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复位配合外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

周晓康;郝建宗;甄磊;何明哲

关键词:儿童肱骨踝上骨骨折, 闭合复位, 克氏针, 外侧交叉,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配合外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某院自2008年7月~2012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后经过外侧发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儿67例,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在麻醉下行C型臂X线机引导骨折闭合复位,其中30例患儿采用经皮克氏针外侧交叉固定,9例采用单纯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28例经发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统计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本组58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术后4~5周均达到了临床愈合的程度,Flunn肘关节功能评分,克氏针外侧交叉固定组中优14例(46.67%),良10例(33.33%),一般5例(16.67%),差1例(333%);石膏外围定组优3例(33.33%),良4例(44.44%),一般2例(22.22%),差1例(11.11%);克氏针内固定组优12例(42.85%),良9例(32.14%),一般5例(17.86%),差1例(3.57%);其中克氏针外侧交叉固定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58,P<0.05).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配合外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骨折,该手术方法的创伤小,骨折部位牢固可靠,可以取得比克氏针内固定法治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减少了畸形的发生率,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血管肉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Ⅱ型糖尿病患者102例;DR患者56例,其中PDR患者29例,NPDR患者27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 46例;对照组4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EUSA)法检测VEGF和TNF-α水平;用微柱色谱法测定HbA1c;血清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采用酶法测定.结果 NDR组和DR患者血清VEGF、TNF-α和HbA1c、TC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42、21.56、12.27、10.56,P< 0.01);DR患者血清VEGF、TNF-αt和HbA1c、TC水平明显高于N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PDR患者血清VEGF、TNF-α和HbA1c、TC水平明显高于NP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 0.05); DR的严重程度与TNF-α、VEGF和HbA1c、TC显著相关(P<0.01),与TG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及TNF-α和VEGF均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宜川;母传贤;沈永杰;孟凡良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因素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患者住院治疗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关因素,探讨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为今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112例,作为感染组研究对象.同时随机抽取同期神经外科住院治疗、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资料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感染真菌的情况同时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原发病情况、使用激素的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结果 患者感染的真菌按照构成比排序,所占比例大的是白色念珠菌(52.68%),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8.75%)及热带念珠菌(9.82%).通过对感染组和对照组有关因素的比较后发现,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平均时间长短、平均使用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和原发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平均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间长短以及使用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有关.

    作者:肖东升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58例早产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258例早产产妇和258例足月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早产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一步筛选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孕妇≥30岁;患有妊高症;胎膜早破;孕期生殖道感染;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指导孕妇避免各种早产的危险因素,并对妊娠期的各种并发症进行积极防治,从而有效地预防早产的发生.

    作者:邹海燕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一种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戊二醛水溶液稳定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戊二醛水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戊二醛含量滴定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戊二醛水溶液,戊二醛含量极不稳定,加入此表面活性剂后溶液中戊二醛含量稳定.结论 这种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戊二醛水溶液具有稳定作用.

    作者:宋金武;邓金花;陈维;阙绍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醋酸铅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影响

    目的 探讨醋酸铅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凋亡作用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 醋酸铅(5、10、20μmol/L)染毒HK-2 6、12、24、48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经铅(5、10、20 μmoL/L)染毒24h后细胞免疫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的转录与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铅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HK-2的增殖(P<0.01).细胞免疫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醋酸铅组的Caspase-3转录与表达升高.结论 醋酸铅可促进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Caspase-3参与了凋亡过程.

    作者:贾庆华;杨志华;杨霄鹏;张尚弟;哈小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一起有机磷农药污染糯米面粉致食物中毒的调查

    目的 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 接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结合临床治疗和实验室细菌学鉴定.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为有机磷农药污染食品后引起的急性甲胺磷和氧化乐果重度食物中毒.结论 加大对偏僻农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掌握正确的食品储存和使用方法.

