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腹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

周冬平

关键词:剖宫产, 术中出血, 临床分析, 预防, 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剖腹产术中出血的具体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的预防措施,降低剖腹产术中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55例剖腹产术中出血患者,了解患者基础情况下采取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子宫切除、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止血等等,根据出血原因研究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在55例剖腹产术中出血的患者中,在出血原因方面,13例患者由于胎盘因素而引起术中出血,10例患者由于凝血障碍而发生术中出血,18例患者由于宫缩乏力而发生术中出血,7例患者由于肌瘤发生术中出血,7例患者由于切口撕裂而发生术中出血。对术中出血患者给予对症处理,无死亡病例。结论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有胎盘因素、凝血障碍、子宫乏力、子宫肌瘤等等,术中应结合患者出血原因及医疗条件,制定完善的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方案,确保母婴生命安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现代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建设研究进展

    目的:针对现代社区护理服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提高现代社区护理服务。方法利用国内外发展现状调研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社区护理服务缺陷,通过改进满足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结果社区护理在英国等国及我国香港起步较早,目前已处于发展和改进阶段。我国大陆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城市相继开展了多方面的社区护理服务,更加证明社区护理服务重要性。结论社区护理服务体系仍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护理服务给与老年人服务需求之间仍有距离,因此,构建和完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

    作者:果宏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CT在乳头状甲状腺结节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CT在乳头状甲状腺结节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初步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结节患者125例,经病理检测结果有74例为乳头状甲状腺结节微小癌,作为本研究中的A组,另外51例为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作为本研究中的B组。收集两组患者回声、形态、边缘状态,单、多发情况、患者结节体积、结节和腺体CT值、钙化形态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头状甲状腺结节微小癌患者在回声、形态、单、多发情况、边缘状态、患者结节体积、钙化形态等方面都与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腺体CT值和结节这两方面两组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成像能够准确分辨出乳头状甲状腺结节微小癌和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在病理形态上的差异,对及时确诊乳头状甲状腺结节微小癌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层面上进行推广。

    作者:卫志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临时起搏器用于急性乌头碱中毒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恶性心律失常使用起搏器治疗的效果,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整全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9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除按中毒处理原则治疗外,采用临时起搏器积极保护及抗心律失常治疗,根据治疗后患者24h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9例患者24 h心律失常全部成功转为窦性心律。结论正确掌握急性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采用合理的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云巧;杨建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盐酸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态联合认知行为和盐酸洛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以获得可靠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材料。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IBS患者300例,按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A、B、C、D、E共五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肠道微生态治疗,B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D组采用肠道微生态联合认知行为治疗,E组采用肠道微生态联合认知行为和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并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结果 E组总有效率98.33%(59/6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87,P<0.05);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E组患者的抑郁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时E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盐酸帕罗西汀治疗IBS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有效率,对合并精神心理障碍、顽固性IBS患者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么玲;邓峰;甘丽虹;简捷;何淑花;甘厦;郑丽;潘小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探索医疗联合体内的分级诊疗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为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实行了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对疾病进行分级,做到小病、康复到基层,大病、重症到医院的分层级诊疗制度。本文从分级诊疗中双向转诊的数据变化出发,根据利益、政策、资源等六方面提出现阶段双向转诊的问题及建议,并对中国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进行趋势预测。

    作者:史珂欣;王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赣北地区复杂性肾结石成分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赣北地区复杂性肾结石化学成分特点,为预防其复发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7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结石化学成分。结果在178例复杂性肾结石中,混合成分结石所占比例高,单纯胱氨酸成分结石所占比例少。结论复杂性含钙肾结石大部分为混合成分的草酸钙结石。其中,草酸钙、磷酸钙是常见的混合成分。

    作者:章永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FQ-PCR检测丹江口地区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的五年回顾性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的检测结果,以了解本地区在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1000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均采取FQ-PCR进行检测,统计分析不同男女性别及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UU和Ct的检出率为44.50%,其中在女性患者中的检出率(55.31%)要明显高于男性(35.58%)(P<0.05)。其中女性患者UU的检出率(37.61%)显著高于男性(1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和UU+Ct在不同性别间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18~40岁患者的阳性率(81.35%)显著高于年龄大于40岁患者(18.65%),差异显著(P<0.05)。结论 FQ-PCR对UU、Ct的检出率较高,本地区以女性患者及18~40岁年龄段的检出率较高,应加大对上述人群的监管力度。

    作者:邓莉;宋丹;方正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依拉达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目的:深入探讨依达拉奉作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急性脑梗死治疗,观察组加入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吡拉西坦治疗。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两组患者在脑卒中量表(ESS)评分、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治疗效果上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占优(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依达拉奉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魏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探讨

    目的:探析分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方法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共收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62例,将其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采用分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护理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具有极高的实施价值。

    作者:郭春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辅助检查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观察

    目的:探讨辅助检查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42例已痊愈出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辅助检查资料,观察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异常阳性率84.62%(22/26),血清酶学异常64.2%(27/42),脑电图检查阳性率66.67%(12/18),头颅CT检查阳性率51.72%(15/29)。结论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辅助检查中,脑脊液检查相较于血清酶学、脑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阳性率更高。

    作者:许晓琳;孙玉敏;张艳;杨青;刘丽;李莉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泪膜的效果评估

    目的:针对玻璃酸钠结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针对白内障手术后的干眼症泪膜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80例白内障术后出现干眼症泪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实行玻璃酸钠联合rhEGF 滴眼液实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时间为8 w。结果治疗后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95.0%和7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治疗后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泪膜破裂的时间(BUT)分别是(12.31±3.12) s 和(10.38±3.21) s,泪液的分泌长度分别是(10.12±2.29) mm 和(12.98±3.15) mm,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玻璃酸钠结合rhEGF滴眼液针对白内障手术后的干眼症治疗可以帮助促进泪膜的稳定,避免对泪液分泌和角膜的损伤。

