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娟;董青华
目的 探讨和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的3028例孕中期、孕晚期孕妇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检出率为37.02%(1121/3028),其中包括脐带绕颈811例,胎儿畸形67例,胎位不正161例,羊水过多42例,羊水过少19例,前置胎盘15例,胎盘早剥3例,脐带囊肿2例,死胎1例,本组检查结果多数在院内分娩或引产后证实.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发现大多数胎儿的形态结构异常,从而尽早的对致命畸形胎儿终止妊娠,而非致死性的畸形胎儿也有了选择空间,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了生育质量.
作者:黄献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我院各科室物体表面监测结果,强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1年各科室物体表面监测资料1302份.结果 共监测各科室物体表面样本1302份,合格率为93.39%,2010年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91.71%,2011年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为94.74%,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各科室环境卫生工作仍存在不足,需加大消毒监测的管理力度,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刘美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肾精亏虚型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针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46例神经性耳聋,评价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者病情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痊愈31例,占51.6%;显效16例,占26.7%;好转9例,占15%;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结论 针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聋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吴晓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生的,由非运动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运动障碍及姿态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治疗较困难[1].我科以高压氧作为婴儿脑瘫的主要辅助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韦晓玲;彭美姣;韦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对本院120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胎儿窘迫13例,新生儿窒息4例,产后出血2例,无1例围生儿死亡.结论 正确实施孕期管理,做好产前监护、加强产时产后观察、加强皮肤护理、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产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胡丽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水的结核分支杆菌实验室检测及胸部平片或胸部CT检查,对除外胸部肿瘤及感染所致的胸腔积液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37例患者经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病情稳定,胸水消失且无肝功能损害发生.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胸腔积液患者,除外肺部肿瘤、感染等原因所致胸腔积液外,及时采用抗痨、保肝及支持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鲁东平;赵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3例,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43例,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经过3个月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9.0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12%,说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脑梗塞患者的残疾程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陈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科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致盲的重要原因.DR的发病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过程,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慢性视网膜水肿是DR威胁视力的两种主要原因,新生血管与视网膜缺血、缺氧关系密切.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是对细胞分化、生长、增殖及功能等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多肽,它们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缺血的视网膜可分泌细胞因子来刺激残存血管增生,其中主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其受体等.从细胞因子的角度探讨DR的发病机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细胞因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张芳;刘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好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ES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锐;郭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TCD(Transcranial Doppler)监测5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大脑中动脉(MCA)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对两组数据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大多发生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中重型颅脑损伤后1~3d开始出现血管痉挛、7d左右达到高峰期、l4d以后逐渐消退,伤后不同时间段的血管痉挛程度也有差异,且血管痉挛的恢复要晚于影像学上的恢复时间.结论 TCD检查发现中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脑血管痉挛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弥补单一依靠影像学的不足,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冯磊;王茂德;于祎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132例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6例(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66例(西医治疗组)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并做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期患者疗效较好,患者的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红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结论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谷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胸部低剂量CR摄影及优质图像的控制途径.方法 对我院380例新生儿胸部CR平片综合评判,分析不同体重新生儿胸片曝光指数,记录获得佳图像后胸片W和L参数值.结果 图像调整至佳结果后体重<2.5kg的新生儿曝光指数值为2050、W值为3845、L值为1888;体重2.5~3.5kg的新生儿曝光指数值为1950、W值为4002、L值为2016;体重3.5kg的新生儿曝光指数值为1780、W值为4090、L佳为2048.结论 确定新生儿曝光指数后可以通过调节图像W和L值能够得到佳图像,对新生儿疾病X线检查所受辐射剂量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夏晓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心脏、肾脏、眼、血管等组织损害[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成为世界上四大慢病之一[2].社区内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以老年人、2型糖尿病为主,这种现象给我们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做好社区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不仅是社区护士的一项义务,也是对社区护理提出的一种挑战.为此本文就社区老年糖尿病护理现作一综述,以期给这项工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孟亚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根据一起学校流感暴发案例探讨校园传染病防控对策.方法 根据我市某学校流感暴发,就流感应急处置情况及传染病防控建议对全校师生及领导进行调查,并邀请5名专家展开针对性探讨.结果 学校应加强前期应急预案建立与调整、应急工作人员配置、学生健康档案及疫情管理档案建立及应用,强化生病学生登记、追查工作,合理安排师生作息、教学时间,科学实施隔离、消毒、预防接种及人员调度工作.结论 学校应将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及实际应急处置两大部分,强化前期档案、应急预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同时根据传染情况规范各环节控制及教育宣传工作,是控制与消除校园传染病蔓延的首要措施.
作者:赵红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产生焦虑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使其更有目的的开展护理干预方法的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150例不同年龄段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差异性比较;并通过护理干预的方式降低或消除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状况.结果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造成焦虑的原因不同;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干预,焦虑和抑郁情况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处于不同年龄,会造成不同的焦虑发生因素,而通过合适的护理干预方法,则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焦虑状况.
作者:邓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时产生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通过对我院急诊观察室2007年~2012年的15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所入选的患者均有急性酒精中毒前6个月以内的心电图检查资料)入院时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合其急性酒精中毒前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析15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占8.0%(12/150);原有心电图异常而急性酒精中毒后未见明显变化占2.0%(3/150);原有心电图异常,急性中毒后发现其它异常或原有异常加重(如:每分钟早搏个数增加,ST段压低加重,T波倒置加深或由低平转倒置,PR间期、QT间期延长增加等等),经积极救治后心电图恢复如前者占5.3%(8/150);原有心电图正常,急性酒精中毒后心电图异常,经积极救治后心电图恢复正常占84.7%(127/150)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PR问期延长、QT间期延长.未发现原有心电图正常,急性酒精中毒后心电图异常,经积极救治后心电图仍异常者.结论 急性酒精中毒后所致心电图异常改变属非特异性异常改变,几乎都是可逆的.心电图改变大部分是酒精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离子通道的功能以及心肌的供血不足引起的,并且是可逆的.
作者:卞燕飞;吴珍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Ⅰ期尿道吻合术与尿道会师术治疗后尿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于我院就诊的106例后尿道损伤患者分别进行Ⅰ期尿道吻合术与尿道会师术治疗,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尿道吻合术发生尿路狭窄的概率小,再次手术率低,但其难度较大,手术时需取截石位,不适用于合并有不稳定骨盆和下肢骨折的患者;尿道会师术发生尿路狭窄的概率大,再次手术率高,但难度较低,手术时体位不限,适用于合并有不稳定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的患者.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段良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前,生物信息学数据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水平检测就显得异常重要.本研究以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作为核酸序列信息的主要来源来源,以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所有应用程序基于visual basic 进行开发.实际操作中,可以对关键词、染色体图以及相关功能等进行搜索,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提供了较好的查询平台.
作者:马长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改变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诊断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结果 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QⅢTⅢ、V1-V3T波呈现缺血性改变、完全或不完全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房颤及房扑等改变,经过溶栓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检查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中表现出非特异性的特点,但是能够及早发现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因此,在临床中应紧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作者:张驰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