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李春花
目的:分析我院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前后2a的临床资料,评估临床路径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实施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01/2011-12因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我院行滤过手术(小梁切除术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入临床路径的82例83眼为路径组,以2008-01/2009-12因同样疾病治疗未采用临床路径的67例68眼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治愈率、患者满意度指标.结果:路径组平均住院日7.0d,术前平均住院日2.6d,平均住院费用2 158元,满意度97.4%;对照组平均住院日11.2d,术前平均住院日4.2d,平均住院费用2 630元,满意度9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治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率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临床路径不会降低医疗质量;相反可以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建全;曾健;余敏;乔刚;王晓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对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体外生长的抑制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磺基罗丹明(SRB)法和BrdU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Hoechst 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在40~160mmol/L范围内,氯化锂能够抑制HTFs的增殖,且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氯化锂使HTFs阻滞于G2/M期,且能诱导细胞凋亡,高浓度组尤为明显.结论:氯化锂能抑制HTFs增殖,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
作者:邹会会;王继兵;黄旭东;刘姗姗;满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0引言眼睑皮肤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眼睑皮肤病,多发生于青春期以后,以眼睑皮肤复发性水肿、皮肤弹性消失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因不明,可能与植物神经紊乱或内分泌障碍有关.发病是因眶隔及泪腺Lockwood韧带松弛,引起泪腺及眶内脂肪脱垂,致使眼睑皮肤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退行性改变[1],或与屡次发作神经性水肿致眼睑皮肤弹力消失有关.由于浅层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可呈紫红色.目前对于该种疾病,多主张手术治疗.我院于2006-01/2012-10共收治眼睑皮肤弛缓症的患者12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琳玲;郑大凤;冯敏;孙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正常青少年恒河猴麻醉状态下视觉电生理活动的特点,为建立各种疾病的恒河猴动物模型提供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和临床参考.方法:健康36~48月龄恒河猴16只32眼;氯胺酮肌注全麻下应用德国ROLAND CONSULT 公司生产的视觉电生理仪进行f-ERG检测,并分别记录各刺激强度下的检测值;相同方法检测人类正常青少年的f-ERG数据;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两组数据值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f-ERG检测结果显示恒河猴与同龄人类相比较,暗适应状态下不同刺激强度及刺激方式作用下ERG波形的潜伏期均有所缩短,振幅亦有所减小;明适应状态下b波振幅则和人类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正常恒河猴f-ERG的佳刺激条件及正常参考值范围.综合分析可知暗适应状态下恒河猴的视网膜电反应弱于正常人类,而明适应状态下电反应活动则与人类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在对是恒河猴各种眼部疾病动物模型进行以上检测时要更加谨慎的对待恒河猴视网膜电流图正常参考值范围等问题.
作者:冷云霞;饶志波;匡丽晖;杨为中;高宗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新鲜羊膜连续环形锁扣状缝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真菌性角膜溃疡,用新鲜羊膜行连续环形锁扣状缝合,联合病灶清创及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随访3mo,其中16例16眼治愈,3例3眼好转,2例2眼无效.结论:用新鲜羊膜连续环形锁扣状缝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饶芒前;黄胜;王晓亚;徐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寻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Kringle5基因注入玻璃体腔后,在眼球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为基因治疗视网膜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已经构建包装好的rAAV-Kringle5-GFP,滴度为2.5×1012 vg/mL 10μL注入SD大鼠玻璃体腔后,分别在1,5,10,20,40,60,90d处死SD大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虹膜等眼组织分布及表达情况.根据表达强度从无表达到强表达分别记为-,+,++,+++,++++.结果:在注射后第1d,玻璃体中有轻度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缓慢增强,分布较广泛;在玻璃体注射后第5d视网膜有表达,分布范围从视盘到周边部视网膜组织均出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增强;在虹膜、脉络膜组织表达也有较强表达;甚至在角膜内皮及晶状体组织也有表达.结论:选用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目的基因能够在视网膜组织和色素膜组织有较强表达,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目的基因是治疗ROP视网膜新生血管较为理想的载体.
