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患者血清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刘巍;廖世奇;王黎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 疾病, 肿瘤标志物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提高,蛋白质组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研究中,特别是肿瘤标志物方面.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无症状的早期患者的筛查,但目前仍有许多影响其临床应用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目前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标志物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田基黄体外抗HBsAg和HBeAg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田基黄在体外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田基黄与等量的HBsAg或HBeAg阳性血清混匀.使混合后的浓度分别为6 g/L、12 g/L、24 g/L、48g/L和96 g/L,;孵育8h、16 ho采用ELISA法测定HBsAg或HBeAg的滴度,观察其对HBsAg或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 96 g/L和48 g/L浓度的田基黄在作用16 h后对HBsAg或HBeAg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田基黄在体外有较强的抗HBsAg和HBeAg作用.

    作者:许潘健;庞璐;韩余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舞蹈教育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探讨

    有计划地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及良好的情操、刻苦勤奋的品质、健美优雅的体态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素养、团队意识,展示学生个人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不失为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周冬根;陈玉芬;韩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临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现对临夏地区州、县(市)2级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临夏地区州、县(市)2级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占全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9.26%,占全地区总人口的0.205%.从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构成来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素质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及未来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通过调查临夏地区州、县(市)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为今后政府部门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杨发;冯燕霞;何海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浅析中德儿科医学教育的区别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医学教育作为培养生命科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医学教育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具备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作者:樊启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外感热病中透邪法应用初探

    现把外感热病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期,并将透邪法在各期的应用进行讨论,指出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药物选择,以期对发热性疾病的诊疗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学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患者血清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提高,蛋白质组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研究中,特别是肿瘤标志物方面.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无症状的早期患者的筛查,但目前仍有许多影响其临床应用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目前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标志物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刘巍;廖世奇;王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神经系统教学的几点体会

    神经系统在人体各器官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体解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内容抽象,名词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很难学、难懂.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采取图表法、口诀记忆法、联系实际法等方式,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桂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男护生护理教育现状及对策

    目的 为探讨男护生教育改革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等.方法 结合我校连续4届38名男护生的教学经验,采取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男护生的教育现状.结果 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对男护生的教学要突出男性特点,切勿将男护士女性化.结论 男护生的护理教育期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作者:刘美萍;张凤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接受美学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接受美学的创立者为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尧斯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他一反以往文学史只注重作品和作家的传统,强调读者对作品的重要意义,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和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是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正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意义和价值.他还认为,接受过程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参与过程.

    作者:朱晓燕;张小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构建学习型职业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当前,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来峻的考验.

    作者:程一波;庞少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学习策略教学与护理士官培养

    护理士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实施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护理士官培养水平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开发学员的智力潜能、推动学员的持续发展.护理士官培养中实施学习策略教学要讲究一定的模式与策略.

    作者:时兰春;王江雁;郭晓强;彭云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4例早产儿进行婴儿抚触并将其作为抚触组,随机选择条件相似的24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抚触组早产儿进行抚触,每天2次,连续30 d.观察2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每日进乳量的差异.结果 抚触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增长比对照组明显(P<0.05),每日进乳量抚触组早产儿比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 抚触可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赵瑞芳;彭月娥;周乐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述评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为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提供借鉴,为大学生辅导工作提供心理依据,本文从学校适应的界定、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内容以及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回顾,并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作者:顾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兰州市七里河区工业企业女职工保健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兰州市七里河区女职工保健现况,为切实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兰州市七里河区所有企业按比例抽取女职工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统一录入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1)女职工文化程度多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占77.42%,已婚、已育妇女占被调查女职工总数的89.17%、86.16%;(2)部分女职工在参加现职工作后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现象;(3)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状况堪忧.结论 兰州市七里河区工业企业女职工保健存在许多问题,女职工保健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作者:李欣娜;曾明慧;禄韶华;赵宗娟;安婧;党瑜慧;李芝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自理理论与护理管理

    自理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姆提出的.自理理论的核心是自理缺陷结构,针对自理缺陷制订相应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有效、充分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作者:高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反拨作用视解读考试价值的认知

    从反拨作用的理论成果,分析对当前医学教育考试中的负面反拨作用及危害认知的不足和偏差,探索从负面反拨作用向正面反拨作用转化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考试的价值与医学教育考试改革得以统一,更好地发挥和获取大考试价值的效应.

    作者:孙云霞;傅增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现立足于社会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考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透视我国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存在的不足,侧重于揭示现实要求与实际行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对如何解决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作者:肖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输尿管镜开始被应用于临床,通过近30年的不断完善,输尿管镜不论从管径、可操作性、光学系统,还是辅助器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它的临床应用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将近年来有关输尿管镜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张冲;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专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各版解剖学教材及其章节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教材内容的演变更新与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作者:宿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浅析批判性思维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议题,是融理性精神、科学方法和逻辑技巧为一体的思维方式,日益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和应用.现简要阐述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重对批判性思维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培养阶段、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并从技术层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张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