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氧化应激激活的信号传导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杨明(综述);李国平(审校)

关键词:哮喘, 信号传导, 氧化性应激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反应疾病,主要特征为血清免疫球蛋白 E (Ig E )水平升高、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重塑等。近年研究发现,哮喘发病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如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子(JAK/STAT )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磷脂肌醇3激酶(PI3K )信号通路等,而氧化应激与气道内各种炎性反应有关,哮喘作为一种气道慢性炎性反应同样存在应激现象。因此,氧化应激参与哮喘发病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氧化应激激活的信号传导与支气管哮喘发病作如下综述。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穿透性心脏损伤护理干预比较分析

    穿透性心脏损伤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中以火器伤为主,占45%~65%,由于损伤较广泛,常为贯通伤或多心腔损伤,病死率较高。而我国和南非等地以锐器刺伤为主,占85%~95%,损伤较局限,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并在手术前后实施正确的护理干预,就可获得较高的生存率[1-5]。本科自1998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穿透性心脏损伤患者48例,现对是否实施规范护理干预的不同结局作回顾性比较分析。

    作者:肖霞;李永秀;万小娅;向生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在该院骨科手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例。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8例,Ⅳ型7例。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 ,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无脱位、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中1周扶双拐下地负重行走,3个月后8例弃拐行走,4例需扶单拐行走。术后1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1个月,按 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达到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徐林;向柄彦;柏小金;黄文良;吕雪峰;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像导航鼻内镜系统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窦骨瘤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采用影像导航进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鼻内镜手术与传统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73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患者被分成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导航组采用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采用传统鼻内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疗效情况。结果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患者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导航组与非导航组Ⅰ、Ⅱ级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Ⅲ、Ⅳ级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骨瘤中非导航组有1例复发,导航组未见复发病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鼻内并发症导航组与非导航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Ⅲ、Ⅳ级鼻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鼻窦骨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窦骨瘤及Ⅲ、Ⅳ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优于传统鼻内镜手术,特别在术前评价和确保手术中的安全性方面起到了有价值的辅助作用,使得肿瘤切除更彻底,复发率更低。

    作者:李忠万;高明华;李朝军;李劲松;方红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并分析该院婴幼儿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的异同点。方法回顾分析58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年龄分为婴幼儿组(75例)和儿童组(201例),主要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清转氨酶、血总胆红素、血尿淀粉酶、B超、胆囊炎、X线片等指标。结果58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276例(47.3%)有肺外损害表现,其中对肺外器官如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大;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系统损害组使用阿奇霉素的初始时间显著晚于肺炎支原体感染非合并肺外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外损害检出率不受性别影响,受患儿年龄、发病季节影响;患儿病程不受是否合并肺外损害影响。9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患儿中,儿童组的腹痛症状表现明显,婴幼儿组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婴幼儿组和儿童组肠道积气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血清转氨酶增高、血总胆红素增高、血尿淀粉酶增高、尿淀粉酶增高、肝脏B超异常、胆囊炎、腹腔积液等表现的比例较婴幼儿组略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脏器中消化系统损害率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婴幼儿较儿童临床症状表现明显。

    作者:陈咏丽;严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像学位置对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影像学位置对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121例接受了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尖顶距(TAD)值分组,A组72例,TAD<20 mm ;B组49例, TAD≥20 mm。比较两组手术后的疗效情况。结果 A组总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0.3%,明显低于B组的75.5%(P<0.05);A组发生轻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P<0.05);骨折稳定型和不稳定型A组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稳定型患者开始行走时间、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明显低于不稳定型(P<0.05);骨折稳定型和不稳定型A组Harris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稳定型患者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不稳定型(P<0.05)。生物力学实验表明,骨折稳定型和不稳定型C组在拉伸侧、压缩侧、外侧、内侧的应力强度均明显高于D组(P<0.05);D组稳定型患者在拉伸侧、压缩侧、外侧、内侧的应力强度均明显高于不稳定型(P<0.05)。结论术后 TAD值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合适的影像学位置有助于提高PFNA手术的疗效。

    作者:宋阳;毕荣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比较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方法压低上颌前牙疗效的 Meta分析