作者:宋哲;黎晓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HPF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mg/L) GBE在不同作用时间(24,48,72h)对体外培养的HPFs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PFs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MTT结果显示,GBE浓度为12.5mg/L组作用24h后对HPFs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余各时间段各组均可见明显抑制HPFs的增殖,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GBE作用48h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下降,计算不同浓度GBE作用下凋亡率分别为4.37%,8.14%,11.09%,15.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E对HPFs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朱晶;吴超琼;陈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一直是眼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探索早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了新的认识,但目前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尚不一致,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玉清;亢泽峰;李凌;关瑞娟;王江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12/2011-12来本院就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42例42眼,在局部麻醉下将泪道再通管逆行置入鼻泪管内,术后3~6mo拔管,拔管后随访6mo,观察其有效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42例患者均顺利置入泪道再通管,常规3~6mo拔管.42例患者中40例患者拔管时泪道冲洗通畅.拔管后6mo有效率88%,发生并发症3例.结论:泪道逆行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作者:邢茜;陆炯;陶建军;孟逸芳;顾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终眼位情况.结果: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胡晓东;陈静;彭秀军;颜少明;杨明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原因导致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的疗效及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玻璃体积血患者76眼的资料,按玻璃体积血原因、发病年龄和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导致玻璃体积血原因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患者31例(4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4例(3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0例(1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4%).视网膜血管炎2例(3%),眼球钝挫伤2例(3%),单纯玻璃体积血2例(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1%),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1%).各年龄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1.89,P<0.01).年龄<45岁的青年组中,有2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11例,占42%.年龄在45~59的中年组中,有1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9例,占47%.年龄>60的老年组中,有3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24例,占77%.在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中,各时间组术后视力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0.37,P<0.01).1mo组共26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3,共13例,占50%.2mo组共24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1~0.3,共10例,占42%.3mo组共11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01~0.09,共5例,占45%.>3mo组共15例,术后视力0.01~0.09和0.1~0.3,各6例,分别占40%.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玻璃体积血患者在1~2mo内手术,疗效较好.
作者:高明敏;郑燕林;张玲;孙群;毛奕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0引言视神经挫伤是常见的致盲疾病之一,目前随着工业、交通等发展,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可导致视力的严重丧失.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预后较差.目前治疗的各种药物存在着费用昂贵、副作用大等缺陷.我们尝试采用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治疗视神经挫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孔宁;李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通过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所辖三个居民委员会,参考印度Aravid 眼科医院调查问卷等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方式为两个阶段进行:社区居民白内障眼病认知意识调查;白内障手术意愿调查.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约1 500例,主动应答者占80.0%.社区居民眼病认知情况回收问卷中有白内障自我意识者,占回收卷中92.0%.分析结果为,患白内障意识存在者占72.0%;白内障主动就诊意识者占54.5%;有健康宣教需求者占96.5%.社区医院将有白内障认知意识问卷结果反馈到居委会,组织患者在社区医院,由眼科医生进行眼科检查,筛查出需手术治疗者占16.7%.影响白内障手术意愿的因素:经济因素34.0%,个人心理因素40.0%,已经手术者占10.0%(应答率84%).结论:在北京城区内,即使是中心城区,对居民(包括高文化层次居民)进行白内障知识健康宣教是十分必要的.居民对白内障知识的了解与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无关,拥有白内障手术技术资源的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结合、政府基层组织的参与,是经济发达城区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晶;肖林;王志杰;姚晶磊;金恩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评价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1/2011-0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给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并对其手术疗效、视力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4mo,11例患者玻璃体腔均无再次出血,视网膜大动脉瘤周边血管闭塞,瘤体萎缩、瘢痕化;术后视力0.05~0.4,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例2眼术后眼压一过性升高,局部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对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汝银;张国明;唐松;曾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α-晶状体蛋白包括αA-,αB-晶状体蛋白,是哺乳动物晶状体的主要蛋白,属于小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具有分子伴侣功能,可以抑制变性蛋白质的凝聚和酶的失活.α-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白内障和肌病.本文对α-晶状体蛋白的分布、结构、功能以及基因学等方面综述.
作者:屈凌寒;韩笑;刘阁;严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必要性.方法:对28例28眼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改变,并分析玻璃体积血与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关系.结果:不同原因所导致的玻璃体积血28例中,7例术前B超未发现视网膜脱离,而在术中发现3例裂孔,4例伴裂孔周围浅脱;28例患者术后视力(包括术后随访佳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数指/眼前以上者27例(96%),≥0.05者20例(71%),≥0.3者5例(18%),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安全有效,且能尽早发现视网膜裂孔及浅脱离,阻止视网膜脱离进一步扩大.
