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少数民族中职生如何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黄倩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中职生, “学校人”, “职业人”, 角色转变
摘要:阐述少数民族中职生要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就要看清形势、认识自我,练就技能、完善自我,抓住机遇、展示自我。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目的:研究PBL教学法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将本校护理学专业2013级本科两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辨证施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结果教学后实验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有利于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作者:王萍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2013级护理301班作为实验组,应用抛锚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将2013级护理302班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完成后,对两组进行阶段测试,并进行成绩比较。结果实验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实验组学生对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抛锚式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作者:张小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骨盆骨折(PF)是临床常见的严重性外伤疾病,主要原因有直接暴力对骨盆造成撞击或挤压、高空坠落等,常见于交通、施工事故或塌方等[1]。骨盆骨折常合并多部位、多器官损伤,大量出血,休克发生率较高。有报道显示,创伤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2-3]。如休克早期不及时救治,常会因后期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作者:朱琳;王升旺;张浩;李雪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遵循以临床思维为主线强化学生自我训练的教学模式--血液实习带教中的几点体会

    逐步培养实习生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目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改革实习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师水平、严格考核制度几个方面对血液学检验实习带教进行讨论。

    作者:宋蓓;张国军;吕虹;赵晖;孙越红;司学众;康熙雄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以学生学习成长为目标推进服务型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探索

    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键,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基层的贯彻者,同时教师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本着“服务有思路,服务有切入,服务有平台,服务有效果”的基本理念,确立以学生学习成长为目标,推进服务型教师党支部建设,建立包括服务思路、服务平台、台账制度、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内容的常态长效化的服务型教师党支部工作机制。

    作者:李琴;任立平;许子华;董会霞;毕晓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术式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的56例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颞肌下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观察组采用颞肌外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外观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t=-10.31,P=0.000;t=-11.01, P=0.000),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外观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49,P=0.019),且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术后局部炎症疼痛、咀嚼受限以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颞肌下和颞肌外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修补术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过程中发现,采用颞肌外手术具有效果更为明显、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手术不良反应更少、术后外观满意度更高等优点。

    作者:柴峰;韩晓明;周文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循证医学在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临床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病理学专业重要的后备力量,如何更好地运用循证医学理念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病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生教育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快速掌握行业新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以及制订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病理学人才。

    作者:崔晓宾;陈云昭;刘春霞;李锋;党鸿蔚;王良海;索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教学

    目前,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化课,有许多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不同行业的不同需要为依据,在文化课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学校应开展主要行业对本门文化课需求特点的调查,把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本门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本文将对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教学做一些探讨,现介绍如下。

    作者:袁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比较教学法在穿脱隔离衣和手术衣项目操作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比较教学法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一所医学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1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穿脱隔离衣和手术衣项目的操作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中88%以上的护生认为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求同辨异的思维能力,其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唐布敏;邹立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现场录像纠错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平行对照法,比较传统教学法和“现场录像纠错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实验课授课中的差别。方法在总结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学生编戏(预习及编写操作过程)、拍戏(录制学生操作过程)、评戏(教师和学生一同观看现场拍摄的视频,并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收尾(教师归纳总结及学生小组练习)四步“现场录像纠错式”教学法,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班学生的3项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结论“现场录像纠错式”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科学思维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作者:颜琴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当前医患关系下医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及改善对策

    目的:通过了解医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探讨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善对策,以完善我国当前医学生的教育模式。方法采用程岭红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责任心量表[1]以及USLR量表[2]对部分医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状况总体上较好,但在责任心的各个方面均差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0.05),其中专业因素、报考医学院校的原因、是否为独生子女、社会实践完成方式、学校是否开展责任教育活动以及社会因素这些方面均对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影响。结论注重社会实践、改善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正面引导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者:许丹妮;王冰洁;赵立文;沈海龙;郝吉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3种教学模式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P、PBL、CP与PBL双轨教学模式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将24名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儿科住院医师随机分为3组,每组8人,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较3组规培医师考试成绩和对各自所采用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3组规培医师在理论笔试、医学人文方面的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病史采集、临床操作、病例分析方面,CP与PBL双轨教学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综合成绩也高于其他两组(P<0.01)。3组规培医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效果方面的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P与PBL单一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双轨教学能互补,更好地培养住院医师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周文静;李亚琴;赵瑜;夏敏;曹兰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近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断增加,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当代医学领域的新挑战。对近几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行系统回顾,阐明现代医学治疗NAFLD的机理。

    作者:王一强;姜德民;张玉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学龄儿童近视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汉族及藏族学龄儿童的近视状况及影响当地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舟曲县学龄儿童进行标准视力检查、验光检查等,将调查结果与国内已有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对象中近视的有432人,当地近视患病率为17.02%。男生近视患病率低于女生(P<0.05);汉族近视患病率高于藏族(P<0.05);6~7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7.21%,8~9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0.76%,10~11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7.95%,12岁及以上儿童近视患病率为31.99%,不同年龄段儿童近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儿童近视与性别、民族相关,近视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与近视相关的因素为父母近视、每日看电视时间、每日写作业时间、阅读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

    作者:孙莉;张文芳;杨乐欣;鲁建华;田静;酒旭东;邓铂林;杜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CBL结合PBL教学法在社区医师脑卒中急救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将CBL结合PBL教学法应用到社区医师的脑卒中急救培训中,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将80名社区医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结合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培训结束后向两组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实验组基础理论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各项教学效果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CBL结合PBL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牟晓洋;吴晓辉;李栋良;张光亮;伍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职高专院校“说专业”设计--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为例

    通过“说专业”形式介绍本校药学专业的建设内涵和改革思路,旨在推动专业建设发展与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冯传平;彭攸灵;李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小剂量肾上腺素急诊抢救重度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急诊中小剂量肾上腺素抢救重度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急诊抢救的120例重度哮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急诊抢救方案:给予氨茶碱联合甲强龙;肾上腺素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方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临床指标。结果肾上腺素组在治疗20分钟及30分钟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其中常规治疗组心率和呼吸频率在治疗20分钟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氧饱和度在治疗30分钟后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肾上腺素组心率和呼吸频率在治疗10分钟后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氧饱和度在治疗20分钟后已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肾上腺素应用于急诊抢救重度哮喘患者,具有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寅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校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引入微课程的应用与研究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实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作为教学领域中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以其微、短、精等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多的变化。微课程视频短小精悍、生动形象、视觉和听觉协同互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微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势,结合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和特征,介绍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作用。

    作者:王岚;吴怡;王东月;张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以t检验为例说明影响假设检验功效和P值的因素

    以单样本t检验为例,对医学统计教学重点和难点“假设检验中的重要概念功效和P值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为进行假设检验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秦国友;赵耐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地方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开放问题探析

    我国地方高校在心理学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开放程度不够、开放类型过于简单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深入分析其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从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及创新开放模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作者:王叶飞;张斌;谢静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