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郭琳;付勤

关键词:精品课程, 外科学, 教师队伍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外科学精品课程,拓展和丰富教学信息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大致可归纳为3种形式:第一种是承接型.它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螺旋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通过环环紧扣、逐步升华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方位思考,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使用.

    作者:安月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留学生临床实习中的研究

    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CBL)是通过病例分析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技能的医学课程学习模式,可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自我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留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神经内科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尝试性地将CBL教学方法应用于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可大大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习质量,是一种较好的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作者:张雪梅;焦卓敏;王铎;黄山;付锦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探讨——“药品推销成交”说课设计

    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药品推销成交”进行说课设计,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预期效果5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刘宇珍;刘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正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正常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25例BNP水平正常(BNP<100 pg/ml)(实验组)和61例BNP水平增高(BNP≥400 pg/ml)(对照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正常的CHF患者LVEF值更低,LVEDd更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更重.

    作者:李春兰;钟栩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不同医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药理学是一门联系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药理学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药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1].

    作者:李先伟;杨解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由于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行业人员需求缺口较大,且待遇和职业认同感较低,因此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基层医疗服务人才的方式,但该模式也存在着培养与需求不符合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各专业的职业和行业标准,从岗位工作任务的角度人手,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邱红鑫;曹文元;王会宁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戊巴比妥钠多种药理效应的阈剂量观察

    目的 观察戊巴比妥钠多种药理效应产生的阈剂量.方法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溶液,观察并记录入睡、痛觉消失、呼吸抑制、心功能抑制时注射的药物剂量.结果 随着剂量增加,家兔依次表现出催眠、麻醉、呼吸和心功能抑制效应.结论 戊巴比妥纳多种效应对应存在着多个阈剂量值,而不是只有一个.由于巴比妥类药物主要作用于GABAA受体,这种阈剂量值的不同可能意味着在不同效应部位存在着亲和力不一致的受体亚型,或者存在其他作用机制.

    作者:叶少剑;黄念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方法 在尘肺病教学中,将本校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21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54)与对照组(n=67),分别采用CBS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授课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及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绝大部分学生给予CBS教学模式积极评价.结论 在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采用CBS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毅;董静;陈莹;刘芳炜;孙金凯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乌鲁木齐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调查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卫生技术人员(以下简称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知、态度及满意度情况.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所综合医院的卫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少数民族卫技人员得分低于汉族(P<0.05);84.17%的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晋升职称;继续医学教育实施途径与希望途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实际教育途径与希望的教育途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工作的相关性等,终达到增强乌鲁木齐市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目的.

    作者:刘玲;刘金宝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中职英语精品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英语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缺乏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陈旧等原因,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输入式”教学的一言堂形式,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缺乏生趣.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为了调动英语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笔者尝试了如下教学实践,力求让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中职英语精品人才.

    作者:高建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研究

    循证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应用的方法学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评价和应用证据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传统的终结性考核的知识较为局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在前期教学考试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制订循证医学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尝试从平时表现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3个方面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方案,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循证医学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作者:贾改珍;林林;王萍玉;秦国民;王国祥;赵明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职高专临床基础检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基础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高素质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寻求新思路.

    作者:陆玉霞;褚静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院校合作开展护理专业临床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为探索现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院校合作、共育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满足中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服务型高素质护理人员[1],我校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院校合作、学做一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定护理专业部分临床课的教学任务由院校双方合作完成.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管、人才共育的机制,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培养,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得到了医院及病人的好评,为下一步广泛实施与推广“院校合作、学做一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具体实施过程介绍如下.

    作者:卢玉彬;袁晓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基础护理学“口腔护理”的说课设计

    为提高口腔护理的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操作演示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为临床培养合格的、适合岗位需求的护理人才.

    作者:石欣怡;侯铁塔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心理特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SF-36量表对166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组)和193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消极应对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呈正相关(P<0.05).生活质量病例组各维度得分(除心理健康)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逐步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躯体角色、一般健康状况与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以及消极等负面情绪,造成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下降,治疗中可以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疏导,培养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疗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睿;吕爱红;吴志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地方医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合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构思

    建立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各本科医学院校探索的必经之路.对医学院校在本科生中试行地方医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合培养科研型人才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该计划的建议.

    作者:雷秋成;郑华珍;黎柔君;朱丽飞;王双苗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藏汉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广大藏区基础教育质量意义重大.从影响“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问题入手,对“藏汉双语”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人际交往倾向、职业发展动机、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控和优化的策略,以期为促进“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

    作者:王俊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目的 创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对口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符合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方法 将2012级、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临床基本操作等方法,将人体解剖学的内容融入临床工作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比较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结果 实验组对口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模拟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可使对口生较早地了解临床需要,既可提高对口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又可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临床工作岗位的需求.

    作者:曾永鸿;刘金海;邱波;岑章建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柴葛解肌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现今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对药物作用机理不断钻研发掘的新阶段,对传统复方的研究将成为人们研究的新方向.回顾近些年柴葛解肌汤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对大家研究经典方剂有所启发.

    作者:王姝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大肠癌伴血吸虫病临床病理分析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在65岁以后,与年龄明显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进行性增加[1].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和其他相关研究发现,慢性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地方性的高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且慢性血吸虫病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2].对本院活检确诊的大肠癌伴血吸虫病43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探讨血吸虫病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田齐凯;刘汉忠;肖静;涂珍;肖兰 刊期: 2014年第24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