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水样中多种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

何成艳;黎源倩;孟庆玉

关键词:液相微萃取, 中空纤维膜,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苯醚类除草剂, 农药残留分析, 水样
摘要:目的 建立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水中多种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水样中8种二苯醚类除草剂(苯达松、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苯草醚、甲羧除草醚、乙羧氟草醚、除草醚、乙氧氟草醚)的残留经中空纤维膜萃取,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三乙胺-盐酸溶液作流动相,梯度洗脱,在波长为300 nm处测定.采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进行液相微萃取,分别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萃取剂种类、水样pH值、盐浓度、搅拌速度及萃取时间等条件,并对待测物检测波长、流动相梯度洗脱、流动相pH值、流速和柱温等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在优化的条件下,待测除草剂的质量浓度在0.001~0.20 mg/L(苯达松、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苯草醚)、0.001~0.10 mg/L(甲羧除草醚、乙羧氟草醚、除草醚、乙氧氟草醚)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水样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8.0%~9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0%~6.90% (n=5);对于10.0 ml水样,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20~0.40 μg/L.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环境友好、灵敏度高,能满足环境水样中多种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分析要求.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泸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四川省泸州地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特点,为该地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石蜡组织及液基细胞技术所获宫颈脱落细胞进行基因分型检查.结果 652例宫颈样本中,HPV检出阳性率为52.45% (342/652),其中高危感染占80.99% (277/342),低危占30.12% (103/342),混合占11.11% (38/342).常见前5种高危型依次为:HPV16、52、39、58和33,常见前3种低危型依次为HPV 11、6和43.20 ~29和40~50年龄段HPV的总感染率较高.高危型感染在各年龄段没有显著差异,低危型感染主要集中在20~29岁,显著高于其余各年龄段(P<0.01).结论 泸州地区HPV有较高的高、低危型感染率,且具有独特的区域和年龄段分布特点,为本地区性传播疾病及宫颈癌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及疫苗使用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世宁;阮思蓓;邓正华;郭庆喜;柴莉;张元;孙兴旺;唐明希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微囊藻毒素对AGS细胞作用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目的 寻找微囊藻毒素LR与宿主细胞(AGS)作用后的差异蛋白.方法 利用双向电泳分离微囊藻毒素LR与胃黏膜AGS细胞相互作用前后的蛋白,应用ImageMaster 2Dv3.1软件对蛋白图谱进行比较,对目的蛋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应用Mascot软件进行蛋白搜库.结果 共监测到4个差异蛋白斑点,经质谱分析鉴定证明为两种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60与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结论 微囊藻毒素LR与宿主细胞(AGS)作用后,宿主细胞热休克蛋白60与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两种蛋白表达异常,其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为进一步探讨蓝藻微囊藻毒素与宿主细胞作用后续致病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周磊;吴庆刚;薛强;何恩奇;钮伟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支持向量机在传染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以我国内地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为例,对传染病发病率进行预测,探索传染病预测新方法.方法 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支持向量回归机,对2004~2009年全国的细菌性痢疾逐月发病率建立模型,并对2010年1月~12月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预测效果良好,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病趋势一致,MSE=0.089 6,MAPE=13.23%.结论 支持向量机可用于初步预测传染病的发病趋势.

    作者:解合川;任钦;曾海燕;张兴裕;李晓松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临床护理教学对护生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目的 分析目前护理教学对护生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寻找提高护理水平的方法.方法 选取18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知识水平的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护生知识水平的因素.结果 学历、课堂气氛、护理培训、护理实践对护生知识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专科学历、讨论型课堂气氛,参与护理培训和护理实践是影响知识水平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开展讨论型授课方式,增加实习或者护理培训等实践机会,可有效提高护生的能力.

    作者:吕向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为其临床相关性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120例入住某院神经内科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与消化道未出血组,分析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消化道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部位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丘脑出血、小脑出血及脑干出血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与相应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叶出血患者不易并发消化道出血;基底节区出血在所有脑出血中所占比例高,其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亦高,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脑出血量均≥50 ml,且均破入脑室.消化道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出血量多数30 ml以上,有50.0%的患者出血量达到50 ml以上,明显高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数量,与相应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与脑出血的部位及脑出血量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出血位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及小脑患者容易并发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于30 ml的患者出血风险亦比较高,针对易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脑出血患者,临床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止血药及质子泵抑制剂.

