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肥胖指标与MS其他组分患病风险研究

吴善玉;朱文娟

关键词:肥胖, 代谢综合征, 体重指数, 腰围身高比值
摘要:目的 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值(WHtR)3个肥胖指标与MS及其他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延吉市某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对资料完整的886例对象按照不同的BMI、WC水平进行分层,比较分析代谢异常组分患病情况.对WHtR指标与MS其他组分异常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寻找适合的切点,分析其对MS的患病风险.结果 调查对象中肥胖程度比较严重,且各项指标存在性别差异;各项代谢异常患病率均与BMI和WC有关,两者均异常时,各项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的OR值明显高于BMI与WC各单项异常组(P<0.01),但仅有腹型肥胖时,其OR值均高于BMI超重而WC正常者;WHtR与代谢异常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79,P<0.01),当WHtR超过0.50时,个体MS患病危险度显著增加(OR:1.564,95%CI:1.046~1.896,P<0.01).结论 BMI和WC异常可增加代谢异常疾病的患病风险,WHtR是较好代表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在防治MS其他组分时应将体脂增多同时伴有脂肪分布异常者列为重点高危人群.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观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心理干预、饮食营养干预、家庭干预和运动疗法干预后,采用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健康状况、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护理干预后,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均获得提高(P<0.05),且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有所下降.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林亚妹;潘巧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V型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某院手术治疗的48例V型外斜视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V型外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治疗除2例欠矫外余均正位,疗效满意.结论 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外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谢明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海南岛乙型肝炎病毒BCP/PreC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基本核心启动子(BCP) A1762T/G1764A与HBV复制水平和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患者血清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包含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 区的核苷酸链(nt1643-nt2112)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83例CHB患者中,共检出BCP A1762T/G1764A突变株25例(30.12%).BCP突变组ALT (211.56±81.58) U/L和TBIL (55.17±28.50) μmol/L显著地高于BCP区未突变组(P<0.05).前C区G1896A突变组HBV DNA的水平(4.86±1.30)显著地低于前C区未突变组(5.42±1.15)(P<0.05).结论 BCP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导致HBV致病力增强,更易引起严重的肝脏损害;前C区G1896A突变可能会降低HBV的复制能力.

    作者:曾俊涛;陈静;曾仕平;钟良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

    目的 观察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某院收治的6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检验资料,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变化.结果 ①慢性肝炎肝硬化Child C级患者TNF-α水平(1.32±0.12)高于ChildB级 (1.86±0.19)、A级(2.35±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肝硬化Child A级患者IL-10水平(0.037±0.010)高于Child B级(0.024±0.009)、C级(0.013±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3.56±0.15)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组患者(2.32±0.22)、对照组患者(0.63±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组血清IL-10水平(0.014±0.009)低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组患者( 0.027±0.012)、对照组患者(0.046士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和IL-10均参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过程,TNF-α水平变化趋势与疾病严重程度一致,IL-10水平变化趋势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反.

    作者:郭力红;张岁;刘英辉;刘静;佟立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连续指导性家访对农村高血压前期风险控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社区连续性家访对高血压前期风险的控制效果,为实施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4月唐山市玉田县某社区30~75岁高血压前期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连续指导性家访1年后评测效果.结果 103例实验组患者经过1年的连续家访后,其平均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的测量值较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P≤0.05),血脂异常人数、高血压发病率、脂肪肝发病率、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连续指导性家访农村高血压前期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农村地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项颖;白桂春;吴黎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治疗

    目的 探讨脑血栓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疗效.方法 96例患者分为心理结合药物综合干预组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每组48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S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为76.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全血粘度、血浆浓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粘度、RBC压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SSS评分上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BI评分上治疗组则升高明显(P<0.01).结论 药物结合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整体提高脑血栓的疗效,而且对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日常生活能力大有裨益.

