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8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薛惠英;左阳花;冯播;苏静;葛环

关键词:U8仿生物电刺激, 子宫内膜内和内膜下血流分布, 临床妊娠率
摘要:目的观察U8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252个自然周期中因不明原因子宫内膜生长不良而受孕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从月经周期第8天开始隔日1次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直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排卵后给予黄体酮20 mg/d黄体支持;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8天开始每日口服戊酸雌二醇2 mg ,直至HCG注射日,排卵后给予黄体酮20 mg/d黄体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情况,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类型、子宫内膜内血流、内膜下血流分布、生化妊娠及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 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类型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内血流和内膜下血流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8仿生物电刺激促进子宫内膜生长,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提高临床妊娠率的趋势。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及依从性分析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OK )镜治疗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该院318例配戴OK镜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的疗效、依从性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8例患者试戴成功率为98.11%(312/318)。裸眼视力在戴镜后7 d (0.96±0.06)较戴镜前(0.15±0.08)显著升高( P<0.01),并且在之后1~12个月裸眼视力稳定。戴镜7 d角膜前表面水平曲率(HK)及垂直曲率(VK)较戴镜前均显著降低(P<0.01)。戴镜后1~12个月 HK及VK仍显著低于戴镜前,并且维持稳定。坚持戴镜1年以上者193例(61.86%)。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为55.45%(173/312)。结论配戴O K镜能有效矫正少年儿童的近视,但依从性较差,并发症发生率高。

    作者:周敏;孙建楠;马佳;翟春鸽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柯氏评估模型在提升临床护士岗位胜任能力中的应用探讨

    传统的培训方法由于对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针对性、培训设计过程中培训成员参与程度不够、对培训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1]。采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的“柯氏评估模型”,通过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4个评估层级对培训的目标、内容和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发挥其对培训活动的导向、鉴定和改进作用[2]。

    作者:谭昌菊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转化糖注射液对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血糖的影响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输注10%转化糖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于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在转入重症监护室(IC U )第1天分别给予10%转化糖(实验组)或10%葡萄糖溶液(对照组)1000 mL ,间隔4 h监测1次血糖值,同时纪录患者给药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两组血糖变化值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血糖波动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输液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结论10%转化糖较10%葡萄糖更适合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血糖的控制。

    作者:郑一;史中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快速微创治疗原发性手汗症患者中的应用

    原发性手汗症是指支配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升高,从而导致手部汗腺分泌亢进。主要症状为手掌和腋下多汗,严重时呈滴珠状,影响工作和生活。在胸腔镜下行胸双侧交感神经链离断术是近年来临床开展的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入院当日手术,次日出院,绝大多数住院时间均为2 d。本科于2005~2010年运用电视胸腔镜行双侧T3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及双侧 T2-3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139例,住院期间全部患者无霍纳综合征、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和切口感染,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曹林英;何红梅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阿司匹林抵抗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确诊为T2DM的患者496例,连续4周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用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别比较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随访1~4年后比较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发生AR的占总人数的11.69%;发生ASR的占总人数的37.90%。女性在AR组与ASR组中人数较多(67.48%);AR组与ASR组患者较AS组的餐前空腹血糖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均高于A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T2DM患者进行AR相关检测,推荐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推荐的服用剂量,并且密切监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武刚;程璐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U8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U8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252个自然周期中因不明原因子宫内膜生长不良而受孕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从月经周期第8天开始隔日1次仿生物电刺激治疗,直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排卵后给予黄体酮20 mg/d黄体支持;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8天开始每日口服戊酸雌二醇2 mg ,直至HCG注射日,排卵后给予黄体酮20 mg/d黄体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情况,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类型、子宫内膜内血流、内膜下血流分布、生化妊娠及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 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类型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内血流和内膜下血流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8仿生物电刺激促进子宫内膜生长,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提高临床妊娠率的趋势。

