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华;庞秀琴;郑蕊
目的:了解自体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9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3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联合纯甘油保存羊膜移植组(联合组)31例(34眼);羊膜移植组(羊膜组)26例(30眼);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25例(27眼).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疗效评价.结果:82例患者(91眼)术后随访时间4~31(平均15.30±8.31)mo.联合组31例(34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43±8.31)mo,无1例复发;单纯羊膜组26例(30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4.80±8.86)mo,有4眼复发,复发率为13%;单纯干细胞移植组25例(27眼),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5.58±8.06)mo,有3眼复发,复发率为11%.联合组与羊膜组及干细胞组的复发率(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羊膜组与干细胞组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全部病例均无感染、排斥、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有效手术方法.特别对翼状胬肉多次复发患者或伴有睑球粘连患者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又春;张明昌;吕文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82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并随访3~24mo,对其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的提高者62眼(72%),但部分患眼出现不同情况的并发症,包括高眼压、玻璃体出血、并发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等.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玻璃体手术能挽救大多数眼球并恢复一定的有用视力,但对手术并发症应重视并积极预防治疗,以提高玻璃体手术的效果.
作者:王冰;陈平;翁景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M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新生;彭燕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使用Pgenesil-1质粒构建CD105RNA干扰重组体,在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筛选高效抑制CD105基因表达的shRNA.方法:根据CD105基因序列信息设计了3条shRNA以及1条非特异阴性序列,利用含U6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genesil-1构建其RNA干扰重组体.采用视网膜下注射的方法使shRNA表达质粒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观察质粒所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情况.根据不同的表达质粒对BN大鼠CNV模型2wk时CD105基因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与空白对照及仅加转染试剂组比较分析,筛选有效的抑制序列.结果:转染后1d,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明显的绿色荧光分布于实验眼视网膜全层,包括RPE层.2~3wk荧光强度比1wk增强,并持续表达4wk.空白对照眼无绿色荧光表达.构建了3条CD105shRNA和阳性对照Pgenesil-HK,基因测序证实目的序列成功插入质粒Pgenesil-1中.研究发现不同的质粒转染后对CD105在CNV高峰期的表达干预效果不同.Pgenesil-eng2和Pgenesil-eng3可明显抑制CNV模型在2wk时CD105mRNA的表达,抑制效率分别为(78±5)%(P<0.01);(52±3)%(P<0.01).转染Pgenesil-engl, Pgenesil-HK组及仅加转染试剂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105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阳离子脂质体辅助下,Pgenesil-1质粒可以成功地将目的基因转染至大鼠视网膜各层次,且表达强度高,时间长于4wk.Pgenesil-eng2能明显抑制BN大鼠视网膜组织CD105mRNA的表达.
作者:屈超义;唐罗生;曾杰西;陈百华;罗静;魏为;王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的疗效.方法:应用甘油冷冻保存羊膜制作成羊膜卷,对5例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患者行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结果:术后前房形成好,羊膜卷无脱出或脱入前房,角膜缺损逐渐愈合.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前视力均小于0.1,术后3mo时,有3例视力>0.5,1例0.3,1例0.08.结论:羊膜填塞联合前房C3F<,8>注气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缺损并穿孔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颅内动脉瘤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早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被发现,避免了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大大降低了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同时更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眼科有关,甚至可以是首发症状.详细了解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瘤与眼科改变的密切关系有助于眼科医师及时捕捉颅内动脉瘤的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孙堂胜;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29例(135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结果:术后观察10mo,复发2眼,复发率1%.结论: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作者:高玫蕊;葛胜利;常佩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同一时期内糖尿病患者白内障89例106眼和非糖尿病患者白内障273例304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纤维素性渗出、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视力,并为治疗其眼底病变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李宪华;庞秀琴;郑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以及角膜知觉的恢复.方法:对23例患者24眼角膜移植术后1,2,3wk;1,2,3mo;1a的随访,检测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知觉.其中泪液分泌量采用Schirmer试验Ⅰ检测,泪膜破裂时间采用KEELER泪膜镜测定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评价,角膜知觉采用Cochet Bonnet角膜知觉计测定.结果:角膜知觉与泪膜破裂时间在术后2mo以上开始逐渐恢复,而泪液分泌量在术后逐渐下降至稳定水平.结论: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的恢复需要3mo~1a,甚至更长的时间,且二者呈正相关.角膜移植术后早期泪液分泌增多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随着炎症反应消退渐趋稳定.角膜移植术后应及时应用人工泪液成分滴眼液,缓解患者的干眼症状,保护角膜植片.
