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供血机构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与风险防范

汪娟;李维;夏代全

关键词:血样采集, 卫生系统机构, 职业暴露, 防范策略
摘要:目的:分析26名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暴露原因,探讨防范策略,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分别对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3年该中心发生的26例职业暴露人员的岗位类别、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紧急处理、暴露后工作人员血清免疫学检测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高的为护理人员,占61.5%(16/26);工龄小于或等于5年的工作人员占76.9%(20/26);以针刺伤为主要暴露方式的占73.1%(19/26);刺伤左手发生率占69.2%(18/26)。追踪结果显示,该中心工作人员暴露后的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一例感染发生。结论通过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改善工作环境,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优化工作流程,增强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正确处理意外暴露,能有效降低采供血机构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论文前言的撰写方法

    论文前言(亦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研究概况,说明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可简述本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及前景,但切忌写成讨论、综述和回顾,一般要求在200个汉字以内。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肝素抗凝治疗对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

    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应用不同肝素抗凝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影响,以探讨肝素类抗凝药的安全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4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9例肝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术后HIT的发生情况,分析两种类型肝素对HIT的影响。结果59例病例中,术后使用普通肝素36例,发生HIT 5例,发生率为13.9%,使用低分子肝素23例,无HIT发生,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肝素组围术期死亡率为19.4%(7/36),低分子肝素组围术期死亡率为8.7%(2/2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HIT的发生率。

    作者:熊强;张明满;李英存;蒲从伦;郭春宝;康权;戴小科;邓玉华;陈柏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聚醚醚酮种植材料TiO2颗粒喷砂处理的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TiO2颗粒喷砂处理聚醚醚酮(PEEK)的佳粒度范围。方法用5种粒度范围的TiO2颗粒(A~E组)对PEEK进行喷砂处理,进行表面粗糙度检测,观察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细胞形貌,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 PEEK的表面粗糙度随着喷砂TiO2颗粒的粒度增大而增加。同时发现了多个峰值的存在,细胞黏附实验OD值的峰值出现在C组(180~212μm TiO2颗粒进行喷砂),数值为0.5662。经过14 d培养,成骨细胞ALP活性峰值出现在D组(>212~355μm TiO2颗粒进行喷砂)。结论 PEEK表面喷砂的佳TiO2颗粒粒度范围为180~355μm,可为今后PEEK表面改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吴晓绵;胡小蕾;邓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锁骨钩钢板与纽扣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评价

    目的:比较锁骨钩钢板与纽扣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锁骨钩钢板治疗(A组)和纽扣钢板治疗(B组),每组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同时术前、术后12个月(取内固定前)及术后15个月(取内固定后3个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及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CMS)评定肩关节功能,并记录两组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较短,出血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失败患者,但B组患者优良率(95.65%)高于A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ASES及C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指标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15个月的VAS评分及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ASES、CMS评分均高于A组,且ASES、CMS评分改善值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为肩痛和异物感,症状较轻,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锁骨钩钢板相比,纽扣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较优,且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谢继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胃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存1例分析

    胃癌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2种独立的疾病,二者并存者非常少见。胃溃疡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存在时,临床上称为“复合溃疡”[1],此时胃部溃疡往往认为是良性溃疡,治疗上按消化性溃疡处理,预后良好。溃疡型胃癌与胃溃疡有时不易区分,溃疡型胃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存时容易误诊为“复合溃疡”,造成误诊。本院2013年4月收治1例患者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都存在溃疡,胃部溃疡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腺癌”,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天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透析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3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HD联合血液灌流(HP)]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高磷血症的清除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5例MHD患者按透析方案分为HD组(23例)、HDF组(22例)、HD联合HP组(20例),以透析12周为1个疗程,分别检查入选时及透析4、12周各组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血磷、血钙、血肌酐等指标变化。结果透析4、12周后HDF组、HD联合HP组患者血磷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HD组患者血磷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F、HD联合HP清除MHD患者高磷效果显著,而HD效果则不佳。

    作者:谷粒;徐秀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2种方法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后路钉棒经伤椎固定手术,对照组行后路钉棒跨伤椎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常规指标进行观察,分析手术带来的效果及出现的问题,术后1年的生活能力恢复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X射线透视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优及优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间盘退变、螺钉松动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椎后路钉棒经伤椎固定手术较跨伤椎固定手术会有更好效果。

    作者:刘名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注射用头孢他啶中吡啶的检测方法研究

    目的:对注射用头孢他啶中吡啶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为提高该药质量标准、临床配制使用、合理包装贮存及说明书修订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外标以吡啶含量为指标,进行检测方法的线性关系试验、精密度试验及稳定性试验;对样品进行1个月加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比较该条件下产品质量;对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中的配制方法配制样品溶液进行稳定性试验,比较头孢他啶中吡啶在不同配制溶液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吡啶线性回归方程为Y=168580X-2451,R2=0.9998,在0.0552~0.6619μg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吡啶色谱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9%;稳定性试验下,新旧吡啶对照溶液吡啶峰面积RSD为0.40%;影响因素试验,加速1个月试验注射用头孢他啶中吡啶含量均未超出含量限度(0.4%);3种头孢他啶静脉注射溶液随时间的增加吡啶含量均有增加,避光下含量增加幅度略低于不避光,以生理盐水组增加幅度小。结论通过试验建立了吡啶的HPLC标准工作曲线进行定量检测,其方法可靠,影响因素及加速试验可为该制剂包装贮存提供参考,3种稀释剂配置的注射液稳定性试验可为提高该药质量标准、临床合理配用、说明书的合理科学制定等提供参考。

