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血型鉴定误诊4例分析

刘文利;韩莎;程瑞彩

关键词:临床, 血型鉴定, 输血安全, 血清学检查, 溶血性疾病, 治疗效果, 血液制品, 现代工业, 外科手术, 器官移植, 配血试验, 创伤急救, 保证质量, 治疗性, 新生儿, 发病率, 肿瘤, 诊断, 生命, 抢救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交通的发达,很多肿瘤、创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外科手术,器官移植,创伤急救等均需要进行治疗性输血,输血已经成为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安全有效的输血是以正确的血型鉴定、准确无误的配血试验及保证质量的血液制品为依托的。其中正确的血型鉴定更是重中之重。同时,对于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也是主要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查,才能作出诊断[1]。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做好血型鉴定,以保证输血安全和输血治疗效果。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C反应蛋白又称CRP[1],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由肝细胞合成[2]。当病原体轻度刺激或组织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迅速启动,6h内C反应蛋白浓度达到病理水平(跃8mg/L),48~72h内达到峰值,直接反映早期组织炎性坏死。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的浓度和分泌水平不因进食和抗炎药物等改变。因此C反应蛋白高低变化与疾病的炎性反应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相关性,C反应蛋白是有效和通用的炎性反应标记物。在细菌与病毒感染、组织创伤、脑梗死、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中[3],C反应蛋白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周家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llizarov外固定架结合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不愈合1例报告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一期术后骨折断端骨不连时有发生,高能量损伤致骨折段血供障碍、术中骨膜的过度剥离、内固定不牢固及不正确的早期负重活动是常见原因。我们应用l 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不愈合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樊攀;陈园;鲍同柱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针对医院中药饮片质量较低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主要从中药饮片质量不过关、药房工作人员技术薄弱、购进饮片把关不严格、饮片炮制不到位、库房贮藏管理水平低等方面入手。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从医院应加强药学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严把进货质量、炮制质量,提高药品贮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提高医院中药饮片质量,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的规范化管理。

    作者:王乐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教学实践中南亚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差异的初步探讨-以人体寄生虫学为例

    人体寄生虫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本学科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对于南亚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活动有诸多不同。结合两类学生的教学实践,探讨不同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异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倩;李海龙;张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糖尿病患者重度压疮护理体会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疡、坏死。压疮是临床护理的常见病之一,一旦发生,愈合较慢,并容易继发感染,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带来很大的伤害。长期卧床、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2012年8月14日~9月5日成功护理治愈了一例尾骶部及右髂部芋度压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现将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缘于2012年8月8日约16:00时出现呼之不应,急诊入院,入院诊断:①左股骨粗隆间骨折;于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酮症糖尿病性大泡(血糖值:38 mmol/L);脑积水;骨质疏松症;压疮。经内分泌科治疗后于2012年8月14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转入我科,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正常,血糖值:14.5 mmol/L,尾骶部可见7 cm×6cm及3cm×3cm芋度压疮,右侧髂部可见6cm×5cm芋度压疮,肉芽组织新鲜,触之渗血,渗液多。左下肢行胫骨结节牵引。入科时根据Braden压疮评估法,评估后分值为9分,护理诊断为芋期压疮,并存在压疮加重和继发感染的危险,于8月20日在腰硬联合麻下行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过22d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好转,压疮愈合出院。

    作者:张小芸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肺部磨玻璃密度影的CT研究进展

    肺内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 GGO)是指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但其内的支气管血管束仍可显示,见于各种炎症、水肿、纤维化及肿瘤等病变,此征象为非特异性的一种CT表现,产生因素相对复杂[1],及时发现并诊断对临床正确处理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对肺部磨玻璃密度影的CT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提高对该影像的认识。

    作者:梁玉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cute recurrent pancreatitis,AR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其中约20%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因包括胆道结石、酒精、高脂血症、特发性、高钙血症、药物、肿瘤、解剖异常等。目前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及内镜下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入,大大降低了SAP的病死率和手术率。本文就ARP的常见病因、目前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冯勇(综述);黎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降钙素原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

    降钙素元(PCT)是分子量13KD的一种糖蛋白,由甲状旁腺C细胞分泌,合成降钙素(CT),参与血钙调节。在1975年由Maya等发现其炎性因子特性,到1993年,Assicot等发现了血清PCT水平的增高与全身感染性疾病有密切相关。PCT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抗生素治疗启动和疗效观察、疾病转归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国琴(综述);许颖(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胰腺星状细胞与胰腺肿瘤微环境的关系

