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荣;黄际河
目的 采用可吸收螺钉( PDLLA)治疗三踝骨折,探讨其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7例三踝骨折患者,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3.5a,平均(1.9±0.2)a,骨折愈合时间8w~13w,平均10w,所有病例均愈合且无移位,术后优良率达93.61%,无毒性及过敏反应.结论 可吸收螺钉是治疗三踝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安全性达到临床使用要求.
作者:宋志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疼痛学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麻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和阐述终痛和各种疼痛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生理变化, 以及诊断和处理的一门学科[1].疼痛对人的危害包括降低生活质量、造成劳动力丧失、减少经济创收, 增加医疗经费支出等.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并日益得到重视.
作者:罗金强;杨甜;刘宏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海极星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海极星治疗仪对我院的450例慢性宫颈炎的患者进行治疗,三月后复查宫颈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海极星聚焦超声治疗患者450例,治愈356例,占79.11%;有效91例,占20.22%;无效3例,占0.67%,总有效率为99.33%.结论 海极星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慢性宫颈炎是安全的,无创的,不影响生育功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作者:陈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的诱因和相关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6月期间收治的56例胎膜早破孕妇与64例无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胎膜早破组和对照组,研究胎膜早破的诱因及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胎膜早破的诱因有阴道炎、宫颈炎、流产史等,其中以感染因素为主;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要采取如加强健康教育、预防感染等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胎膜早破,有效延长孕周并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艳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在临床上使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 TCT)和Bethesda系统(TBS) 筛查宫颈病变的敏感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对2356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宫颈涂片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以及阴道镜的活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患者对结果满意的占95.10%;基本满意的占4.30%,不满意的占0.06‰.在对这2356例患者进行涂片检查时,发现出现涂片异常的患者有1270例,HPV感染的患者有102例,患者的发病率4.98%.结论 采用TCT和TBS系统,可以提高细胞学检查的精确度,同时也减少了在宫颈诊断中的漏诊现象.
作者:陈海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医学院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升,因此,他们必须进行正确定位,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完善知识结构;进行好时间管理,不断充实自己与管理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自我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屈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我院院内感染与外科护理技术相关影响因素,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做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后流行病学调查,共获得病历718例.结果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后的患者718例为调查对象,发现发生手术后感染30例,感染率为4.18%.在我院外科术后并发感染泌尿道系统系统疾病占36.67%、呼吸道系统疾病占30.00%、消化道系统疾病占23.33%、其它系统疾病等占10%.外科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是外科护理技术、感染并发部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结论 外科护理技术与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关系密切,规范各项相关护理操作技术,加强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监管,可有效降低外科院内感染率,可以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HEMOTYPE全自动血型仪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血型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方法 从标本、质控物、仪器和人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有效的控制措施能保证可靠的质量控制.结论 HEMOTYPE血型仪检测自动化程度高,只有从全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做好其检测的质量控制,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蔡伟俊;杨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临床男性性传播疾病(STD)中三种常见病原体的感染规律、发患者群及混合感染情况,为指导临床诊断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棉试子获取620例男性尿道口分泌物,采用PCR技术检测分析患者分泌物,主要使用针对三种常见病原体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试剂进行检测,同时重点观测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规律.结果 所有患者经PCR检测发现阳性检出率高的三种病原体为解脲支原体(UU)39.76%、淋病奈瑟菌(NG)35.54%,两种病原菌均好发于21~30岁男性人群;沙眼衣原体(CT)29.03%,好发于31~40岁男性人群.其中混合感染UU+NG组合阳性率34.12%,略高于CT+UU、NG+CT混合感染率33.89%、28.35%.结论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灵敏度高、操作快捷,在检测男性性病中具有较高的效价,对于检出UU、NG、CT等常见病原体中阳性率高于传统检测技术,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鲜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前白蛋白(P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5例,分别测定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的血hs-CRP和PA,并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的血清hs-CRP、P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急性加重期的血hs-CRP、PA较缓解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和PA 检测对COPD 急性加重期感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作者:曹敏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抗氧化维生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中药护肝片治疗,实验组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BV DNA定量转阴率有统计学意义,转阴率较对照组高;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治疗后ALT,HBV DNA定量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LT,HBV DNA定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能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活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保肝效果.
