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陆真
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是指胃切除术后由于失去幽门致胆汁反流而引起的胃炎.反流液呈碱性,故又称胃切除后碱性反流性胃炎.长期观察表明,胃切除术后慢性浅表性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达95%,其中大多数可能与胆汁反流有关.毕氏Ⅱ式术后的发病率高于毕氏Ⅰ式.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多于胃切除术后发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或胸骨后灼痛,进食后加重,服制酸药不能缓解;恶心、呕吐,呕吐物常有胆汁,呕吐常发生于夜间,呈非喷射性,呕吐后症状不能缓解,呕吐可随时间推移而减轻;部分病例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后期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本病为胃大部切除或胃癌根治术后常见的近远期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至今尚无较好的疗效.因此,术前应考虑并发本病的可能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指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对已形成的残胃炎,重点设法阻止胆汁反流.本症以药物治疗为主,严重者可采用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以阻止碱性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但此手术尚未被公认用作预防措施.笔者近年来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3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0~68岁,病程15天~15年.胃溃疡及良性肿瘤17例,胃癌21例.手术方式:毕氏Ⅰ式14例,毕氏Ⅱ式24例.
作者:赵克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病历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病历质量检评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我院实施电子病历10年来病历运行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刘晓刚;况再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8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横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0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1例,结肠次全切除术2例,直肠癌行Dixon术26例,Miles术20例,中转开腹4例.结果:81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直肠中动脉出血、3例晚期肿瘤侵犯周围脏器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时间1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8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18(平均9)个月.1例Dixon术后8个月发现肝转移,1例Miles术后14个月发生会阴部转移.腹壁Trocar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未发现肿瘤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完全可达到与开腹根治术相同的效果.
作者:孙虎;朱建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其中上皮性肿瘤占95%以上,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比例4∶1.目前手术治疗是膀胱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应用膀胱药物灌注,通过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微小病灶或原位癌,从而减少膀胱癌复发机会.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科对膀胱癌术后的患者51例进行膀胱灌注,经临床随访观察,病情得到控制,术后复发率为8%,现就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其中男40例,女11例,年龄40~76岁,平均58岁,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40例男性患者中因前列腺增生所致的下尿路梗阻27例,6例老年女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道括约肌松弛.
作者:蔡玉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常规药流联合钳刮术和加大米非司酮用量的药流联合无痛钳刮术对终止妊娠10~15周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自愿在我院门诊行药流联合无痛钳刮术患者273例为试验组,药流加钳刮术患者95例为对照组,比较效果.结果:实验组镇痛率为100%,无人流综合征发生,胚胎排除时间、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大米非司酮用量的药流联合无痛钳刮术是目前终止10~15周妊娠较安全、患者痛苦较小的方法.
作者:陈志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在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早提出并应用此方法[1].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目前,PBL教育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PBL医学教育是指在临床前期课程或临床课中,以临床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为教学目标的教育方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并被全世界许多所医学院校采纳.如今,在我国亦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应用.我们在呼吸内科教学中引入了PBL医学教育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实践过程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泉芳;邹小英;姚冬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取患者自身对照法,每12h注射1次,采取对时注射,9:00 am~21:00 pm,早晚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不同的注射方法,连续7d,每次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并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及出血情况.结果:通过比较,改良方法注射后疼痛程度、出血肿胀范围明显低于传统的注射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确的操作和规律轮换间隔注射、每次观察并记录注射部位情况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
作者:潘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食管癌手术中食管和胃的吻合常应用的是颈部吻合和胸内吻合两种方法进行消化道的重建.颈部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2.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吻合口瘘的发生率[1].1 临床资料本组110例,男88例,女22例,年龄52~70岁,平均61岁.其中中段食管癌切除术83例,上段食管癌切除术27例;79例为胃食管左颈部侧吻合术,31例为胃食管颈部弓上吻合术,病理诊断均为鳞癌,术后均需持续颈部伤口低负压引流至吻合口愈合,颈部吻合口瘘为10.9%.
作者:周云彦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测压法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前膀胱功能评估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膀胱简易测压装置,测定60例BPH患者的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初步筛选出适合行TURP的患者.结果:60例患者中不稳定膀胱32例(53.3%),逼尿肌活动低下5例(8.3%),逼尿肌无收缩2例(3.3%),膀胱功能正常21例(35.0%).60例患者中低顺应性膀胱19例(31.7%),高顺应性膀胱2例(3.3%),膀胱顺应性正常39例(65.0%).53例顺利行TURP,5例逼尿肌活动低下,行TURP并术后应用新斯的明治愈,2例无收缩,行永久性膀胱造瘘术.结论:简易膀胱测压法的临床应用,弥补了基层医院无尿流动力学检查的不足,可为TURP前膀胱功能评估、选择合适的BPH患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何二宝;李解方 刊期: 2011年第23期
胎盘血管瘤又称绒毛膜血管瘤,是起源于绒毛间胚叶组织或单绒毛之血管母细胞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上极少见[1].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胎盘血管瘤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22岁,GIPO.因停经7个月余,腹痛3天,阴道少量流血1次,于2011年5月15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未正规产检.5月12日开始感腹部胀痛并渐加重,5月14日晚出现阴道少量流血1次,色淡红.人院时体查:T 36.0℃,P 89次/分,血压125/85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表情,腹壁皮肤紧绷发亮.官高32 cm,腹围90 cm,胎心率140次/分,胎心遥远.入院彩超:羊水指数406 mm,胎盘上段可探及48 mm×44 mm等回声包块,考虑胎盘肿瘤可能;血AFP 477 ng/mL.5月16日 出现阴道少量液体流出,色淡黄,测pH值>7,CRP 4.13 mg/L.诊断:(1)G1PO宫内妊娠29周4天,LOA,单活胎,先兆临产;(2)胎膜早破;(3)羊水过多;(4)胎盘血管瘤.5月20日顺娩1女活婴,新生儿外观无明显异常,Apgar评分:1 min:8分;5 min:9分;10 min:10分.体质量1 520 g.羊水清亮,量2 500 mL.
