;孙鹏远;温立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吴仪强调推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创新等8则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滥用皮质激素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皮质激素滥用情况日益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医生、患者以及其他因素密切相关.为了防止滥用皮质激素,应该从4个方面着手: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处方审核和管理工作;加强皮质激素的销售管理.

    作者:程黔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鲎试验法检测重组人干扰素α-1b成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

    目的:探索重组人干扰素α-1b成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鲎试剂和细菌内毒素的特异性反应产生不可逆的凝胶反应来检测干扰素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鲎试验法可以代替传统的家兔法检测重组人干扰毒α-1b成品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结论:鲎试验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和重复性好,可有效检测干扰素中细菌内毒素含量.

    作者:宋文光;吴美英;任韧;梁义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