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34例临床观察

韩永强;许治国;许家强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 脑梗塞,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34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3/2014-04收治的43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 n=17)与研究组( n=17),研究组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的减轻,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24%(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在脑梗塞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肋骨骨折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5收治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 n=54)和对照组( n=54),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其中研究组患者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推广使用.

    作者:刘保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慢性酒精中毒致震颤谵妄25例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研究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震颤谵妄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状况.方法:将我院2014-03/2015-03收治的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震颤谵妄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由于应急方式不当饮酒的有10例,饮酒平均年龄(18.6±4.9)岁,每天饮酒量为(259.6±20.3) g.其中由于戒酒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有14例,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同时还伴随着肢体震颤.在对患者脑部进行CT扫描的过程中发现有17例出现脑部萎缩.在经过临床诊治后有20人痊愈,3人好转.结论:临床中慢性酒精中毒引起震颤谵妄的原因并不明确,但是可以确定与患者戒断具有一定的联系,对患者实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崔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过敏性鼻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与皮肤点刺试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AllergyScreen系统与皮肤点刺试验在变应性鼻炎诊断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06/2010-10连续108例变应性鼻炎病史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变应性鼻炎阳性病史及皮肤点刺试验为诊断参考标准,进行皮肤点刺实验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查,选取本地常见的3种变应原(户尘螨、艾蒿、豚草),探讨血清学试验与皮肤点刺试验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08例患者皮肤点刺试验阳性79例,7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针对皮肤点刺试验所应用的3种吸入性变应原进行血清学检测. AllergyScreen系统的各项指标比较各有优缺点, AllergyScreen系统的特异度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检测系统间总符合率为81.4%,各种变应原检测方法间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与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均呈正相关,以皮肤点刺试验为诊断参考标准,AllergyScreen系统作为一种简单低耗的血清学筛查试验,在临床应用中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作者:于秀丽;任淑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近2013-08/2015-02收治的7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分成对照组( n=36)和观察组( n=36).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选择疏血通注射液静滴,比较和评估两组的总体治疗情况.结果:在药效与心电图疗效上,观察组各是94.4%和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和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对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用药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下降,每次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两组均未见不适反应.结论:采取疏血通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展开治疗,总体疗效更理想、安全,更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适合推广.

    作者:叶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进一步规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2011-07/2013-07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30)和观察组( n=30),基于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利培酮对症处理伴发的肺性脑病,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奥氮平对症处理伴发的肺性脑病,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副反应量表对患者用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PANSS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周内,两组患者均出现较轻微的药物副作用,对症处理后均明显减轻或缓解.对照组患者药物副作用主要为月经变化、催乳素水平增加和静坐不能等,而观察组患者药物副作用主要为头晕、体质量增加和嗜睡等.治疗2周和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 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奥氮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效果优于利培酮,但两者控制精神症状的临床疗效相当,药物副作用也有自身的特点,且两种药物引起的药物副作用均轻微且少见,经过对症处理明显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红娟;尚俊宏;白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农村高血压认知及治疗状况分析

    目的:指导农村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性。结果:遵循治疗原则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药,高血压可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结论:高血压患者规范用药,不仅能达到降压的目的,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一例体外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护理

    目的:探讨体外碎石术后并发尿脓毒血症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例体外碎石术后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液体复苏过程中的监护、抗生素的应用、尿量的监测、高热护理、管道护理、心理护理。结果:患者住院16 d,治愈出院。结论:护理人员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及护理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进展,防止病情恶化。

    作者:王素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因腹痛1月余,加重伴呕吐、腹胀1d就诊.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部阵发性隐痛,症状可自行缓解.入院前1d患者右下腹出现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持续时间较前延长,伴有呕吐、腹胀,呕吐为胃内容物,无胆汁及血性液体,伴有乏力、纳差等,无寒战发热、无便血黑便,大便稀烂,次数减少,小便正常.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20余年.查体:体温36.9℃,脉搏8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10/80 mmHg.腹部平坦,未见腹壁曲张静脉,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稍紧,右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阴性,麦氏点压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6次/min.入院检查血常规、生化、CAE、AFP、CA125、CA199等均未见异常;粪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红细胞:+++/HP;腹部彩超见右下腹见条索状扩张肠管,大小约85 mm×26 mm,考虑肿大阑尾可能性大.入院后考虑为腹痛查因:阑尾炎?肠炎?积极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炎等相关治疗,患者腹痛症状并无明显缓解,随后行腹部CT检查见右下腹见同心圆形结肠影,回肠末端套入结肠之内,长约10.7 cm.肠壁间脂肪间隙尚清楚,增强扫描各肠壁强化明显,其前端的肠壁不规则增厚形成软组织块影,考虑右下腹肠套叠(回结肠型),其套叠前端肠壁改变考虑有占位病变存在.随即在全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肠套入盲肠和升结肠,套入部分长约15 cm,套入的回肠末端部可触及肿瘤样物直径约4 cm,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解剖标本见:小肠近回盲瓣3 cm 处有一隆起型肿物,大小4 cm ×3.5 cm,切面灰白,浸润至肌层,结肠长12 cm,周径8 cm,回肠与结肠套叠.术后病理提示:(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弥漫阳性,ucHL1背景,中有较多阳性细胞,CD79(+),CD3(-),CyclinD1(-),P53约80%(+),CK8(-),ki?67约70%(+),CD30(-),Bcl2(-), EMA (-), ALK (-).后临床诊断:①回盲部弥漫性大B细胞瘤;②肠套叠(回?结肠型).术后病情好转后转入血液内科化疗.现随访一年余,恢复良好,复查CT、PET?CT等检查未见肿瘤转移迹象。