    作者:薛惠英;左阳花;冯播;苏静;葛环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影响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生率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提高人工流产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医院进行人工流产的3000例病例的并发症发生及相关因素,并与采取预防措施的2011年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0年共发生并发症142例(4.73%),2011年发生并发症29例(0.96%),2011年较2010年相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9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并发症与手术医生的操作密切相关,掌握手术技巧,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董世庆;徐惠成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1例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P PB )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研究及分子病理学检测,报道1例成人PPB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5岁,以“咳嗽及呼吸困难”收住。CT显示左下肺实性肿块。大体检查肿瘤大部分为实性,部分区域可见裂隙及微囊,边界清楚。镜下肿瘤由片层状的恶性原始小细胞及束状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样细胞组成,部分间质玻璃样变性。肿瘤细胞具有混合性母细胞样或肉瘤样特征:分化差的细胞呈胖梭形,胞质界限不清,淡嗜酸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 vimentin、MyoD-1表达阳性,而上皮性标记物阴性。经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K-RAS基因3号外显子有突变。结论成人PPB是一种罕见的独具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应注意与其他小细胞或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

    作者:方三高;马强;林俐;王秋实;杨新;肖华亮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38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分析和总结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基底细胞腺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该院38例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染色。并对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3~7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腮腺区肿块,并且影像学检查发现腮腺区占位;38例基底细胞腺瘤中,12例为实性型,14例为梁状型,7例为管状型,5例为膜性型;随访其中30例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恶性变等。结论基底细胞腺瘤罕见,发病年龄较广,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手术切除效果好,预后好,终诊断及分型依靠 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作者:唐坚清;张声;陈林莺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新生儿脐带分泌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感染新生儿脐带分泌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WHONET5.4软件对该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1156例新生儿科患儿的脐带分泌物中分离出的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等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占33.75%。M RS A对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8.15%、44.44%、44.44%,MRSA比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耐药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MSSA不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中对青霉素G有96.23%的耐药率,而显然超出了近年的耐药率。但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新生儿患者耐药的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检验结果,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张萍;黄金娥;陈海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以该院2005~2011年收治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股动脉入路,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方法进行介入治疗。结果37例患者一次栓塞成功29例,二次栓塞成功4例。4例采用球囊堵塞颈动脉近端和远端的方法治愈。颈内动脉通畅率89.19%(33/37)。有5例患者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5/37),经过对症治疗后情况好转。结论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李刚;焦松;犹春跃;代垠;任光阳;王玉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入院时静息呼吸频率与GRACE评分在ACS 心血管死亡风险评估的价值研究

    目的评估入院时静息呼吸频率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系统(GRACE)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风险分层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前瞻性的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ACS患者,在入院时检测患者呼吸频率并进行GRACE评分,根据呼吸频率分级和GRACE评分分级进行分组,观察近期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随访时间为30 d。结果死亡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存活组。Kapian-M eier生存曲线分析揭示呼吸频率和GRACE危险积分高者近期预后明显较差;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表明GRACE危险积分和呼吸频率是ACS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静息呼吸频率与GRACE评分联合对ACS患者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近期死亡风险预警。

    作者:敖泽惠;佘强;杜建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商陆皂苷甲对IL-1β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CDK2、P27的影响

    目的观察商陆皂苷甲(EsA )对白细胞介素(IL )-1β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GM C )增殖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及其抑制蛋白(P27)表达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EsA对 rGMC增殖与毒性的影响;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检测CDK2、P27的表达。结果观察剂量中EsA对rG-MC没有细胞毒作用,EsA(2.5~5.0 mg/L)作用rGMC 48 h后明显抑制其增殖;IL-1β减少了rGMC的G1期细胞数并增加了S期的细胞数,促进了rGMC的CDK2的表达,抑制了P27的表达;EsA增加了IL-1β诱导的rGMC的G1期的细胞数并减少了S期的细胞数,抑制了IL-1β诱导的rGMC的CDK2的表达,并促进了P27的表达。结论 rGMC可能是EsA的作用靶细胞,EsA通过抑制CDK2及激活P27的表达抑制了IL-1β诱导的rGMC的增殖,阻滞了细胞周期的进程。