    作者:赵晓红;蒋绍军;侯宇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军人消化性溃疡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消化性溃疡(PU)在北方军区部队中的发病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治疗和预防研究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统一的自填问卷,调查研究对象PU的发病情况和暴露因素.结果 军人PU相关症状发生率为(Sc≥5) 8.41% (618/7345,95%CI=7.77%~9.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兵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刺激辛辣食物、饮食规律、PU家族史、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用药史、士兵专业、军事训练疲劳、精神紧张、易怒等与PU症状的发生显著相关,而BMI、出生地等与PU症状的发生未见明显联系.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兵龄、消化性溃疡的家族史、NSAID用药史、精神紧张、脾气易怒与PU症状积分(Sc≥5)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 兵龄、消化性溃疡的家族史、NSAID用药史、精神紧张、脾气易怒可能是军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亚玉;李东力;郭醉元;于宁;刘洪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发酵豆乳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拮抗作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 从抗氧化角度研究发酵豆乳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豆乳对照组、发酵豆乳低、中、高剂量对照组.各对照组分别灌胃10 ml/(kg·d)豆乳和5 ml/(kg·d)、10 mL/(kg·d)、20 ml/(kg·d)发酵豆乳,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周;干预1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5% DSS溶液建立UC大鼠模型.实验期间,记录大鼠的活动状况、粪便、体重变化等,实验结束,观察大鼠结肠大体损伤程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并测定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发酵豆乳对照组血清MPO活性显著降低,结肠和血清MDA含量下降,SOD、GSH-Px活力与T-AOC能力显著增加,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明显改善,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结论 发酵豆乳可以明显提高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对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刘宁;曹文婷;李新平;郝亚楠;邱服斌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河南省1200名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认知及相关行为习惯的调查

    目的 了解河南省1 200名留守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及相关行为习惯现状,为留守妇女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本课题组及流行病专家共同制定的调查问卷表,对外出打工相对集中的新蔡、太康和固始县20~50岁1 200名留守妇女艾滋病认知及相关行为习惯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妇女的平均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水平,照顾孩子和老人是留守妇女的重要任务.留守妇女对艾滋病的知识比较缺乏,夫妻间电话交流甚少.丈夫回来使用安全套占21.5%,从没使用过占77.0%,并且留守妇女的卫生习惯很不好,身体状况普遍欠佳.结论 留守妇女是存在艾滋病感染比例较高的危险人群,急需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重视行为习惯的干预.

    作者:张泽宇;张月;付浩;许彤;王培勇;王小引;赖学鸿;傅兰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贵州省2008~2009年4起甲肝暴发疫情中甲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分析

    目的 了解2008-2009年贵州省4起甲肝暴发疫情的病原及其基因型别,建立省内甲肝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HSA)检测血清中甲肝病毒IgM抗体(HAV-IgM)和戊肝病毒IgM抗体(HEV-IgM),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甲肝病毒IgM抗体阳性血清中的病毒核酸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60份血清标本HEV-IgM均阴性,HAV-IgM阳性标本54份.HAV-IgM阳性血清标本中28份HAV RNA阳性,其中15份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均为ⅠA亚型.结论 贵州省2008~2009年4起甲肝暴发疫情中的15株甲肝病毒均属同一基因型,且相互间亲缘关系较近.同一时期不同县(市)存在不同流行株,同一县(市)不同时期存在不同流行株.

    作者:蒋维佳;庄丽;李世军;周敬祝;唐光鹏;王定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高职高专学生肥胖调查及其健康促进的思考

    目的 对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肥胖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探讨预防肥胖的策略与措施.方法 收集2010~2011年在校学生体质测定的身高和体重检测数据,根据体重指数(BMI)标准筛查学生超重、肥胖并计算其百分率和X2检验.结果 该校2011年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超重及肥胖率为13.2%、4.9%、18.1%,随年级增高呈渐增趋势,女生均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已成为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学校应对学生采取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措施,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

    作者:陈善喜;刘强;刘鸿;江敏;张翰;姜黎莎;罗晓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HPLC法同时测定水样中多种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

    目的 建立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水中多种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水样中8种二苯醚类除草剂(苯达松、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苯草醚、甲羧除草醚、乙羧氟草醚、除草醚、乙氧氟草醚)的残留经中空纤维膜萃取,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三乙胺-盐酸溶液作流动相,梯度洗脱,在波长为300 nm处测定.采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进行液相微萃取,分别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萃取剂种类、水样pH值、盐浓度、搅拌速度及萃取时间等条件,并对待测物检测波长、流动相梯度洗脱、流动相pH值、流速和柱温等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在优化的条件下,待测除草剂的质量浓度在0.001~0.20 mg/L(苯达松、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苯草醚)、0.001~0.10 mg/L(甲羧除草醚、乙羧氟草醚、除草醚、乙氧氟草醚)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水样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8.0%~9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0%~6.90% (n=5);对于10.0 ml水样,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20~0.40 μg/L.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环境友好、灵敏度高,能满足环境水样中多种二苯醚类除草剂残留分析要求.

    作者:何成艳;黎源倩;孟庆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对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影响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腰椎融合术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影响.方法 286例已经进行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按照融合节段的数目分为3组,研究其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的发生情况.并且统计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和年龄、性别、融合节段的数目以及部位的影响.结果 55岁以上腰椎融合术后的患者发生ASD21例,发病率23.9%,55岁以下患者发生25例,发病率12.7%,55岁以上发生ASD明显高于55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5岁以上男性患者发生ASD7例,女性发生ASD14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发生ASD的患者合计10例,B组患者中发生ASD的患者合计18例,C组患者中发生ASD的患者合计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更容易发生ASD,尤其是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ASD; ASD的发生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成正变关系,并且ASD更容易发生于融合节段的上端.