作者:刘慧;徐大宝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我院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不及时的原因.方法:通过对2009年1066名儿童0岁组卡片进行查卡、清卡、剔卡.结果: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缺乏,对预防接种不重视,对疫苗接种认识有误区,预防接种信息不对称,儿童患病以及医护人员与儿童家长沟通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儿童不及时进行预防接种.结论:只有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才能有效的保证疫苗接种率,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真正的保护广大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潘光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 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4例肺癌组,46例健康对照组,33例肺部良性疾病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CEA、NSE、CYFRA21-1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的三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CEA、NSE、CYFRA21-1分别在腺癌、小细胞癌、鳞癌中表达水平高,其阳性率分别为82.6%、81.3%、68.6%,与其他单项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项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单项标志物.结论:血清CEA、NSE和CYFRA21-1的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对肺癌的诊断,并对组织分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聂青松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输液泵控制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换血疗法的临床资料,总结换血前的准备、换血中的护理配合及换血后的护理要点.结果:4例患儿换血过程顺利,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一次换血成功.结论:输液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换血方法.换血前的充分准备、换血过程中的医护密切配合以及换血后的细致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秋琪;晏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剖官产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止血方法.方法:将200例同时行剖官产术及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50例,胎儿娩出后,官体注射催产素20U及欣母沛250 μg.B组50例,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催产素20 U并舌下含化卡孕栓1 mg.C组50例,胎儿娩出后,官体注射催产素20 U并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400μg.D组50例,胎儿娩出后,官体注射催产索20 U并静脉注射催产索20 U.结果:A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B、C两组(P<0.05),B、C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D组(P<0.05).结论:剖宫产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官体注射欣母沛与催产素止血效果好,其次是卡孕栓或米索前列醇与催产素,但与欣母沛相比可降低药品使用比例,对患者更经济、实惠.
作者:杨兴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癫痫是儿科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左乙拉西坦为吡拉西坦的类似物,是一种具有全新抗癫痫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癫痫药物.近年来,已广泛用于小儿癫痫包括4岁以下的小儿癫痫的治疗,显示了较好的抗癫痫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体内药动学特征及国内近年来以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赵润;肖晓芸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置入术后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患者的护理和效果.方法:通过对10例颅内电极置入术后行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患者的护理,包括电极置入术前的护理和准备,术后脑电网监测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电极的保护,癫痫发作期间的安全护理.结果:10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为致痫灶的准确定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注重监测前和监测期间的护理,对保证监测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极为重要.
作者:彭伟英;侯小兵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截肢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方法.方法:针对我院23例20-38岁男性患者,分别与之沟通交流,掌握他们对截肢后各自的心理变化,社会观和人生观的改变,再针对性的予以心理护理和指导.结果:23例中有22例身心愉悦,能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社会,仅有1例存留抑郁寡欢.结论:青年截肢患者因其年龄特殊性,均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隐患,需要积极引导和帮助.
作者:张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卵巢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检索并分析卵巢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制定出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189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内出血,深静脉血栓及栓塞,尿潴留,不完全性肠梗阻,吻合口瘘.经循证护理干预,除3例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循证护理改变了以经验为主的护理模式,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前瞻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帮助患者康复及提高护理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娟;徐淑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或局部皮肤长期摩擦、受潮湿刺激及全身营养不良、水肿,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致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红、肿、热、痛、溃烂、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又称压力性溃疡[1].由于脑血管病患者致残率高,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及翻身受限制易致压疮.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减少和防止压疮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我科通过4年来对300例瘫痪患者的有效预防,无一例发生压疮,在护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我科评估和预防压疮的经验介绍如下.1 评估1.1 患者全身皮肤评估:临床上护理人员应该选择性地对年老、偏瘫、截瘫、营养不良、水肿、意识障碍等类型患者进行仔细评估,对容易受压的部位尤其是骨突处进行重点评估,包括头颅的颞部和枕部、耳廓、肩胛、脊柱、肘、骶尾部、坐骨结节、膝、踝、足跟等.
作者:蒋春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随着对包涵体滥用问题的深入分析,在查阅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旧版《医学微生物学》有关包涵体是否滥用的过程之中,令人惊奇地发现在各种旧版《医学微生物学》里包涵体滥用的问题同样存在,而简单地将所有旧版《医学微生物学》中有关包涵体滥用都定性为错误,这是不可取和不正确的.故以辩证唯物观、历史唯物观为出发点,以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为根本,对问题的形成进行深入的剖析、溯源.只有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解决包涵体滥用后导致的医学微生物学及相应医学学科构筑的矛盾,纠正包涵体滥用形成的不合理观念,从而避免广大医学同仁的误读、误识.
作者:陈思来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