    作者:刘成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胱抑素C、尿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尿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5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选择同期25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胱抑素C、尿酸的差异。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胱抑素C、尿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结果①病例组血清胱抑素C值[1.00(0.2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0.92(0.17)μmol/L],病例组尿酸值[300(85.2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86(94.2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清胱抑素C浓度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斑块形成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2,95%CI:1.029-1.075)。结论①血清胱抑素C、尿酸水平升高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②血清胱抑素C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以反映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作者:费琳;王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重点了解骨科手术中行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的意义。方法筛选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B组34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A组麻醉技术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B组则联合用药芬太尼,给予两组麻醉质量比较。结果 A组镇痛时长(85.99±9.10) min,B组是(145.10±8.59) min,(P<0.05);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B组患者动脉压指数的降幅比A组小;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 B组患者心率指数的降幅比A组小(P<0.05)。结论骨科患者手术治疗时,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更具可行性,推荐选用。

    作者:黄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雅安地震老年创伤患者便秘防治经验

    目的:老年地震创伤患者因病情重,重症病房住院时间长,发生便秘的机率高,由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治疗便秘与便秘引起的并发症。因此,我科总结国内外防治便秘先进经验,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对雅安地震32例老年创伤患者采用综合防治便秘措施,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综合便秘防治措施,32例患者中,其中22例无便秘发生,前者有6例出现轻度腹泻,经处理后明显好转。有10例出现便秘,其中8例经过导泻、灌肠、针灸、新斯的明等加强治疗措施后,患者便秘情况解除。2例进行肠镜冲洗与镜下取除粪块。结论32例患者30例便秘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仅2例患者需要有创操作干预,因此,综合措施对控制地震伤患者便秘有明显效果,有效地防止便秘相关并发症发生。

    作者:杨桥;敬毅;徐聚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胆囊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对腹腔镜胆囊术的护理效果。方法笔者回顾分析了我院手术室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160例腹腔镜胆囊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系统的手术室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手术治疗后,住院时间、住院成本、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术患者护理中应用系统的手术是护理,有助于其治疗效果的巩固以及安全性的提高。

    作者:李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临床效果meta分析

    目的:评价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临床效果。方法检索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 和WanFang Data 等数据库中关于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采用 Cochrane Handbook(5.0.1)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首先对各指标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并采用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5项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全程健康教育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较常规健康教育组显著提高。其中“合理用药”结果为RR=1.60,95%CI(1.44,1.78),P<0.001;“合理饮食”RR=1.56,95%CI(1.34,1.81), P<0.001;“适量运动”结RR=1.73,95%CI(1.41,2.11),P<0.001;“自我监测”RR=3.53,95%CI(2.53,4.92),P<0.001。全程健康教育同时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其中空腹血糖结果为MD=-1.21,95%CI(-1.47,-0.95),P<0.001;餐后2 h血糖为MD=-2.15,95%CI(-2.92,-1.38),P<0.001。描述性分析显示实施全程健康教育能够降低HbA1c值(均P<0.01)。其余异质性来源的研究描述性分析结果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中具有系统性、全程性的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而且有利于患者控制病情。

    作者:丁炜光;裴锦云;张玉兰;李静波;陈鹏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用于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研究比较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两种诊断检查,且两组检查方法需在1 w之内进行,以前者为金标准。以两种诊断方法冠脉狭窄显示情况比较,及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①首先,从检查图像上看,两种诊断方法均达到诊断标准。其次,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中度、重度冠脉狭窄数量较多,轻度冠脉狭窄数量较少。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显示中度、重度冠脉狭窄数量较少,轻度冠脉狭窄数量较多。但将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诊断的阴性预测率为97.8%、阳性预测率为93.1%、特异性为96.5%、敏感性为95.8%。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病诊断的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特异性、敏感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兵;吕清清;常可可;杨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痛胃镜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对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率的临床应用。方法将胃镜下怀疑早期食管癌的21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7例。无痛胃镜组采用专业麻醉师给药,常规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吸氧、心电监护等,待受检者安静,睫毛及角膜反射消失,开始插镜,检查;对照组除不静脉麻醉外,其余准备同无痛胃镜组进行检查。结果无痛胃镜组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患者17例,诊断率15.8℅(17/107),对照组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患者5例,诊断率4.6℅(5/107)。无痛胃镜组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胃镜下患者安静,咽、喉反射消失,食管蠕动弱,粘膜易仔细观察,对病变定位及目的性活检有很大帮助,能大大提高活检阳性率,并有利于活检术后局部的观察及止血等。

    作者:刘东碧;程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分析总结对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原因、观察、护理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住院患者中3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护理,30例患者全部出血量由减少到恢复正常水平,26例患者痊愈,4例好转,无1例死亡。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占19例(63.9%),巨大儿占3例(15.7%),疤痕子宫占2例(6.66%),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占2例(6.6%),前置胎盘占1例(3.33%),胎盘粘连占3例(15.7%)。结论只有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重视高危孕产妇,做好产程监护,加强护理观察与急救,才能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后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杨树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针灸联合冷热疗法对运动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冷热疗法对运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运动损伤患者150例,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患者给予冷疗法及针灸疗法,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患者给予热疗法及针灸疗法。结果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均痊愈,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后期患者经3~5个疗程治疗后均痊愈,疗效满意。结论针灸联合冷热疗法治疗运动损伤,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高秀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