作者:武连文;孙晶莹;张智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在秋季腹泻中的治疗作用,积累更多的临床医疗经验.方法 共收录了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腹泻患者,对其临床状况进行回顾分析.对于50例患者采取了临床路径的处理方式,根据腹泻症状观察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医疗措施.结果 本次50例经过5~10d临床路径的应用处理,所有患儿的腹泻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后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 临床路径对比传统路径的优势明显,应积极推广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路径处理.
作者:艾留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的主要副反应,根据其不同的副反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提高乳腺癌患者对化疗副反应的耐受力.方法 对36例32~55岁应用CAF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的副反应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并给予适当的心里应激干预,以询问和观察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在实施相应护理后副反应的情况是否有所减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有效的减轻了患者在化疗期间的副反应,增加了乳腺癌患者应对疾病的勇气.结论 良好的护理结构可以为患者撑起一把坚强的伞,帮助患者更加坚强、轻松的面对疾病,从而使乳腺癌患者达到一个临床治愈的目的.
作者:杨桂霞;孟彦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家庭管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的病情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55例哮喘患者进行家庭管理模式教育及指导,比较分析管理前及管理后患者知识、治疗依从性的变化,以及病情控制与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 管理后患者知识掌握明显高于管理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病情得到改善,再入院率及医疗费用明显减少,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P< 0.01).结论 家庭管理模式进行哮喘管理,可以控制患者的病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是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文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表明,目前哮喘发病率仍有增加的趋势,在我国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1].在现阶段,哮喘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吸入糖皮质激素,但有一部分哮喘患者却对吸人激素治疗反应欠佳.研究表明吸烟对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都有影响[2].本研究通过比较吸烟和非吸烟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吸烟对此类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郑新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锁定钢板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肱骨骨折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雄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仪器已逐步应用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同时传统治疗方式如手术治疗,抗生素应用,外固定架技术等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也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这些进步都明显的提高了慢性骨髓炎的治愈率.
作者:赵玉玺;严晓楠;石国爱;王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发生压疮的患者中应用安普贴的治疗效果.方法 发生压疮的患者中Ⅰ~Ⅲ期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压疮部位应用安普贴外敷,视具体情况更换安普贴.对照组按常规换药方法处理.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安普贴治疗压疮,可以为伤口提供湿性愈合环境,保持伤口不结痂,更换敷料时不损伤新生创面,患者不会感到痛苦,较传统干性治疗方法有效且愈合快,应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魏青青;王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小儿皮肤缺损的围术期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例车祸后足背皮肤缺损患儿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病情监测,重点加强对封闭式负压引流的管理.结果 患儿经右踝关节切开减压术加坏死皮肤去痂清创术、右跟骨切复空心钉内固定术加清创术、右足清创加负压吸引术、右足清创植皮术,治疗后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得到彻底清除,有效地控制了全身感染,植皮存活,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后出院.结论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足背皮肤缺损安全,疗效满意.而围术期的精心护理,尤其是加强封闭式负压引流的管理和创面护理为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方雪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骨科线缆系统在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6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骨科线缆系统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19~77岁,平均43.5岁;采用胸骨柄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2岁,平均41.2岁.观察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膝关节术后首次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及远期膝关节功能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6例患者均获得13~28个月的随访,平均18.4个月.骨科线缆系统环扎固定组患者术后开始伸屈膝关节锻炼时间早,平均约4.9 d,但医疗费用较贵,约为1.08万元.应用改良的Bo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评估远期疗效,骨科线缆系统治疗组优良率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骨科线缆系统对髌骨骨折固定牢靠,具有膝关节锻练时间早,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作者:沈飞;刘军;孙春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