    作者:桂心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某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94例患者(102只眼)治疗后经过3~6个月随访发现102只眼中有10只眼视力恢复至0.4以上,视力0.02~0.4之间的眼数由术前49只增加到术后80只眼.术前发生视网膜脱离的41只眼在术后均获得复位,随访期间均未复发.该组102只眼中有12只眼在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经激光光凝封闭.术后有8只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其中4只眼经过再次手术后得到治愈,1例在随访期间发生内吸收,而另外3只眠均放弃治疗;在光凝期间有3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2只眼内吸收后自行消失,1只眼再次手术治愈;发生暂时性高眼压2眼;并发性白内障1眼,术后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后视力提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显著改善手术预后,且术后并发症少,能迅速恢复患者视力,减少失明率,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张奕霞;陈宁宁;李彩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基于能量的调查结果与女性健康关系的定量分析

    目的 定量分析剩余能量与女性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 依据能量调查结果把所选取人群分为能量过剩组和能量不足组,观察两组不同剩余能量水平下女性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与能量不足组相比,能量过剩组体脂率显著增加(P<0.01);心肺功能及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生化指标TC、TG、LDL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 能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两大重要因素,能量对体质的影响也是通过肥胖所介导的,而肥胖在正常体质向亚健康体质劣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真正达到改善体质的效果,早期对肥胖的预防比后期的治疗更重要.

    作者:李国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治疗效果及未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某院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60例,作为跟踪治疗对象,随机分为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组和未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组.两组治疗均采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口服止痛药、外用抗菌素软膏涂抹.采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比较二组患者在治疗1d、2d、3d后的患者感觉到的口述疼痛评分(VAS)、数字检测到的疼痛评分(NRS)和患者疼痛发生频率(F),在治疗3周之后二组根据二组患者治疗的上述判定标准,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在治疗1d、2d、3 d后,采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的患者感觉疼痛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数字检测疼痛评分(NRS)值也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发生频率(F)低于对照组.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组有效治疗平均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进行治疗3周之后,治疗组的病人病况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

    作者:卢炳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留置导尿在无痛分娩中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在无痛分娩中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60例接受腰硬麻醉无痛分娩的产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组(30例)在腰硬麻醉后常规给予立即插尿管留置导尿;观察组(30例)腰硬麻醉后来插尿管,而是通过专责助产士在产程进展中积极鼓励和协助患者排尿,产后通过B超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和尿液培养评估产后尿潴留和尿道感染情况,观察两组的区别.结果 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有19例(63.33%)能够成功自行排尿,发生产后尿潴留3例,尿道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产后尿潴留14例,尿道感染6例.结论 无痛分娩过程中无需常规持续留置导尿,积极鼓励、指导和协助患者排尿,可以减少尿道感染和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陈意坚;龚桂芳;符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6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膀胱痉挛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后膀胱痉挛(BS)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根据理论研究,从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前列腺增生程度、手术方式、膀胱冲洗液温度、术后是否发生膀胱痉挛等方面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纳入的研究对象266例,BPH术后出现BS患者107例,发生率为40.23%.在年龄、病史以及前列腺增生程度等因素方面,术后发生BS与未发生BS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2,P>0.05;t=-0.700,P>0.05;x2=0.875,P>0.05).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2,P<0.05.结论 BS是BPH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BPH术后发生膀胱痉挛与年龄、病史以及前列腺增生程度没有相关性,与手术方式有关.采用TURP能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

    作者:张金华;刘红燕;李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天津市院内死亡病例漏报及报告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天津市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信息报告质量,为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天津市2009年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数据及2008年现场漏报调查数据.结果 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与户籍人口中的前5位死因构成顺序有所不同.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0.41%,76.9%的死亡病例其根本死因诊断依据科学、可靠,77.7%的患者死亡后7d内能够通过网络直报进行报告,99.7%的报告卡能够在网络直报后7d内得到审核.院内死亡病例存在漏报,漏报率为4.5%,门、急诊漏报率高于住院.结论 天津市住院死亡病例死因报告准确、有效,可以正确评估我市住院死亡人群的死因模式;但也存在不足,院内死亡病例的报告和管理仍是今后死因监测工作的重点.

    作者:张辉;宋桂德;张颖;王德征;江国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库(ScFv),从中筛选出高亲和力的抗体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单链抗体表达打下基础.方法 收集患者新鲜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分离和总RNA的提取,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出入源抗体重链和轻链抗体库,采用用重叠延伸拼接法将VH与VL以Linker相连组装成单链抗体基因(ScFv),将ScFv基因片段连接至载体pCANTAB5E,转化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构建的鼠源性抗恶性疟原虫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结果 从20个噬菌体克隆中筛选到15个具有弓形虫可溶性抗原结合活性的阳性克隆.结论 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取可变区基因,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的策略是可行的.