作者:杨德琪;洪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由梅毒感染引起的视神经周围炎,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严重视力缺损得到显著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名66岁马来裔女性患者来我院就诊,一眼突然出现视力缺损,动眼时有疼痛感.视力无光感,右眼出现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 RAPD).血清学和放射学检查证明为梅毒性视神经周围炎.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静脉注射甲基醋酸泼尼松龙,然后长期口服类固醇,剂量逐渐降低.经过治疗,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恢复到6/18.随访4mo,未出现复发和类固醇相关的副作用.结论:本病诊断正确、治疗及时,能使患者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17岁,因右眼红痛伴视物不清1mo,门诊以葡萄萄炎(右)收住入院.查体全身未见明显异常.专科:视力右指数/30cm,左0.2;戴镜:右无提高左0.5.右角膜混浊,KP(+),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欠清,瞳孔约4mm(药物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品状体后囊膜色素沉着,玻璃体混浊(++++),尘状、有条索,眼底窥不清;左角膜透明,KP(±),房闪(+),玻璃体混浊,蜘蛛网状,豹纹状眼底,视盘欠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围水肿明显.
作者:夏年轻;严宏;惠延年;陈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作者:孙省利;卢炜;李林;林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超声乳化术已经成为了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超声乳化术的广泛应用,该种术式对于眼前节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超声乳化术对眼前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洪颖;张纯;王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NPTS术中植入SKGE胶、羊膜、自体巩膜3种植入物的治疗原发性开角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设计,将药物控制不良的84例(93眼)POAG患者分为常规组27例(31眼).羊膜组28例(32眼),巩膜组29例(30眼),3组施行相同的手术过程,分别植入SKGE生物胶,人胎盘羊膜和自体巩膜.结果:术后3组视力、眼压动态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KGE生物胶、羊膜、自体巩膜均可作为NPTS植入物,但羊膜、自体巩膜取材便利、经济,可望成为更为合适的NPTS植入材料,有一定应用前景.
作者:徐德华;郝丽;刘文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利用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07/2007-12,本研究包括了9名男性化学性眼外伤患者(10眼).所有患者接受了亲属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2例眼接受了睑缝术.用环孢菌素和泼尼松龙进行全身性免疫抑制.结果:在3例眼中观察到完全角膜上皮化(30%),其中1例在术后1.5mo出现免疫排斥,角膜溶解引起穿孔,加大全身性免疫抑制剂量来控制病情.3例眼中植片无法在角膜表面重新形成上皮,被定为原发性失败.其余4眼有部分上皮形成,但上皮细胞无法完全覆盖角膜表面.术前佳矫正视力从手动到1m处数指,术后佳矫正视力从光感到20/80.有5眼视力得到改进,不需其他治疗.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干眼症和持续性炎症.结论:对于能控制泪量和眼部炎症的病例,亲属活体异体角膜缘和羊膜移植是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佳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100μmol/L CoCl2模拟缺氧环境,以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SABC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分析,观察研究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各给药组均抑制VEGF的表达(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CoCl2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的表达,将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作者:李雯霖;张莉;张越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与老化和白内障发生密切相关,硫醇转移酶(TTase)可断裂晶状体蛋白质氧化形成的二硫键使硫醇化的蛋白质脱硫醇,对于维持晶状体透明性极为重要.氨甲酰化为重要的翻译后修饰.本研究观察氨甲酰化是否能诱导晶状体GAPDH和TTase的失活.方法:透明新鲜的晶状体取自2周岁健康牛,与100mmol/L氰酸钾于37℃水孵箱分别振动温育7d和12d.设透明晶状体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晶状体孵育在50mmol/L DMEM液中,然后每只晶状体去囊膜,匀浆,提取水溶性蛋白质.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GAPDH和TTase的活性.结果:与氰酸钾孵育后GAPDH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其中12d组与7d组相比,活性明显下降.TTase的活性在孵育7d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2d组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7d组活性与12d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9296).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与100mmol/L氰酸钾孵育7d和12d后,氨甲酰化组的GAPDH和TT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证实氨甲酰化可以诱导GAPDH和TTase酶的失活,为TTase和GAPDH在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婕;严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 3mg/0.1mL, 4mg/0.1mL)的PNIPAAm-PE0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 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作者: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0 引言外伤性视网膜震荡伤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生于伤后24h内,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黄斑部常见,视力下降.重者黄斑区发生囊样变性或形成裂孔,中心视力永远丧失.
作者:李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作者:顾永昊;柯根杰;潘红飙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