    作者:王秀军;褚建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上海市松江区伤害流行现况分析

    目的 为准确地掌握松江区伤害流行状况,确定伤害预防优先领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法,对松江区2 170名常住居民在2010年11月1日~2011年4月30日期间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松江区常住居民伤害半年发生率为7.74%,伤害次数发生率为8.58%,未见性别差异(P>0.05).伤害次数发生率高为0~14岁的儿童(21.33%),其次依次为40~64岁的中青年(9.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8.04%)、15~39岁的青壮年(5.16%),不同年龄组之间伤害次数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女性前3位原因与全人群一致皆为跌倒/坠落、刀/锐器伤、交通伤,男性依次为刀/锐器伤、跌倒/坠落、交通伤.伤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人次花费1 355.80元,平均每人次休3.57 d.结论 伤害已成为严重影响着该区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对跌倒/坠落、儿童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意义重大.

    作者:黄丽;朱美英;周德定;严卫军;赵阳;黄丽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四川省城市孕妇对优生知识的认知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四川省城市孕妇对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宣传教育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4个维度分析研究对象的孕前保健知识水平,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研究知识获取途径、知识掌握水平和教育经历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8个城市的1 057位孕妇,其优生知识问卷的正确率为69.27%.其中风险预防知识正确率为90.62%,疾病预防知识正确率为61.06%,生育史知识正确率为55.50%,叶酸增补知识正确率为46.89%.结论 孕妇的保健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特别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中,风险预防知识维度掌握情况较好,在某些方面认识不足(如叶酸增补和生育史方面);选择培训讲座、宣传手册或咨询医生途径获取知识的人群,其优生知识水平较高;本科及以上高学历人群与初中及以下低学历人群相比,前者更容易选择这3种途径获取知识.

    作者:吕行;吴艳乔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创新思维、构建新型的预防医学实践基地

    基地建设是培养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的关键,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疾病谱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人才,基地建设的观念必须实现转变.本文就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基地建设的意义和内涵作了一些深入的论述.构建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基地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深入改革,也将成为培养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有效途径.

    作者:李健;柯雄;罗秀;宋湛;谭代林;高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单独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e acid,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ua,APL)的疗效.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近10年国内外有关比较ATRA联合ATO治疗与ATRA单独治疗APL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提取完全缓解率(CR)、复发率、病死率结局评价指标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估计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共纳入6项RCT,共包括317例APL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TRA联合ATO与ATRA单用治疗APL比较,CR、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率结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结局指标的OR及其95%CI分别为2.24[1.22,4.14]、0.19[0.08,0.45]和0.41[0.15,1.14].结论 采用ATRA联合ATO治疗与ARA单药治疗APL可提高CR,降低复发率.

    作者:刘亚杰;马晓波;邱旭;殷华;王国立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出现传染病,其症状与粒细胞无形体病极为相似.部分病例发病前有蜱虫叮咬史,且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发表的与该综合征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包括病原学、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为进一步研究本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作者:许祝平;喻荣斌;钱燕华;施超;谭文文;周建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后MMP-9、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断尾取自体血法制备大鼠ICH模型,治疗组于造模1h后腹腔注射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60 μg/kg.3组大鼠于术后6h、24 h、48 h、72 h、7d处死,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MMP-9、GFAP的动态表达.结果 模型组各时点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MMP-9表达在48 h、72 h明显,与组内6h、24h、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点MMP-9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6h出现少量GFAP阳性细胞表达,48h开始增多,72 h有大量表达,7d达高峰;治疗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6h与模型组相似,24 h、48 h、72 h、7d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假手术组未见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 G-CSF可有效抑制ICH大鼠MMP-9表达,减轻脑水肿程度;并且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参与G-CSF对ICH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何晓英;付华;袁平;谭华;李小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医院标准住院流程可行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

    目的 流程重组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住院标准流程在某院实施是否可行.方法 随机选取实施住院标准流程后的1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病历,对住院时间、诊疗项目、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本地区少数民族患者特殊的术前变异进行现状分析.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状住院流程与标准住院流程基本符合,现状流程更接近临床实际工作.结论 该院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住院标准流程是可行的.

    作者:林红;李宁秀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膀胱癌临床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意义

    目的 膀胱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治疗方式有多种,但由于目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尚有很大争议,需寻找更多的循征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通过建立数据库,寻找影响膀胱癌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指导患者膀胱灌注及定期复查,观察疗效并远期随访.结果 通过上述研究,旨在寻找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膀胱癌诊治体系,加深对膀胱癌的认识,提高石河子地区膀胱癌的整体防治水平,为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论 此研究能有效地降低膀胱癌复发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卫生资源消耗,减轻国家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钱彪;王勤章;丁国富;王燕;李应龙;倪钊;王新敏;李强;王江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