    目的:比较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方法(J钩、多用途弓)压低上颌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 ed、EM base、维普、万方及知网等在线数据库,收集比较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方法压低上颌前牙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病例对照试验,并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经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 an5.1软件进行M 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文献,其中关于种植体与J钩比较的文献有6篇,154例患者;关于种植体与多用途弓比较的文献有5篇,127例患者。M 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J钩组相比,种植体组U1-PP距变化量较多(P<0.001),覆变化量较多(P =0.001),治疗时间较短(P<0.001),SN-OP角增大量较少(P=0.004),U6-PP距变化量较少(P=0.020);两组的覆盖变化量、牙根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多用途弓组相比,种植体组U1-PP距变化量较多(P=0.010),U6-PP角增大量较少(P<0.001);两组的 U1-PP距、U1-PP角、U6-PP距、U6水平向移动距离、覆、覆盖、疗程、牙根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与抗压低上颌前牙疗效优于传统方法(J钩、多用途弓),压低前牙量多、时间短、患者较舒适,两者牙根吸收量相当。

    作者:潘姗;李建霞;那毕;刘恒朗;范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以便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有62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 AD )33例(LAD组),左回旋支(LCX)7例(LCX组),右冠状动脉(RCA)22例(RCA组)。LAD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RCA组(P<0.05);RCA组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LAD组(P<0.05)。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小于6 h发生心律失常43例,而大于6 h发生心律失常19例;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动脉较早开通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有相关性,其发生率与再灌注时间有关。

    作者:查克岚;曾瑜;李家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脑出血患者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研究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种疾病,由医院领导、专家、专科医师、护士长等各专业人员,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出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通过界定标准住院日数,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项目,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1-2]。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是应用临床路径的预定目标。

    作者:陈霞;刘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取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子宫肌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8.33%)显著少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率、子宫肌瘤复发率及子宫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常规开腹手术小。

    作者:王瑞敏;侯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联合血清SCC-Ag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联合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诊断宫颈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门诊行健康体检的女性280例,行宫颈TCT检查,快速荧光酶标分析仪系统测定患者血清SCC-Ag值。结果经检查,TCT结果异常154例(55%),活检病理异常43例(27.9%),活检病理异常者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原位癌23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18例,腺癌2例。TCT单独诊断CIN+原位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4%和73.4%,诊断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7.2%和74.7%。以血清SCC-Ag≥1.5ng/L为界值,诊断CIN+原位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4.2%和51.3%,诊断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6%和75.9%。TCT联合SCC-Ag检测诊断CIN+原位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7%和50.8%,诊断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5%和78.3%。结论TCT联合血清SCC-Ag检测对早期宫颈鳞癌诊断和筛查有重要价值,但对CIN+原位癌诊断和筛查价值不大。

    作者: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2012在该院行手部手术的患者197例。记录患者一般状况、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波动大于20%),随访并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术后48 h内发生心血管事件23例,总发生率为11.7%,其中窦速3例(1.52%),房颤2例(1.02%),室性早搏4例(2.03%),心肌缺血11例(5.58%),心绞痛3例(1.52%),心肌梗死1例(0.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分别为糖尿病(OR=2.012,P=0.023)、冠心病(OR=2.301,P=0.028)、术前ST缺血改变(OR=2.942,P=0.031)、血脂异常(OR=3.012,P=0.019)、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OR=3.522,P=0.020)。结论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冠心病、术前ST缺血改变、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任志鹏;梁运海;刘东;刘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T扫描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及Schatzker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扫描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及Schatzker分型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80例经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与CT扫描重建在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Schatzker分型中的差异,分析C T扫描重建对治疗方案的影响。结果经X线片检查,77例患者可获得初步诊断,3例X线片检查不能确定骨折分型;经CT扫描重建后,3例X线片检查不能确定患者1例为Ⅰ型,2例为Ⅳ型;另外,7例患者更改Schatzker分型,其中3例Ⅱ型改为Ⅴ型,1例Ⅲ型改为Ⅱ型,3例Ⅳ型改为Ⅴ型。经比较发现,X线片与C T扫描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扫描重建后10例患者Schatzker分型改变或明确,根据CT分型确定手术方案,并作相应调整。8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所见骨折分型与C T扫描重建相符,C T 重建准确率为100.0%(80/80),X线片准确率为87.5%(70/80)。随访12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C T扫描重建技术能直观、立体地反映胫骨平台骨折情况,包括具体的部位、类型、关节塌陷程度等,对制订手术方案、准确复位以及术后复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文章;刘剑;张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及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研究建立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及原位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从新鲜的人食管癌标本上切除肿瘤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原代移植瘤并连续传代3次后,取肿瘤组织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及食管黏膜下,分别观察移植瘤成瘤率、大体及组织形态、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情况。结果皮下移植模型成瘤率60%,为低分化鳞癌,未见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原位移植模型成瘤率80%,与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形态一致,可见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肺转移。结论初步建立了有效的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及原位移植模型,为食管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作者:姚文健;白玉;赵宝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128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BM SD )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EBM SD治疗的1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与手术疗效。结果128例患者成功置入胆道金属支架119例,成功率92.97%;术后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明显低于术前( P<0.01),减黄效果满意68例(57.1%),一般47例(39.5%),无效4例(3.4%),总有效率为96.6%;1周后检查肝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也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后并发症较轻,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119例成功置入胆道金属支架患者,金属支架畅通期为140~145 d ,中位畅通期277 d ,术后生存期为145~560 d ,中位生存期299 d。结论采用EBM S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状况。