    胰腺导管癌(PDAC)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疾病,在近的数10年里,患者的预后都没有明显的改善。近10余年来,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展和转移不仅取决于胰腺癌细胞,还与胰腺癌间质细胞密切相关,胰腺星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间质细胞。一些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的证据证实了胰腺星状细胞对胰腺癌发展的影响。本综述回顾了胰腺星状细胞在胰腺肿瘤微环境中起的作用及对胰腺癌的影响。抑制胰腺星状细胞从而改变肿瘤微环境,未来可能会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辰;蒋小华;嵇振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瘦素与慢性胃肠疾病

    本文探讨了瘦素的生物特征以及其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结肠炎等多种慢性胃肠疾病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瘦素表达显著增加,治愈后显著下降。瘦素可以促进胃溃疡粘膜的愈合。体外研究提示高瘦素血症出现在急性炎症特别是小鼠肠道炎症的早期。

    作者:夏文阳;贺少枫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进展与思考

    在以职业胜任力评价为导向,注重医学生人格塑造和职业素养培育为特征的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已受到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梳理和分析各院校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为提高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王玉;赵雁;唐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对策

    目的提高眼科护理人员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认识,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分析眼科住院患者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眼科护理安全防范对策,使眼科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了护理安全。结论通过对眼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和提高眼科护理安全性的办法,有效地降低眼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

    作者:曹艳杰;陈辉;杨旭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肝脾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1例已确诊的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分析等进行分析,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浅表淋巴结肿大;病理示脾脏血窦扩张,瘤细胞免疫表型院瘤细胞表达CD3+、CD4-、CD8+、CD20-、CD56-,且与骨髓活检中侵犯窦内的瘤细胞形态一致;融合基因TCRβ阳性,诊断院肝脾αβT 细胞淋巴瘤。结论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作者:梁云微;王慧;庞春淼;朱翠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复制蛋白A与肝癌DNA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复制蛋白A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细胞DNA损伤修复的热点之一。RPA是真核细胞中主要的单链结合蛋白,包含RPA1,RPA2和RPA3三个亚单位。RPA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NA复制时,RPA具有解链、结合单链模板并维持DNA连续复制的功能;DNA损伤时,RPA与具有染色体结构维持、保护、修复功能的蛋白质聚集在DNA损伤位点,共同完成对DNA损伤的检测并进行修复。因此RPA对于细胞调控DNA修复过程至关重要。目前肝癌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其发生与DNA的损伤积累密切相关。诱发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亚硝胺等,这些诱因不仅能够引起肝细胞DNA的损伤,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损伤修复系统,使DNA修复障碍,从而导致肝癌的发生。本文就RPA在DNA损伤修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肝癌DNA损伤修复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张小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双氯芬酸钠与其它药物联用治疗肾绞痛及其机制探索

    双氯芬酸钠是临床常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于治疗泌尿系急腹症肾绞痛,疗效显著且无成瘾性,获得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和亲睐。本研究就双氯芬酸钠与黄体酮联合应用于治疗肾绞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医院新建消毒供应中心实践研究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的供应部门,承担所有科室重复使用的物品清洗消毒、灭菌、诊疗器具、器械以及无菌物品的消毒,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因此合理构建消毒供应中心的布局,健全管理中心的规章制度,从质量入手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对人员进行专业的素质培训,从根本上确保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

    作者:秦巧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结合职业能力培养设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

    根据国际护理能力标准和我国注册护士的核心能力要求,结合通用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护生在校学习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特色系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为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作者:曹迎凤;张倩倩;宋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性广泛前壁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时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以我院2013年8月12日收治的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接受IABP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具体的护理措施。结果依据患者的术后的护理需要和球囊反搏术特点,于围术期内对患者分别采取了合理的心理护理、术后引流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等。通过采取较为全面的护理措施,患者顺利康复。结论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时,围术期内应针对性地对患者的心理、术后感染等方面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作者:路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视网膜光凝在眼底病中的应用

    随着激光技术不断发展及医学进步,其在眼科应用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视网膜光凝术作为一种眼科治疗手段,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是治疗多种眼底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视网膜光凝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常见眼底病中应用的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作者:曹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持续提高预检质量在提高急诊科预检分诊中的应用实践

    目的探讨持续提高预检质量在急诊科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急诊科预检分诊中暴露出的误诊、漏诊情况,制定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措施,并组织落实,提高预检分诊准确率。结果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活动后,分诊准确率、医护配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91.06%、96.09%、90.22%)明显高于改进前,医患纠纷(5.03%)明显低于改进前(<0.05)。结论持续提高预检质量能够提高急诊科预检分诊准确率,增强患者满意度。

    作者:陈飞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