    作者:张祥贵;汤杰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颅内多发出血的报道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为主所致的造血障碍,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患者常有自发出血倾向,尤以颅内出血者为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现报道1例再障伴颅内多发出血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王晓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前瞻性护理在急腹症分诊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急腹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且变化快的特点,是一类急诊科常见疾病,临床上是包括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急性腹痛疾病的总称[1-2]。由于急腹症病情危急,症状不典型的致命性疾病易被主诉掩盖,而急腹症正确分诊能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为配合各科医师进行抢救工作及防患于未然,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想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而进行的前瞻性护理干预方法已在临床急诊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3]。本研究对浙江省舟山市急腹症患者的分诊实施了前瞻性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淑贤;韩明华;刘桂峰;尹丽杰;刘秀英;翁绮君;胡兵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不同乙醇摄入量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醇摄入量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3例男性体检者乙醇摄入史和日摄入量与碱性磷酸酶(ALP)及骨密度的关联。结果563例男性体检者中,31.6%有1年以上乙醇摄入史,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率分别为31.4%和5.9%。骨密度降低与年龄、乙醇摄入史、日摄入量及ALP水平呈正相关(P<0.01)。OP和骨量减少在有乙醇摄入史男性中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且随日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乙醇摄入史大于20年组与无乙醇摄入史组,日摄入量50~100g和大于100g组与0g组、小于50g组分别比较,A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醇摄入是导致男性OP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谢微波;胥利;赵庆华;张明军;王永红;王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案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药理教学中的体会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临床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关于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由于现有的临床药理学教材关于儿科临床药理的篇章少,与药代动力学课程内容重复,传统式的理论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的关系。为此,作者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即“演示案例引入临床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部曲教学[1-5]。实践证明,本院儿科药理学教学法明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变死记硬背为主动、规律性的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现将方法及体会作一总结。

    作者:袁拥华;谷容;冉素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2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行头颅C T检查患者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14 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研究组血肿量及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IL-6、TNF-α较治疗后7 d明显降低,治疗后7、14 d两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研究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有效地清除颅内病灶,减轻脑出血急性期炎症因子水平和颅内血肿周围水肿情况,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孙永;孙辉;姚凯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观察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对比所用麻醉药物剂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所用麻醉药物剂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的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少,神经阻滞完善,镇痛效果确实,是一种比较安全、良好麻醉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赵卫兵;杨小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损伤的保护效应及NO的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效应,探讨一氧化氮(NO)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分为4组(n=13):假手术(Sham)组,肢体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适应(IPC)组,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处理(L-NAME)组,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NO含量,血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脂多糖(FITC-LPS)浓度,小肠组织丙二醛(MDA)、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P-选择素(P-selection)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利用原位脱氧核糖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肠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PC组与IR组比较,血浆DAO和FITC-LPS明显降低,NO升高(P<0.01),小肠组织NO、DAO和cGMP浓度升高,MDA浓度下降(P<0.01),小肠组织黏膜上皮细胞P-selection、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下降,AI降低(P<0.01);L-NAME组与 IPC组比较,血浆NO浓度明显下降,DAO 和 FITC-LPS明显升高(P<0.01),小肠组织NO、DAO和cGMP浓度明显下降,MDA浓度升高(P<0.01),P-selection、Caspase-3表达均明显上调,AI明显升高(P<0.01)。结论 IPC可明显改善LIR后小肠黏膜肠通透性升高、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肠细胞凋亡, NO参与IPC的保护效应。

    作者:刘燕;彭海兵;张博;周洪霞;杨秀红;张连元 刊期: 2013年第2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