    作者:孙锐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饮用水及牛奶中多溴联苯醚毒性及检测研究进展

    多溴联苯醚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溴代阻燃剂,属于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用于电子电气产品、装饰材料等相关附属产品,具有高素脂性、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及高毒性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多溴联苯醚的理化性质、来源、分布、毒性及常见检测方法.目前多溴联苯醚在饮用水及牛奶中既没有国标方法检测其含量,也没有相关卫生标准.本文建议对生活饮用水及牛奶中乡溴联苯醚含量进行区域调查,为多溴联苯醚国家检验标准和卫生标准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何迎春;王正虹;李林;周倩如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及NDRG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及N-myc下游调节基因(NDRG1)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宫颈鳞癌及癌旁正常对照标本各82例,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HPV16/18和NDRG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宫颈鳞癌中HPV16/18和NDRG1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 0.05).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18的表达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 0.05);NDRG1的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结论 HPV16/18和NDRG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证实高危HPV和NDRG1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艳萍;杨广英;王建君;闫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检测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类抗原CA19-9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54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A19-9水平,同时对糖尿病相关因素与血清CA 19-9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170,P=0.000),两组间BMI、HDLC、G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M组TC、TG、LDLC、FPG、HbA1c、mAlb、CA19-9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FCP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DM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病程、malb、FCP及HbA1c相关(P<0.05),其中与HbA1c密切相关(r=0.192,P=0.008),而与年龄、BMI、TC、TG、HDLC、LDLC、FPG、GFR、FINS、FCP等均不相关.结论 2型DM患者血清CA19-9低水平升高,且与HbA1c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血糖控制前后CA19-9水平变化对糖尿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王述莲;呼建民;孙钧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子宫腺肌瘤保守性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瘤保守性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比,为子宫腺肌瘤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50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250例和对照组250例,对照组采用单独子宫腺肌瘤病灶挖除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期间痛经都消失,而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月经周期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经期与月经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疗效(93.6%)明显好于对照组(66.0%)(P<0.05).两组治疗前的CA125表达水平与阳性率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CA125表达水平与阳性率都明显下降,但是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理的中药保守治疗子宫腺肌瘤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降低经期与月经量,同时降低CA125表达水平与阳性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晖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方法的建立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灵敏、定量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方法,用于病人腹泻物或水产品病变部位目的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以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WP3的溶血素基因(hlyA)为靶序列,设计引物与TaqMan探针,对模板DNA制备方法,PCR反应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以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6和20株相关细菌考核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结果 本方法检测时间仅需30 min,定量线性范围5A×103~5.4×108cfu/ml,与20株常见肠道细菌均无反应,对4个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测定的批内标准差在0.08~0.14之间.结论 成功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方法,该方法可在半小时左右直接定量检测病人腹泻物或水产品病变部位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蓉;王忠发;王志铮;赵蓓蓓;许欣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机制及阻断策略的研究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母婴阻断成功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现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机制、阻断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丁洋;窦晓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小儿手足口病血液学变化以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血液学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儿科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7例做为观察对象(手足口病组),随机选取保健科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120创作为对照样本(正常组),进行血细胞检测,并且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1)临床特征分析:发热占85.04%,皮疹占80.31%,疱疹占32.28%,呼吸道症状占40.95%,消化道症状者占29.92%,神经系统症状者占11.02%;(2)血液学变化:手足口病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6.03±2.87) ×109/L、 (36.44±16.21)%、(5.81±2.28)×%,高于正常组(7.58±2.01) ×109/L、(45.52±635)%、(3.25±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血液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下降,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白细胞升高.

    作者:谢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用于颌面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铁板坚强内固定米用于颌面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08年7月~2011年1月采用手术治愈的125例颌面骨折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钛板固定组(简称铁板组),和钢丝固定组(简称铜丝组),所有患者术前行CT及X片检查并进行其他常规功能检验,术后每月检查CT和X片、咬合检查.其中65例铁板组患者采取铁板坚强内固定手术,60例钢丝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加不锈钢丝固间固定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内X线检查骨折的对位情况,骨折延期者继续跟踪复查直至愈合完好.结果 铁板组咬合成功率(63例)96.9%,铜丝组成功咬合率(52例)86.7%,铁板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铜丝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铁板组手术失败2例者中1例由于钛板断裂于术后6个月取出钛板延期愈合、1例骨折感染经局部换药对症治疗伤口2期愈合.结论 铁板坚强内固定术可做为治疗颌面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它可以使骨折部位咬合,达到坚固的理想效果;但针对于铁板的存留问题,还有待于临床大量研究

    作者:杨志良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老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成因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成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94例肝硬化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38例,40.43%)和中青年组(56例,59.57%),对比观察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结果 老年组患者的黄疸(P<0.01)、腹水(P<0.05)、感染(P< 0.05)、肝肾综合征(P<0.05)、肝性脑病(P<0.01)和电解质紊乱(P<0.05)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 与中青年人群相比,老年肝硬化病人各种监床表现更为明显,严重并发症更多见.

