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
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方法 对某重点大学医学专业800名大学生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评焦虑量表的测试.结果 应对方式在焦虑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全面优化医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应对压力.
作者:潘欣;康杰;李胜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设计并发放包括费用、诊疗方法 、药品信息、手术麻醉及放射检查等五方面内容所组成的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份.问卷调查显示:①51.7%的患者有获得知情权的要求并被实现;28.5%的患者有知情的要求,但因医方告知不到位而无法实现;②关于药品费用,知情率不及25%;关于四个诊疗环节细分项目,知情度为40%~65%;③就目前的告知方式和内容而言,其所产生的知情、理解、接受效果在75岁以下年龄段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传统的三级查房诊疗模式及对知情权法律属性的过分强调所形成的思维惯性,是影响知情权实现不可忽略的因素.并就代理人、告知的法律惯性思维及传统诊疗模式等三个制约因素,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辨析.有患者参与的定期诊疗小组工作会议的形式,是解决信息由单向性传递向双向性互动,使知情权得以充分实现,医学伦理学理念得以体现的有效途径.
作者:杨兵;邓宝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4级、2006级学生的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认识、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患关系现状较为紧张,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因素;同时,医患关系的现状已经对其职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提出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身教重于言教”——提高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媒体报道、舆论宣传的正确引导,对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燚;郭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尊重个体在医疗决策中的自主权是现代医学诊疗的基本原则,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兼顾家庭和个人自主的结合更为适合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家庭参与式的就医方式.准确把握家庭对病人自主的干涉范围是决策的关键.
作者:黄忠;张广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呼唤生态.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吸引、聚集、融合和成长,有利于人才潜能的释放和人才价值的彰显,是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院是智力雄厚,人才密集的“洼地”,有必要构建并优化良好的人文环境、用人环境和服务环境,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打造优秀的医疗品牌提供保障.
作者:钟声;张义梅;王蕾;徐昌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困扰和制约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的原因之一是用于教学的尸体来源严重不足.社会的无偿遗体捐献无疑是尸体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捐献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制约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提出完善配套设施、制定捐献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开展感恩教育、聘请专职人员等方式来完善和充实遗体接受工作.
作者:刘健华;钟光明;赵振富;王晓梅;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知情同意是临床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把知情同意分解为知、情、同意三部分,分析了这三者的深刻内涵,探讨了这一原则在实际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指出知情同意的“元”分析,有利于避免这一原则的误解和滥用以及在实践中的混乱.
作者:管开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一些医院把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等同于医德医风教育,使得这种教育活动无法回应医疗服务市场取向背景下的伦理诉求和医务人员医疗伦理决策意识与人格形成的需要.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切入路径应以伦理认知、规则伦理、美德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契约伦理教育为导向.
作者:况丽;叶明;燕敏;郑时芹;况成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政博客的价值已被学生广泛认同,但受众满意度偏低.应发挥网络优势,贴近受众需求;顺应网络教育规律,兼顾形神统一;创新辅导员博客的工作模式,从而提升辅导员博客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深化网络德育实效;提升受众满意度.
作者:林建锋;裘梦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家长在“性早熟奶粉”事件中的心理状态与应激反应有:对相关事物怀疑扩大化与缺乏信任度,极度的担心、恐慌、焦虑、紧张,对医生的诊疗工作提出过高要求.通过分析,提出有效干预措施及实施方法:重视医患沟通,理解、同情家长的负性心理状态,举办健康讲座,更大范围、更高效的进行沟通,与媒体积极合作,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经过,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等.从而缓解家长的负性情绪,避免事件扩大,将对儿童的身心损害及社会不稳定因素降到低.
作者:张红红;胡玫;李梅蕊;吴建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运用分众传播理念在基层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对于促进部队健康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运用伦理学原则分析了分众传播在基层部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满足官兵个性化需求,注重健康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有利于节约健康教育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工作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把握官兵特点,细分目标受众;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调;提升服务效果,提供健康管理.
作者:卢月云;孙桂巍;张永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经济学视角来探讨健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提出应在卫生经济学的教学中时刻渗透健康教育的思想,以实现预期目标.
作者:郭斌;程怀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儒家在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时,从天人合一的哲学出发,避免了西方哲学把人与动物视为对立两极的思维方式,从而避免了在人与动物关系问题上的诸多悖论.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先秦儒家提出对动物要杀伐以时,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的方法 问题,而宋明儒家则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由此提出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一体仁心思想,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的合理性问题.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只要掌握好利用动物的必要限度,爱护动物和利用动物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作者:王云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70年前,设在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更名后第一期毕业生即将毕业之际,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光辉题词.这一题词,把传统医学伦理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成为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精神力量.“革命的人道主义”与我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和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医学伦理的三个主要来源,成为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和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产生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者:陈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分析目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在医学教育中合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解决临床技能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既符合道德伦理的要求,也符合患者的利益.
作者:原宝华;王素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层次实习护生伦理认知现状,探讨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护理伦理培养提供策略.方法 设计问卷,获取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364名不同层次护生的伦理认知状况.结果三个层次护生对伦理认知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认知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习护生的伦理认知需要进一步提高,应依据学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加强护生伦理认知能力.
作者:崔妙玲;韦宇宁;李敏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医学人文学科的地位日益彰显,其中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实际,围绕我院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从认清新形势,正确处理新关系;明晰新方向,把握好新控点;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问题;明确新思路,加强引导;探索新方法,始终坚持“三个新统一”;瞄准新目标,牢固强化新意识;总结新经验,始终保持清醒等七个方面.
作者:黄党发;余文祥;刘立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探讨暗示疗法在护理中应用的方法,以及保证暗示疗法的效果的原则.安慰剂效应属于暗示疗法的应用,探讨在护理中对几类患者采用的安慰剂治疗的护理方法,以及增强安慰剂效应的措施.对暗示疗法及其安慰剂治疗进行伦理学探讨.
作者:方会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不同学制、年级男护生专业态度的差异,进一步探索男护生的培养教育模式.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3个学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9个班共83名男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原因及喜爱护理专业的程度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结果报考护理专业原因:不同学制、年级男护生报考护理专业原因的比较,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容易就业占多数,占58.0%;喜爱护理专业程度:其中三年制选择喜欢的占多数,而四年制、五年制选择喜欢的占少数,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喜欢护理专业的男护生在减少,经统计学分析,四年制、五年制(x2= 1.298,P>0.05)无差异.三年制与四年制(x2=8.403,P<0.05)、三年制与五年制(x2=8.517,P< 0.05),男护生喜爱护理专业程度比较有差异,且不同年级男护生对护理专业在喜欢程度上有变化.结论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学制、不同年级男护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调整课程设置,灵活教学,注重个性培养.
作者:王利群;杨娟;陈为;王艳;张昕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剖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身心疲惫状态,压力过大;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环境的适应不良,缺乏应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缺陷.识别和评估大学生心理危机,提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具体措施.
作者:达芳菊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