作者:肖文星;张跃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同一标准分为两组,其中双眼非同期植入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者20例设为MIOL组;双眼非同期植入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者20例设为SIOL组.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d观察术眼的裸眼远、近视力;术后1mo观察术眼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佳远矫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各视觉功能区满意度及脱镜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远视力;MIOL 组患者同时获得良好的近、中程视力.术后对比敏感度MIOL组较SIOL组有所下降,但无功能性意义.MIOL 组视近脱镜率85%.结论: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安全有效,满意度高.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临床病例406眼随机分为MMC组(203眼)和对照组(203眼),所有手术采用自动旋转型Epi-LASIK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以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MMC组术中用含有0.2g/L MMC液的圆形滤纸片置于切削区基质面,根据屈光度数确定置留时间.对照组术中除不用MMC,其余操作与MMC组完全相同.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刺激症状、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术后视力、验光、眼压、haze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按预期完成Epi-LASIK手术,随访时间6mo~2a.两组刺激症状较轻,多发生在手术后第1d,一般术后第2d就会好转,术后第3d检查,MMC组有15眼为II~ III级刺激症状,对照组有13眼为II~III级刺激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3~5d,其中MMC组平均为3.78±0.75d,对照组平均为3.55±0.8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2,P>0.05).3~5d摘镜时,MMC组有191眼(94.1%)角膜上皮愈合良好,对照组有198眼(97.5%).术后6mo检查,MMC组术后视力满意为195眼(93.6%),对照组为172眼(8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检查,屈光度较术后3mo时回退超过 -0.50D,MMC组有11眼(5.4%),对照组有23眼(11.3%).术后6mo检查,MMC组有167眼(82.3%)为0级haze,对照组有125眼(61.6%)为0级haze,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手术中,一次性应用0.2g/L MMC液可以减轻术后haze的反应,减少术后视力的回退,无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李盈龙;彭小宁;吴帅辉;林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评估高度角膜散光患者植入高度数环曲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术后的视力和屈光结果.方法:对21例24眼高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回顾性系列研究,术前角膜散光≥2.5D,植入AcrySof Toric IOL(T6,T7,T8或者T9).研究数据包括术前和术后3mo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ies,UCDVA)、佳矫正远视力(best-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ies,BCD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留散光和散光轴向的偏离情况.结果:术后3mo的UCDVA中75%(18/24)患眼视力>0.5,显著高于术前BCDVA,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P<0.05).术前角膜散光是3.45±0.63D.术后3mo残留的散光是0.72±0.23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128,P<0.01).术后67%(16/24)的眼残留散光<0.75D,83%(20/24)的眼<1.00D.术前预计矫正散光3.12±0.54D,术后实际矫正散光3.05±0.66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9,P>0.05).人工晶状体术后3mo和1wk之间的旋转度数是3.2°±2.1°.结论:植入高度数Toric IOL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和可预测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角膜散光的方法.
作者:鲍先议;王勇;叶应嘉;彭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评价不同遮盖方法在治疗弱视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从儿童视光专科门诊中选取年龄在3~6岁136例单眼弱视儿童,将其分为全日遮盖组69例和部分遮盖组67例,在准确屈光矫正基础上,分别每天遮盖健眼10h以上和遮盖健眼5h,并同时进行等量精细目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后1mo和6mo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时)检测结果及视力提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36例弱视患儿经过两种不同遮盖法治疗1mo后,全日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增加、潜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潜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视力提高程度:基本治愈率、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mo后,全日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增加、潜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提高程度:基本治愈率、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经两种不同遮盖方法治疗后,早期全日遮盖组P100波幅值及潜时较治疗前得到改善,部分遮盖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视力提高程度两组有差异,说明全日遮盖法治疗弱视近期疗效较部分遮盖法为佳,长期来看,两组P100波幅值及潜时无明显差异,两组视力提高结果分析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全日遮盖法与部分遮盖法长期疗效相同,说明弱视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能评价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姜正美;戈伟中;李小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