    作者:王志发;席亚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技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0例

    目的:对腹腔镜技术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研究对象100例,均为我院2012-07/2015-10收治的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结合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 n=50)和实验组( n=50).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实验组给予腹腔镜手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筱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9/2014-09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 n=50)和对照组( n=50),对照组采用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肤瘙痒的持续时间、发生的频率、瘙痒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能有效改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高文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浅谈慢性疾病发病率偏于年轻化的原因

    目的:探讨慢性疾病发病率偏于年轻化的原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进行健康检测的人群进行调查,共11580人,统计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疾病发生率,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结果:本组有1450例发生慢性疾病,占12.52%,其中20~35岁占30.78%、36~50岁占29.87%、51~65岁占27.88%、66~80岁占11.47%;慢性疾病趋于年轻化的原因有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为主.结论: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缺乏锻炼是引起慢性疾病趋于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凯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医体质类型与乳腺癌TNM分期及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乳腺癌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及各种中医体质类型与乳腺癌TNM分期、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对3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并对中医体质类型和 TNM 分期、分子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60例乳腺癌患者中,气郁质比例大;Ⅰ期患者气郁、血瘀、痰湿质等实性体质所占比例较大,Ⅲ、Ⅳ期患者阳虚、气虚质等虚性体质所占比例较大;不同分子分型中, Luminal A型以气郁质为主, Luminal B型以血瘀质为主, HER?2过表达型以气虚、阳虚质为主;三阴性则以阳虚、血瘀质为主,不同分子分型的中医体质构成比有差异。结论:乳腺癌的易患中医体质类型为气郁质;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差异性,说明中医体质对乳腺癌病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有明显不同,提示体质可作为预后判断及中医治疗的参考。

    作者:陈志明;周纯华;李植锋;吴俊东;陈伟正;黄文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指征探讨

    目的:探讨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指征。方法:选取2011-10/2015-10我院收治的30例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及CT表现,总结治疗效果,得出临床特点和手术指征。结果: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包括明显头痛、病情变化迅速和前额叶、双侧额叶存在血肿等。当发现患者脑水肿范围扩大且双侧侧脑室前角增大成钝角时应立即实施手术。结论: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具有颅内血肿量较少,但引发头痛较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应适当放宽手术指征以提高救治率。

    作者:乔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认知行为护理对青光眼患者术后自护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护理对其术后自护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12/2015-05我院收治的74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37)和试验组( n=37),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护理,评估两组实施护理后的术后自护能力,同时对其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后,试验组在自我护理技巧、自护责任感及健康知识掌握度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在总满意度上占9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积极开展认知行为护理,对提高患者术后自护能力非常有帮助,且利于改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孙宇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6例的舒适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02/2015-01收治应用舒适护理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收治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人机配合度后显示观察组患者更具优越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相对而言更具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舒适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保障治疗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促进护患关系,对患者和医院而言均有突出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李颖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脊柱创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02/2015-10我院收治的因脊柱创伤而入院诊治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实施微创手术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疗法对脊柱创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手术的创伤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荐.

    作者:王晓东;牛清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联合胃镜行早期胃癌切除术中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胃镜配合腹腔镜在早期胃癌切除手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诊治的54例早期胃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胃镜定位下的腹腔镜胃癌局部切除手术对其进行医治,观察手术的有关指标、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的指标、手术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与病理学的结果。结果:本研究54例患者都经过手术过程中胃镜准确地定位,并且顺利完成了腹腔镜手术,没有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都痊愈之后出院。结论:胃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早期胃癌的优势较为明显,微创的效果较好,并且患者近期的疗效比较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孙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微创撬拔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4-11收治的64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32)和研究组( n=32),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撬拔和人工骨植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撬拔复位骨圆针进行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erie?s、Gissane?s、B?hler?s角与治疗前的状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rie?s、Gissane?s、B?hler?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跟骨骨折可将微创撬拔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方式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此治疗方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吴斌;刘利;张洪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ancer Translational Medicine》约稿信

    《Cancer Translational Medicine》(Online-ISSN:2395-3012,Print-ISSN:2395-3977)是一本开放获取、同行评议、学术性英文双月刊。本刊由中国转化医学和生物技术创新联盟、美国非营利性科技机构赛福地合作出版,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编委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内外100多位专家组成。本刊旨在发表癌症转化医学研究新动态,促进该领域研究人员和临床从业者的交流和合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手术近期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运用腹腔镜技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10/2015-02到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 n=35)和试验组( n=40),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评估两组的近期根治效果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操作时间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排气与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腹腔镜技术应用到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中,近期效果较传统开腹手术更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林安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主管: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政治工作局

主办: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