    作者:马鸿祥;周鸣清;陈欣然;蒋海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与微小RNA-24表达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微小RNA-24(miR-24)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将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ACC-M和低转移细胞株ACC-2经过脂质体介导miR-24拟似物转染,逆转录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株miR-24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改变,Boyden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ACC-M转染后miR-24表达量显著高于ACC-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5,P<0.001)。与转染前相比,ACC-M转染后没有影响细胞增殖。ACC-M转染前后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55.82±5.83)个/高倍视野和(69.84±4.26)个/高倍视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P<0.001),ACC-M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降低。结论miR-24表达情况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能力的变化相关。

    作者:尹宁;李娟娟;罗海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200例,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96例,给予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对照组104例,给予鼻内窥镜直视下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查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复发率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治疗有效率(98.96%)明显高于对照组(7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后3个月的复发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1.04%)低于对照组(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止血彻底,疗效显著。

    作者:肖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吉西他滨与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于该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并对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给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对照组为7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21.1%)显著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1.6%)和静脉炎发生率(3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总有效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李瑞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缬沙坦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p-ERK1/2、p-P38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Val)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与迁移及对p-ERK1/2、p-P38表达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VSMCs ,取3~5代细胞进行实验。采用MTT法检测Val对AngⅡ诱导下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试验法进行细胞迁移实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SMCs中ERK1/2、p-ERK1/2、P38、p-P38的表达。结果(1)AngⅡ能明显促进VSMCs的增殖,AngⅡ促进VSMCs增殖的作用能被Val和PD98059所抑制,并且Va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VSMCs增殖。SB23015能明显促进VSMCs增殖。(2)细胞经AngⅡ作用后,迁移活性明显增加,Val及PD98059抑制AngⅡ诱导的大鼠VSMCs迁移,但SB23015作用与之相反。(3)Val和 PD98059能抑制AngⅡ的促VSMCs胞内p-ERK1/2表达的作用,而SB23015则能增强这种作用。Val和SB23015能抑制AngⅡ的促VSMCs胞内p-P38表达的作用,而PD98059则对此无显著影响。(4)Val单独作用于VSMCs时,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及p-ERK1/2、p-P38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1)Va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ngⅡ诱导VSMCs的增殖和迁移。(2)Val抑制AngⅡ诱导VSMCs的增殖和迁移与其抑制AngⅡ诱导的p-ERK1/2的表达相关。(3)p-P38对AngⅡ诱导的p-ERK1/2的激活起负调节作用。

    作者:陈宗建;张延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腹腔感染相关脓毒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 IC U )近5年腹腔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该院S IC U的65例腹腔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和药敏监测。结果共分离出15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4株(68.9%),革兰阳性菌29株(19.2%),真菌18株(11.9%)。在所有病原菌中分离率名列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3.2%)、鲍曼不动杆菌(15.2%)、屎肠球菌(13.2%)、铜绿假单胞菌(8.6%)、肺炎克雷伯菌(7.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分离率分别为80.0%和33.3%,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低;鲍曼不动杆菌中56.5%为多重耐药菌株,30.4%为泛耐药菌株。结论腹腔感染相关脓毒症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及早、合理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有利于控制细菌耐药的产生和播散。

    作者:殷娜;邓小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规范化护士培训中指导教师现状与思考

    规范化护士培训是指护理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继岗前培训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培训,目的是使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语水平和医德医风等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试行条例》规定的护师基本条件[1]。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我省各地乃至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了规范化护士培训,取得了“模式”性经验,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没有相应的认证标准。本研究对四川省规范化护士培训中指导教师任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探索规范化护士培训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对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有所启示。

    作者:陈丽;文华;陈晨;佘秋群;涂素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