    作者:肖燕;龚浩;易秋艳;何宇新;李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填塞组与缝合组各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填塞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鼻部疼痛、头痛、鼻塞、吞咽困难、睡眠困难、拆线及抽出填塞物时疼痛)及出血的VAS均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鼻中隔血肿及穿孔,各有2例和3例出现鼻腔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黏膜连续缝合操作简单、方便,是替代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填塞的可行方法。

    作者:林波;胡怀军;朱信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4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肺科收治的49例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所有患者肺部感染治愈和好转,肺结核治愈46例,治愈率为93.88%,复治8例,复治耐药1例,经调整复治方案得以治愈,死亡2例(合并肺鳞癌1例,呼吸衰竭1例)。(2)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时,往往会忽略结核的中毒症状及诊断,并发症多,男性患者多见。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结核,二者临床症状表现有许多相同之处,容易漏、误诊,二者相互影响,增加了诊断治疗的难度。

    作者:程毅力;岑明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加味乌贝散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溃疡61例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加味乌贝散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治疗的122例胃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给予加味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枯矾、木香、延胡索、砂仁、三七粉等)及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单用泮托拉唑治疗。治疗6周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75.4%)高于治疗组(93.4%),而复发率(8.2%)明显小于对照组(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乌贝散联合泮托拉唑可有效缓解胃溃疡症状,促进胃溃疡愈合,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该院儿科接受静脉滴注的288例患儿,根据不同静脉滴注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钢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渗漏、脱管、堵管、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分析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该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3例DCM患者随机分为A组(美托洛尔)、B组(曲美他嗪)及C组(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每组21例,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均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24 h动态心电监测心率变异性(HRV)。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VEDd降低,而LVEF、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大于50 ms的相邻R-R间期占所有心动周期次数的百分比(PNN50)及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C组患者LVEDd较A、B两组降低更明显,LVEF、SDNN、SDANN、PNN50及RMSSD增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可更有效地改善DCM患者的心功能及HRV,从而改善长期预后。

    作者:龚杨;王芳;梅祖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bFGF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肌腱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肌腱是致密结缔组织,而肌腱细胞是高度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增殖能力较弱,因此,肌腱损伤后很难自行愈合。而通过手术修复后又需较长时间行外固定,既影响功能锻炼,又易导致粘连,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目前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对肌腱愈合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因其具有刺激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分泌胶原的作用而备受关注[1]。现就bFGF在促进肌腱愈合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鹏;郎张峰(综述);常文凯(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医院校人体形态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人体形态学是高等护理教育基本、重要的课程之一,包含解剖学、组织胚胎学2门医学基础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活跃性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经辽宁中医药大学解剖组胚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并结合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逐渐探索出一套可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效方法,如优化课件和教学内容、设置实验课课程、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等,取得很好效果。

    作者:王玥;张浩;于嵩;王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进行评定,根据监测的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结果制定综合膀胱管理方案,比较膀胱管理前后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3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低压大膀胱23例,高压小膀胱9例;经过近8周的全面膀胱管理后,与膀胱管理前比较,所有患者膀胱功能状态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可以有效评估神经源性膀胱,为制定膀胱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改善患者的排尿及控尿能力,帮助其恢复膀胱功能。

    作者:杜艳会;赵庆华;王焕萍;刘玲;白定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头孢硫脒与头孢呋辛钠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头孢硫脒与头孢呋辛钠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ALRI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头孢硫脒,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细菌清除率(91.7%)高于对照组(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硫眯抗菌作用强,治疗儿童ALRI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维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对提高脂肪肝背景不含脂小病灶检出率的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化学位移正反相位成像技术对提高脂肪肝患者肝实质内不含脂小病灶检出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4年重庆市中医院诊治的29例脂肪肝并有2 mm以下结节样病灶的患者,其中单发20例,多发9例,均行动态增强MRI扫描,由2位高年资腹部放射副主任医师会诊得出诊断结论。结果局灶性结节样增生患者5例,肝脏小血管瘤7例,小结节样肝癌及肝内小结节样转移癌17例;3例患者在T1、T2及FST1WI、FST2WI成像序列均无明显显示,呈接近等信号,化学位移反相位T1WI成像小结节相对肝实质呈高信号;26例患者病灶FST2WI有信号差异,病灶轮廓欠清晰,化学位移反相位T1WI成像病灶轮廓更加清晰。结论脂肪肝背景下,化学位移反相位能够提高肝实质内细小结节样不含脂肪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殷捷;周培华;刘翠芳;方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细菌抗药机制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细菌是世界上已知分布广的有机生命体,其出现远早于人类,感染某些细菌可能导致人体的炎症,临床主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作用于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起到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在极低浓度下也能够选择性杀灭他种生物或者抑制其功能[2]。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抗生素的滥用等多种因素导致多种类型的细菌产生不同程度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严重阻滞了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进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医学热点[3]。作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参考已有文献报道,通过阐述细菌耐药机制,从而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作者:叶和平(综述);谢洪先(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具体机制仍处在研究阶段,包括钙超载线粒体通透转换孔道、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炎症因子、核转录因子、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问题,进一步了解IRI机制,以及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预防、治疗IRI仍然是研究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与其相关的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彭方毅(综述);李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