    作者:何光志;田维毅;邓树轩;高英;李世军;吴玛莉;王平;王文佳;奚锦;俞琦;王乾宇;曹峰;黄高;韩洁;蔡琨;安传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12月,76例STE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氰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38例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完全性自发性的ST段回落(ST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治疗后CK、CKMB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CK、CKMB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STEMI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心肌酶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芬戈莫德对EAE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BAX在脑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 用不同剂量的芬戈莫德与泼尼松干预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从而比较其各组间的疗效、病理变化、脑组织内BAX、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雌性Wistar大鼠EAE模型.干预治疗选择芬戈莫德和泼尼松.d0定为免疫抗原注射日,从抗原免疫后d1开始按分组的药物和剂量予以每天喂食1次,直到处死.在EAE组发病高峰期即d 18时处死所有大鼠终止实验.对各组大鼠的发病情况、神经功能评分等进行观察.制作大鼠脑组织切片进行炎性病灶计数及中枢神经系统BAX的表达检测.结果 ①各干预组临床症状改善.②各干预组与EAE组相比,炎性病灶数明显减少、BAX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中剂量组、较高剂量组与泼尼松组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Y720对EAE具有防治作用,可上调CNS内BAX的表达.

    作者:刘春苗;谭利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即刻修复用于67例牙种植患者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即刻修复用于67例牙种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2~10月进行牙种植的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67例(即可修复组),对照为53例(传统方法组),实验组在牙种植后1周内即进行修复,对照组在牙齿经历4到6个月无负荷期后进行修复,后观察两种方法种植体脱落的次数、感染或松动的例数以及X线下异常情况的例数,同时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进行组内的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种植体脱落的、感染、X线下出现异常的例数均为0例,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种植后即刻修复临床效果更好,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可以在口腔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于开涛;邹敬才;龙国平;葛成;舒瑶;刘宝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86例尖锐湿疣综合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综合疗效.方法 选取某院2006年8月~2008年10月门诊治疗的172例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患者,对治疗后的相关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 联合治疗组中治愈73例,治愈率为84.88%,对照组中治愈46例,治愈率为53.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中复发12例,复发率为13.95%,对照组中复发40例,复发率为46.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总不良反应1例,总不良反应比例为1.16%;对照组总不良反应4例,总不良反应比例为4.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华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3种暗示治疗对癔症疗效的观察

    目的 探讨语言-针灸、语言-按摩和语言-药物治疗对癔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癔症患者随机分为语言-针灸治疗组(30例)、语言-按摩治疗组(30例)和语言-药物治疗组(30例),对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语言-针灸治疗组治愈率达100.00%,语言-按摩治疗组为83.33%,语言-药物治疗组为33.33%.语言-药物治疗组分别与语言-针灸暗示治疗组比较和语言-按摩暗示治疗组比较,P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语言-针灸治疗组疗效和语言-按摩治疗组疗效均强于语言-药物治疗组.

    作者:史志春;朱慧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两种快速方法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目的 建立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试验方法,以提高耐药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对126株已知耐药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试验(Nitrate Reductase Assay,NRA)和反向斑点杂交试验(reverse-dot blot hybridization,RBH),检测其对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的耐药性,并将结果与绝对浓度法结果相比较.结果 硝酸盐还原试验和反向斑点杂交试验联合检测与绝对浓度法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0.05),异烟肼灵敏度95.5%,特异度100%;利福平灵敏度100%,特异度98.1%;链霉素灵敏度93.2%,特异度92.7%;乙胺丁醇灵敏度94.1%,特异度94.6%.结论 硝酸盐还原试验和反向斑点杂交试验联合检测可作为快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试验方法.

    作者:潘建华;石燕;彭雪峰;邓为之;石国民;向延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不良反应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索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程度与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纳入自2007年1月到2009年3月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的老年NSCLC病人,采用单药或含铂二联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结果 共纳入65例老年肺癌病人,化疗后发生3~4度不良反应(重反应组)有24例,无3~4度不良反应(轻反应组)有41例,两组基线情况平衡.全组均未出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16.7%和7.3%,稳定分别为50.0%和36.6%.两组分别有33.3%和56.1%出现进展.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43.9%,差异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趋势(P=0.076).两组的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74 d (95%CI:24~123 d)和58 d(95%CI:39~76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4个月(95%CI:5.4~29.5个月)和7.2个月(95%CI:4.1~10.2个月),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P=0.068).结论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出现3~4度不良反应可能提示预后好.

    作者:刘桂红;邹雪林;丁振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