    作者:张为卿;李方学;何荣梅;甘玉萍;周玉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间接腹腔压力监测在心脏手术后监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腹内压升高对器官功能的损害及预后的影响,及时发现腹腔压力的变化,避免腹内高压.方法 对心脏术后可以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的病人采用膀胱内压力监测进行预防性监测.结果 对心脏术后患者行常规监测,发现腹腔内压力增高比例非常高.结论 应对心脏术后高危人群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丹心;韩健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病原学临床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近4年泌尿系统感染(UTI)细菌构成比与耐药性交化.方法 采用多平板不同条件接种UTI患者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BioMerieux VT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仪与ID卡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双纸片表型确证扩散法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测,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细菌768株,分布为G+菌/G-菌=26.4%/73.6%,大肠埃希菌占比49.2%.其他优势菌Sa、se、ET、Kp、Ec及Pa占比分别为7.6%、6.8%、5.2%、6.5%、5.7%及4.9%,耐药率增高/持平/降低的品种分别为9/4/3、7/7/2、8/4/4、11/4/3、12/5/1及12/4/2个.134个药敏试验组合中82个(61.2%)为耐药率增高.结论 UTI细菌构成比例与耐药性在不断变化中,主要菌种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超6成在增高.提高标本送检率,加强临床监测,对减缓细菌抗药性蔓延与恶化有积极意义.

    作者:赵景颇;张国良;王婷;刘长海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选择逐步判别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CS风险系数表用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其判别中的价值.方法 对某院97例剖宫产史足月分娩产妇采用CS风险系数表进行阴道分娩风险值预测,观察不同预测值下阴道试产的结局.结果 (1)分娩前胎儿性别全部按照男性计算,风险值<20%阴道试产成功率100.00%,20%~40%阴道试产成功率86.36%,>40%阴道试产成功率56.25%;分娩后根据实际新生儿性别矫正CS风险值,<20%阴道试产成功率100.00%,20%~40%阴道试产成功率89.74%,>40%阴道试产成功率50.00%; (2)试产失败组与试产成功组在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阴道试产失败产妇剖宫产原因胎儿窘迫占23.08%,滞产占69.23%,先兆子宫破裂占7.69%.结论 利用CS风险系数表预测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产妇阴道试产风险,风险值<20%阴道试产基本均可成功,>40%阴道分娩成功率非常小,不建议考虑阴道试产.

    作者:华方方;陈瑞香;杨君;梁武凤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用于复发性鼻窦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5例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患内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综合评价鼻内镜手术在复发性慢性鼻窦鼻患肉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325例患者均实施鼻内镜手术,其中进行过1次鼻窦手术者157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135例治愈,治愈率为85.99%;进行过2次鼻窦手术者93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治愈69例,治愈率为73.91%,实施过3次鼻窦手术者52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治愈31例,治愈率为59.61%,实施过4次鼻窦手术者23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治愈11例,治愈率为47.83%.不同鼻窦手术息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治愈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5).同时,随着鼻窦手术次数的增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亦增加.结论 鼻内镜手术虽然能有效治愈复发性慢性鼻窦炎鼻患肉患者,但随着复发次数即鼻窦手术次数的增多,鼻内镜手术的治愈率呈下降趋势,因此应重视鼻内镜手术的术中处理及其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规范的综合治疗,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炜;范崇盛;薛柯凡;刘亚男;王红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中出血应用B-lynch缝合术止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B-Lynch整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10月~2012年2月期间,采用B-Lynch缝合术对6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进行止血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与该60例产妇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而行宫腔填塞纱条止血的6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止血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B-Lynch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止血的优劣.结果 两种止血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Lynch缝合术在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中转切除子宫、术后感染等方面比较,均较行宫腔填塞纱条产妇具有明显优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同时对两种止血方法中行中转子宫切除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剖宫产术中出血采用宫腔填塞纱条者中转子宫切除者均为双胎或超重婴儿产妇,说明这两类产妇不宜采用宫腔填塞纱条止血而应行B-Lynch缝合术.结论 B-Lynch缝合术较宫腔填塞纱条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者止血具有明显的优势及更广的适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桂香 刊期: 2012年第13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